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壽
一、茯苓有哪些基本特征?
茯苓屬木腐真菌,為多孔菌科真菌茯苓的干燥菌核。茯苓的形成是由茯苓菌絲體在適宜的條件下寄生于已死松木上,不斷分解松木(蔸)纖維素、半纖維素中的營養(yǎng),并將菌化后的多余物質(zhì)積聚迅速膨大,形成的營養(yǎng)貯藏器官和休眠器官即為菌核,俗稱松茯苓。由于茯苓菌絲體與松木中各元素親和力特強(qiáng),所以人工接種純菌種菌絲傳引快,三個月即可結(jié)苓,六個月可采挖取苓。
二、茯苓生長需要怎樣的生態(tài)環(huán)境?
1.海拔高度。茯苓生長適宜海拔300~800米。
2.土壤與坡度。宜35度以下的向陽坡,并以黃沙酸性土質(zhì)為好。
3.溫度。菌絲發(fā)育及菌核形成適宜溫度24~28℃。
4.水分。下種時段木、樹蔸中含水量低于35%,下種后土壤濕度以50%為宜,結(jié)苓期土壤干濕交替為佳。
三、栽培流程有哪些?
1.挖蔸備料。下種前需將松樹根向外延伸1米范圍刨開,并斬斷削除根部面皮,自行裸露在陽光下晾曬。
2.段木備料。將松木按1.3米長截斷,每根段木需削皮3~4立方米,按“井”形堆疊1.3米左右高,任其自然風(fēng)吹曬干。
3.備足“引柴”。備松葉和短、薄碎片柴作“引柴”,作用在于下種前期由它先接受菌絲萌發(fā),再引發(fā)至主料發(fā)菌、結(jié)苓。
4.下種季節(jié)。5~7月為茯苓下種最佳期。
5.下種方法。①蔸窖:擇口徑30厘米以上樹蔸,在主根的1~2處作為下種點,每處下種點垂直深度離地表20~30厘米處,并將點上松皮削除露出20厘米新口部位,接著將二分之一的包木塊茯苓種貼于其上,并用引柴或松葉將菌種蓋嚴(yán),其上蓋10厘米厚細(xì)泥土,久旱酷暑要進(jìn)行第二次蓋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