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淼森 王國琦 李明亮
摘要:東風林場西大地構造位置位于興安嶺——內蒙地槽褶皺區(qū),伊春——延壽褶皺系,巖漿作用十分發(fā)育。本文通過對東風林場西多金屬礦床進行詳細的物化探工作,并對數據資料詳細研究分析,探討區(qū)域巖漿演化、成礦物質來源,闡明多金屬成礦帶礦床類型及成礦特征、分布規(guī)律,對豐富區(qū)域成礦理論、指導本地區(qū)的找礦工作具有一定意義。
關鍵詞:成礦特征;成礦背景;地球化學;東風林場西
1 區(qū)域地質背景
1.1 大地構造位置
東風林場西位于興安嶺——內蒙地槽褶皺區(qū),伊春——延壽褶皺系,該地區(qū)是黑龍江省重要的多金屬成礦帶。該區(qū)位于松遼盆地的東緣,屬于松嫩地塊的組成部分,其所處大地構造位置為黑龍江省東西兩大板塊的拼合帶,東以嘉蔭——依蘭——牡丹江斷裂為界與佳木斯地塊相接;北以黑河——嫩江斷裂為界與興安地塊相連[3]。
1.2 構造演化
區(qū)域上經歷了古元古代興東期變質基底的形成,花崗質片麻巖、細中粒黑云母二長花崗巖巖漿的侵入。后期收縮拼貼,而形成研究區(qū)島弧型巖漿巖,成為穩(wěn)定的變質結晶基底;中加里東期在研究區(qū)中西部陸緣拗陷,形成早古生代陸緣裂陷盆地;早華力西運動,結束了研究區(qū)側向增生歷史,研究區(qū)地殼演化由側向增生向垂向增生轉變;晚華力西運動結束了古亞洲洋在測區(qū)的演化歷史,構造域由古亞洲洋構造域向濱太平洋構造域轉化。區(qū)域上印支期形成規(guī)模較大的南北向構造巖漿帶;燕山期測區(qū)巖漿活動、地質構造不發(fā)育。喜山期受近南北向、東西向、北西向斷裂活動影響,不斷地差異抬升而形成現今的地質構造格架。
1.3 地層
研究區(qū)出露的地層主要為古生界,其次為新生界。共劃分地層單位2個,見表1。
2 成礦條件分析
2.1 侵入巖條件
研究區(qū)侵入巖從加里東期——燕山期共劃分4個侵入巖填圖單位。
①晚奧陶世細中粒二長花崗巖,主要分布于研究區(qū)的中北部東風林場西北。巖石類型為細中粒二長花崗巖、細中粒含角閃石二長花崗巖。沿構造帶有基性巖、超基性巖侵位。本期侵入巖與Fe、Pb、Zn礦產關系密切[4]。
②晚三疊世——早侏羅世粗中粒似斑狀(含角閃石)二長花崗巖,主要分布于研究區(qū)的西南部,巖石類型為粗中粒似斑狀(含角閃石)二長花崗巖、中粗粒似斑狀黑云母二長花崗巖、細中粒似斑狀二長花崗巖。本期巖漿巖與Mo、Cu、Pb、Zn礦產關系密切[4]。
③早白堊世細粒似斑狀正長花崗巖主要分布于研究區(qū)的東南朱拉比河河北岸,其次分布于研究區(qū)西北部一帶。巖石類型為細粒似斑狀正長花崗巖。
④早白堊世花崗斑巖分布于研究區(qū)的中西部,呈不規(guī)則狀。巖石類型為花崗斑巖。斑晶主要為石英,鉀長石,斜長石,少量黑云母等;基質以長英質為主,局部為微文象結構。
2.2 礦化蝕變條件
研究區(qū)內主要礦化蝕變有:硅化、黃鐵礦化、綠泥石化、綠簾石化、絹云母化、褐鐵礦化及粘土化(高嶺土化)等。
硅化:主要發(fā)生在研究區(qū)的東南朱拉比河河北岸的細粒似斑狀正長花崗巖中,蝕變巖石見有由玉髓和微細粒石英構成的微細網脈,呈不規(guī)則狀。另外還見有面狀、團塊狀硅化原巖幾乎全被硅質交代。
黃鐵礦化:研究區(qū)內黃鐵礦發(fā)育,主要見于寶泉組變砂巖中,多于解理面中成片狀產出。
高嶺土化、絹云母化:巖石中較普遍,絹云母化為斜長石礦物被絹云母交代而產生的蝕變現象;高嶺土化常與絹云母化、硅化等共生。
綠泥石化、綠簾石化:分布于局部花崗巖中,閃長巖與粘土化巖石中也局部可見,但強度較弱。
3. 地球化學特征
對土壤地球化學分析結果進行整理并繪制了單元素異常圖、單元素數據圖及組合異常圖。最終圈出單元素異常Au47處、Ag23處、Cu53處、Pb51處、Zn30處、As42處、Sb66處、Bi28處、W33處、Mo41處、Sn32處。研究區(qū)土壤地球化學異常特征見表2。
4. 地球物理特征
測區(qū)磁場特征整體表現為:北部和南部分布平穩(wěn)的正負磁場。在測區(qū)中部,出現數個孤峰狀尖銳異常,△T值一般在40nT~500nT之間變化,見圖1。依磁場特征、強度結合地質資料將區(qū)內磁場進行了分區(qū),劃分了地質界線、解譯了地質單元,現分述如下:
平穩(wěn)的正負磁場:分布在測區(qū)的北部和南部△T值一般在20nT~50nT,△T曲線呈微跳躍、低緩。
異常區(qū)內地質體發(fā)育較全,中部出露地層為中下奧陶統寶泉溝組變質巖;南部出露的侵入巖有晚奧陶世細中粒二長花崗巖、北部為早白堊世細粒似斑狀正長花崗巖。推斷該平穩(wěn)正磁場與晚奧陶世細中粒二長花崗巖、早白堊世細粒似斑狀正長花崗巖有關。
5. 成礦特征分析
5.1 區(qū)域上的控礦因素及找礦標志分析
a.巖漿活動對成礦的控制作用:區(qū)域上自古元古代起具多次構造巖漿活動,巖漿及后期的熱液活動在運移過程中,從深部攜帶并溶解圍巖中的多金屬等有用組分,為本區(qū)成礦提供了熱源和礦源,并形成中高溫熱液礦床。
b.構造對成礦的控制作用:區(qū)域上新元古代以來多次強烈的構造活動,使區(qū)內形成了十分發(fā)育的北東、北東東、北西和北西西向斷裂構造。北東向深大斷裂是區(qū)域上控巖控礦構造。
c.找礦標志分析
巖石標志:強硅化巖石、石英脈是本區(qū)尋找金及多金屬類礦產的重要標志;
礦化蝕變標志:地表已發(fā)現的硅化、黃鐵礦化是本次工作重要的找礦標志;
地球化學標志:土壤異常中銅、鉛、鋅、銀、鉬等中高溫組異常,為本次工作的重要找礦標志;
地球物理標志:激電測量視電阻率高阻異常帶與高極化率異常應為本次工作研究的重要找礦標志。
5.2 成礦地質條件分析
a.地質條件:本區(qū)在區(qū)域上經歷了古元古代興東期變質基底的形成,花崗質片麻巖、細中粒黑云母二長花崗巖巖漿的侵入。多次構造巖漿活動形成在本區(qū)形成豐富的金及多金屬礦化。
b.地球物理條件:高磁測量結果表明,近南北、北東向串珠狀磁異常帶、線性異常帶、磁異常梯度帶和局部磁異常的錯位扭曲,兩種不同特點的磁場相接觸,表明研究區(qū)位于北東和近南北向斷裂構造疊加部位,并沿斷裂有構造巖漿活動,為成礦的有利部位。
c.地球化學條件:在研究區(qū)內圈定了Au、Ag、As、Sb等11種元素異常和組合異常。這些組合異常呈北東向,北西向帶狀展布。其中北東向異常反映預查區(qū)區(qū)內有北東向基底斷裂,與區(qū)域重磁資料及本次高磁測量相吻合,北東向斷裂有強烈的構造巖漿活動,沿斷裂形成多金屬礦化。
參考文獻:
[1] 劉紅霞.黑龍江省伊春—延壽成礦帶成礦系統分析與成礦預測[D].吉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7.
[2] 陳滿,劉洪利,龔全德等.黑龍江伊春-延壽地槽褶皺系成礦特征分析[J].地質與資源,2010,19(3):208-214.
[3] 楊言辰,韓世炯,孫德有等.小興安嶺-張廣才嶺成礦帶斑巖型鉬礦床巖石地球化學特征及其年代學研究[J].巖石學報,2012,28(2):379-390.
[4] 劉瑞萍.黑龍江伊春地區(qū)斑巖—淺成低溫熱液金礦床巖漿——流體與成礦作用[D].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博士學位論文,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