本刊記者 林梅琴
“書蟲”趕走書蟲
本刊記者 林梅琴
國學圖書館位于清涼山南麓龍蟠里,1934年時藏書量3萬余部48萬余卷,僅次于國立北平圖書館。
1934年,因為華中大學校長的言而無信,蔡尚思憤而辭職。他到了南京,住進當時號稱“江南之冠”的國學圖書館,當起了“啃書漢”。
國學圖書館位于清涼山南麓龍蟠里,當時藏書量3萬余部48萬余卷,僅次于國立北平圖書館,還有珍貴的“海內孤本”和傳世名畫。而這個圖書館最大的特色,還在于時任館長柳詒徵訂下的“允許讀者住館讀書”的制度。
對于這個制度,曾任上海圖書館館長的顧廷龍評價說:“其對工作人員要求甚嚴,對讀者服務之甚勤。遠方好學之士,可以長期下榻,兼?zhèn)滹嬌?,取費與館友相同,欺誠我國圖書館事業(yè)中之創(chuàng)舉?!?/p>
蔡尚思初進圖書館時,有一位館員問:“先生此來有何計劃?”他答:“打算把貴館的歷代文集(詩、賦、詞、曲等不在內)通讀一遍,選出思想史料等?!边@個“??凇?,讓館員很是吃驚,他笑道:“古來沒有此種人?!?/p>
“我是很不服氣的!我自誓至少不基本達到目的,決不走出此館的大門。我生怕不能做到,被他譏笑!同時也得到明代與民國幾個學者的啟發(fā),就決定以一天等于別人的三天,每天平均必須用十七八個小時來翻圖書?!辈躺兴己髞砘貞浀?。
柳詒徵是陳寅恪的老師,愛書如命,自上任后,僅用了六七年時間,就將館內圖書加以整理,編出了《江蘇省立國學圖書館圖書總目》,計三十巨冊,是當時我國唯一的藏書目錄。蔡尚思住館讀書時,便是利用這份書目,逐部查看。他說:“這是我做學問的‘命根子’?!?/p>
蔡尚思住讀后,便買下了五大冊的集部目錄,按著先后順序,一一翻看,還在目錄上對每一部需要的書作簡注索引,遇到《圖書總目》有錯誤的,他就代為更正。
1986年,南京圖書館工作人員包中協(xié)采訪蔡尚思后寫道:“五冊《圖書總目》疊在一起,足有半尺厚,里邊夾滿了大小各色紙條,字里行間,書眉等處寫滿了蠅頭小字,哪卷書有哪些資料,寫得清清楚楚,甚至寫上某一條資料在幾卷幾頁,以后需用時,一索即得,書目又兼有索引的功能。”其治學態(tài)度可見一斑。
當時蔡尚思雖已是大學教授,為了讀書,卻甘心住在簡陋的閣樓里,吃咸菜稀飯,硬生生摘抄了幾百萬字的資料。然而這樣的生活,卻讓他感到很滿足,“上課堂有時不如上圖書館,在文科大學(外文例外)虛坐四年畢業(yè),不如去大圖書館勤讀一年書?!?/p>
“顧頡剛先生后來在南京相見,竟然對我嘖嘖稱羨,說我是‘得業(yè)’不是‘失業(yè)’,是‘大幸’不是‘不幸’。我當時聽后心里不是滋味,心想你是史學界的遐邇皆知的大紅人,我是失業(yè)才來這里讀書的?,F(xiàn)在想來,確是這樣。那幾年勤奮讀書,為以后的研究工作奠定了厚實的基礎。當了名人,開會、會客,忙個不停,哪還有這種機會。”蔡尚思晚年回憶說。
“我的全部學問,來自南京國學圖書館?!辈躺兴颊f,“我從前只知道大學研究所是最高研究機構,經過這段讀書生活后,才覺得進研究所不如進大圖書館,故我稱之為‘太上研究院’?!?/p>
“柳詒徵先生可算是我生平最好的老師。他給我充分利用圖書館的豐富藏書?!?/p>
——蔡尚思
當時,柳詒徵特別關照閱覽室的一位工作人員:“蔡先生不是一般的讀者,蔡先生借書是無限的,只要他需要,無論幾部、幾十部你都要給他拿,看完再搬回去,你一定要耐煩?!?/p>
“我常在晚上九時以后到十一時以前到圖書館大廳去見柳館長。他一點架子也沒有,從學術掌故到社會歷史,乃至算命迷信等等,上天下地無所不談。”對蔡尚思來說,柳詒徵就是他的老師,“我覺得他關于清代學術掌故方面的知識,最足以為我補課,多是我聞所未聞的寶貴故事,比我在研究所求學時期所得重要得多?!?/p>
“柳詒徵先生可算是我生平最好的老師。他給我充分利用圖書館的豐富藏書。”蔡尚思回憶說,“當時我就住在圖書館,每天讀十七八小時,除吃飯睡覺外,總是手不釋卷。主要是讀集部的文章,詩、詞、賦、曲、小說和專為死者說好話的墓志銘不看。像我這樣住進圖書館讀文集,柳先生說我是第一人?!?/p>
蔡尚思在國立圖書館住讀了一年多,后回到上海教書,又幾次利用寒暑假到南京繼續(xù)讀書,終于實現(xiàn)了自己的諾言,把歷代的文集看完。當時柳詒徵送他走時,特地寫了“開拓萬古心胸,推到一時豪杰”的橫幅作為臨別贈言,并高興地說:“真要謝謝蔡先生!”
蔡尚思心里納罕,是柳詒徵讓他住到圖書館里面,給他各種方便條件,讓他讀書,怎么反而這樣說?他便問道:“柳先生,我應該謝謝您才是,你為何說謝謝我呢?”
柳詒徵大笑著回答:“你把那些書蟲都趕走了!我做館長,從沒有人把這么多的書看完?!?/p>
蔡尚思回憶說:“柳先生是最使我感動的長輩。我因為日本帝國主義的侵華,逃難住到復興中路,柳先生當時住在海防路,二地相去很遠。有一次他步履維艱地走來看我,他先說:‘您是最多讀南京國學圖書館藏書的一個人,自您離館以后,我經常想念您,所以特來拜訪?!又硎荆骸乙晥D書館重于自己的家,重視館藏圖書甚于自己的家產,愛護無微不至??箲?zhàn)前夕,我把館藏書籍搬運遷藏,但至今已損失了一部分。我對祖國文化未克盡全責?!f著不覺流淚。這非常感動我,我也淚珠欲滴了!”2011年5月20日,在蔡尚思逝世三周年之際,德化縣尚思小學舉辦紀念活動,回顧其生平事跡,緬懷這位中國史學界泰斗。這所以蔡尚思名字命名的小學創(chuàng)辦于2010年,立足瓷都優(yōu)勢,提出“以陶傳藝,以陶育人”的特色辦學思路,先后被評為全國特色學校、第二屆中國當代特色學校。
2005年,南京圖書館拍攝館史資料片,采訪了蔡尚思。百歲高齡的他,記憶大不如前,是按照工作人員準備的稿子念的。在念到“柳詒徵是我的恩師”這句時,他笑著說:“這句話是對的,他就是我的恩師,他的確是我的恩師?!?/p>
“蔡先生常常給我們講起他自己勤奮苦讀的故事,以此勉勵我們奮發(fā)讀書?!辈躺兴嫉膶W生、曾任南京政治學院上海分院 《軍事歷史研究》副主編的李妙根說。
在復旦大學,每每提起蔡尚思,大家總會說:“他愛讀書。”
任教復旦大學期間,蔡尚思最常去的還是圖書館,經常在館里一坐就是一整天。1990年,85歲的他撰寫《周易思想要論》,因為復旦大學圖書館的參考資料不夠全面,需到其他圖書館去查閱。他不想麻煩學校派車送他,每次都是擠公交車出門,早出晚歸,堅持了好幾個月。
曾任蔡尚思助手的復旦大學歷史系教授吳瑞武回憶說:“他借給我的書,每一本都寫滿心得、批注。有的還批兩次、三次。出版社和作者會寄很多書給他,有時一天就有好幾本。奇怪的是,這么多書,他竟然都看?!?/p>
1981年,蔡尚思不小心摔破了膝蓋骨,當時醫(yī)生囑咐他一定要靜養(yǎng),他卻利用這半年時間,通讀了太平洋書店出版的近500萬字、共80冊的《船山遺書》,摘抄了一大堆資料,草擬了《王船山思想體系》。
別人問他,什么時候休息?他回答:“死后休?!?/p>
而蔡尚思愛讀書的習慣,也在言傳身教中影響了他的學生。安徽大學歷史系教授湯奇學說:“我在復旦讀蔡先生的研究生,他會開很多書目,兩周向他匯報一次讀書心得,迫使我們一定要在圖書館里勤奮地啃書?!?/p>
蔡尚思愛書,也舍得送書。1992年2月,他把自己的珍貴藏書裝了9大箱,第三次向德化縣圖書館捐贈,支持家鄉(xiāng)的圖書館事業(y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