欄目主持:辛夢瑤
中國建筑學會建筑傳媒學術委員會(Media and Communication Committee, Architecture Society of China,簡稱ASCMCC)成立大會于2016年3月16日在北京清華大學建筑學院召開。
中國建筑學會理事長、中國建設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修龍,清華大學建筑學院教授、黨委書記邊蘭春到會并致辭,清華大學建筑學院教授、院長、《世界建筑》編委會主任莊惟敏為成立大會發(fā)來賀詞。
成立大會由清華大學建筑學院教授、《世界建筑》主編張利主持。同濟大學建筑與城市規(guī)劃學院教授、《時代建筑》主編支文軍,《建筑師》主編黃居正,清華大學建筑學院教授、《世界建筑》前主編王路,天津大學建筑學院教授、副院長、《建筑細部》中文版主編孔宇航,東南大學建筑學院教授、副院長、建筑學者、建筑評論人葛明,北京大學副教授、北京建筑大學ADA研究中心主任、建筑學者、建筑評論人王昀,建筑學者、建筑評論人、策展人馮路到會并發(fā)言。最后,中國建筑學會副理事長、《建筑學報》主編周暢就中國建筑學會建筑傳媒學術委員會的成立發(fā)表了感言。
中國建筑學會建筑傳媒學術委員會是根據(jù)建設學科領域的劃分和建筑領域學術研究的需要組建的學術性組織,由中國建筑學會直接領導。在當今以文化軟實力爭取全球市場的激烈角逐中,國內外建筑語境發(fā)生了很多變化,為傳播和輸出中國建筑價值觀,賦予中國建筑師群體新的競爭優(yōu)勢,組建并成立中國建筑學會建筑傳媒學術委員會意義重大,迫在眉睫。
2015年下半年,中國建筑學會批準了成立下屬建筑傳媒學術委員會的申請。該委員會的成立代表著中國學術型建筑傳媒自此擁有了自己的學術組織,以及進行學術交流、舉辦學術活動的空間。
成立后的中國建筑學會建筑傳媒學術委員會將以樹立中國建筑文化自信為使命,力圖擴大中國當代建筑在國際建筑舞臺上的影響力和自主話語權,實現(xiàn)中國當代建筑的自主、自強;以推進中國建筑和中國建筑媒體的繁榮發(fā)展為核心,聯(lián)合國內各建筑媒體單位和媒體從業(yè)者,以見證、記錄、傳播、審視、互動等多種形式積極介入并影響中國當代建筑的實踐;以聚焦中國新型城鎮(zhèn)化進程為己任,扮演好建筑學科知識與信息傳播的先行者和整合者的角色,梳理、傳承、推廣學術思想、行業(yè)理念和先進技術,搭建行業(yè)內外的思想交流和信息共享平臺;提高整個社會對于建筑、城市的認知程度,以媒體自身的話語能量,促進中國建筑文化和社會文明程度的提升。該委員會的主要任務具體體現(xiàn)在促進學術交流、推進學術傳播、促進建筑行業(yè)內傳統(tǒng)媒體與新興媒體的融合發(fā)展,以及拓展中國建筑的國際影響力等幾個方面。
中國建筑學會建筑傳媒學術委員會特設主任委員及副主任委員4名、特邀顧問委員5名,初設委員54名,其中到會委員及委員代表共計70余名。委員構成包括全國各重要建筑傳媒的負責人、知名建筑理論學者與建筑評論人、策展人等。委員名單今后會根據(jù)學界需求陸續(xù)增補。該委員會秘書處設在清華大學世界建筑雜志社,秘書處設常務秘書2名,財務1名,均由理事會任命。
成立大會上,中國建筑學會修龍理事長在致辭中表示:“中國建筑學會建筑傳媒學術委員會的成立,代表著學會對于建筑傳媒工作的重視,希望建筑傳媒學術委員會的成立有利于中國建筑傳媒形成合力。衷心期待通過我們建筑傳媒學術委員會的工作,中國當代建筑文化與思想能夠產(chǎn)生真正的國際影響力,打開中國建筑文化自立自強的新局面?!?/p>
中國建筑學會副理事長、《建筑學報》主編、中國建筑學會建筑傳媒學術委員會名譽主任委員周暢在發(fā)言中表示:“今天,建筑傳媒學術委員會的成立,標志著全國的建筑媒體將以新的姿態(tài)應對我們中國建筑的發(fā)展,將以新的面貌面向中國建筑。在建筑創(chuàng)作蓬勃發(fā)展的今天,我們的傳統(tǒng)建筑媒體發(fā)揮著更大的作用?!敝軙掣崩硎麻L還在發(fā)言中對建筑傳媒學術委員會提出了四點建議,即“以創(chuàng)新、協(xié)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fā)展理念為指導,全面宣傳貫徹適用、經(jīng)濟、綠色、美觀的建筑方針,堅持正確的學術方向;以及時報道我國建筑創(chuàng)作和建筑學術的研究成果為己任;應積極引進國際建筑界新的思想和新的設計作品,加強各建筑媒體之間的合作與交流,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希望建筑媒體進行差異化發(fā)展,共同學習,共同提高,各個媒體要突出各自特色、做好自我定位?!?/p>
2016年3月16日,中國建筑學會建筑傳媒學術委員會正式宣告成立。
2016年3月31日,英籍伊拉克裔建筑師扎哈·哈迪德(Zaha Hadid,圖1)病逝于美國邁阿密,終年65歲。扎哈·哈迪德1950年出生于伊拉克首都巴格達,1977年畢業(yè)于倫敦建筑聯(lián)盟學院(AA),畢業(yè)后進入其導師雷姆·庫哈斯(Rem Koolhaas)主持的大都會建筑事務所(OMA)工作,1979年在倫敦創(chuàng)立了扎哈·哈迪德建筑事務所。扎哈·哈迪德對于線條的獨特運用在早期的香港之峰俱樂部(1983)等作品中即有體現(xiàn),隨后德國維特拉消防站(1993)使其蜚聲國際,而其近期的廣州大劇院(2010)、倫敦水上運動中心(2011)、北京銀河SOHO(2012)等作品也獲得了廣泛關注。扎哈·哈迪德也是首位獲得普利茲克建筑獎(2004)和RIBA皇家金質獎章(2016)的女性建筑師。
2016年2月27日,法國建筑師克勞德·巴夯(Claude Parent,圖2)于其故鄉(xiāng)巴黎塞納河畔納伊市去世,終年93歲。巴夯曾師從勒·柯布西耶,其建筑思想試圖以一種“不平衡感”來使人們意識到自身的存在,作品涵蓋教堂、核電站、購物中心等,被稱為烏托邦現(xiàn)代主義建筑師。1963年,巴夯與哲學家、文化批評家保羅·維希留(Paul Virilio)共同構建并實踐了“傾斜建筑”(Oblique Architecture)理論,對后世許多建筑師產(chǎn)生了影響,如讓·努維爾、扎哈·哈迪德、丹尼爾·里伯斯金等。巴夯生前是法蘭西學院(L' Institut de France)院士,曾獲得法國榮譽軍團勛章司令官勛位、法國國家建筑大獎(1979)等。
2016年3月4日,美國建筑師珍妮·甘(Jeanne Gang,圖3)憑借阿克斯中心(Arcus Center)在《建筑評論》(Architectural Review)雜志主辦的“2016女建筑師獎”中獲評“年度建筑師”。一同入圍的還有墨西哥建筑師塔蒂亞娜·畢爾巴鄂(Tatiana Bilbao)和日本建筑師妹島和世,中國waa未覺建筑聯(lián)合創(chuàng)始人張迪也憑借MOCA銀川當代藝術博物館獲得提名。珍妮·甘是甘建筑工作室(Studio Gang)的創(chuàng)始人,以大膽且富于功能性的可持續(xù)設計著稱,曾獲得2016年普利茲克建筑獎提名?!督ㄖu論》主編克里斯蒂娜·默里(Christine Murray)稱:“評委們尤其鐘情于阿克斯中心的建筑構造及表面肌理?!薄芭ㄖ煪劇弊?012年首次評選以來,至今已有6位女性建筑師獲獎。
美國建筑師學會(AIA)近日公布了2016年AIA青年建筑師獎(Young Architects Award)的評選結果。該獎項已開展23年,授予從業(yè)經(jīng)歷未滿10年的、對行業(yè)有重要貢獻且具備特殊領導力的青年建筑師。本屆的12位獲獎者為:塞特·安德森(Seth E. Anderson),明迪·奧斯特(Mindy Aust),埃林·卡拉爾(Erin Carraher),鮑勃·甘澤(Bob Ganser),埃米·考拉爾(Amy L. Kalar),宇岳·羅(Yu-Ngok Lo),凱倫·盧(Karen Lu),謝爾比·莫里斯(Shelby Morris),凱里·內格爾(Carey Nagle),丹尼爾·舍菲爾(Daniel J. Scheaffer),卡麗莎·什羅克(Carissa Shrock)和斯特凡妮·西爾克伍德(Stephanie Silkwood)。頒獎典禮將于2016年5月在費城舉行。
2016年3月25日,“建筑之名非常建筑泛設計展”(圖4)在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PSA)首層的創(chuàng)意延伸空間(power station of DESIGN,簡稱psD)開幕,并舉辦了以“本體的建筑——關于‘人、建筑與X’的一場遭遇式討論會”為題的研討會。展覽全面展示非常建筑事務所的近期設計實踐及藝術創(chuàng)作,涵蓋建筑、家具、產(chǎn)品、服裝、首飾、影像、出版物等7個門類,探討一種由建筑學的思想方法衍生出的泛設計可能。psD由張永和及其團隊擔任室內設計,以工作坊為原點,將教育-展覽-產(chǎn)品-休閑串聯(lián)成一個有機生產(chǎn)鏈,形成“自學+自治”的體驗性空間。展覽免費向公眾開放,將持續(xù)至2016年5月29日。
2016年3月12日,“格物”展(圖5)在上海OCAT上海館開幕。此前,“格物”設計研究工作營由魯安東、馮路和竇平平策劃。2015年7月,10位參加人在8天時間內圍繞南京老城南的花露崗地段進行設計研究,形成了不同的設計成果?!案裎铩闭褂神T路策展,由工作營的發(fā)起人與參與者共11位學者——丁垚、竇平平、馮江、馮路、郭屹民、李興鋼、魯安東、唐克揚、張斌、張利、周凌——一同參展,以豐富的形式展示了工作營的相關成果。開幕式上,策展人馮路、OCAT上海館執(zhí)行館長張培力、南京大學建筑與城市規(guī)劃學院院長丁沃沃教授分別致辭。此次展覽將持續(xù)至2016年5月15日。
2016年度“設計上?!保▓D6)于3月9-12日在上海展覽中心舉行。本屆展會的規(guī)模相較以往更大,有超過300家展商參展,展覽空間約20,000m2;內容上也有進一步提升,中國設計師和設計品牌的比重增加,成為許多中國設計新人的發(fā)布窗口。展覽空間分為當代設計館、“精典”設計館、限量設計館3個部分:當代設計館展示當代家居的前沿設計,“精典”設計館展示代表中西方百年歷史和傳統(tǒng)工藝的品牌,限量設計館展示限量版新銳設計等。展會期間還舉行裝置藝術展示、設計論壇及眾多晚間設計活動。設計論壇的主題為“設計的語言”,探尋如何將本土文化及歷史融入到國際領域中。
近日,南京大學建筑與城市規(guī)劃學院教授胡恒受威尼斯建筑雙年展組委會邀請,將參加2016年第十五屆威尼斯建筑雙年展“時-空-存在”平行展。該展每年舉行一次,邀請全球40個國家共100名建筑師共同探討基于建筑學的人類存在問題?!氨P絲洞2016”(青銅裝置作品,圖7)將于2016年5月28日至11月27日在嘆息橋邊的本博宮展出?!氨P絲洞2016”是對當代建筑空間、展覽空間、文學空間、心理空間的一次綜合,并對時/空間概念的表達及詮釋的極限與邊界進行思考。
2016年3月30-31日,由中國城市科學研究會、中國綠色建筑與節(jié)能專業(yè)委員會和中國生態(tài)城市研究專業(yè)委員會聯(lián)合主辦的第十二屆國際綠色建筑與建筑節(jié)能大會在北京國家會議中心舉行。大會期間的“主動式建筑研究與實踐分論壇”(圖8)中,丹麥駐華大使館商務參贊(能源與環(huán)境)拉斯·埃斯基爾·詹森(Lars Eskild Jensen),Active House主動式建筑國際聯(lián)盟主席庫爾特·埃米爾·埃里克森(Kurt Emil Eriksen),中國建筑科學研究院環(huán)能院院長徐偉,OPEN建筑事務所創(chuàng)始合伙人李虎,清華大學建筑學院教授宋曄皓等國內外專家學者分別進行了演講,各自分享了研究成果與經(jīng)驗。演講內容可參見論壇協(xié)辦方威盧克斯官方微信。
2016年3月19日,由北京市西城區(qū)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委員會-青年工作者委員會、北京林業(yè)大學園林學院、北京市西城區(qū)歷史文化名城保護促進中心聯(lián)合主辦的“歷史名城與青年一代:北京舊城保護更新與社區(qū)營造民間志愿團體工作交流論壇”在北京林業(yè)大學學研中心舉行(圖9)。北京林業(yè)大學園林學院黨委書記張敬為論壇致辭,北京文化遺產(chǎn)保護中心、在地理中旅行&乾隆地圖、中國青年規(guī)劃師聯(lián)盟·愛上百萬莊小組、我們聊建筑、舊城吃喝玩樂地圖等民間志愿團體,以及白塔寺社區(qū)營造中心和大柵欄更新計劃的負責人分別進行了演講,分享工作經(jīng)驗的同時,對于如何合理地保護更新北京舊城以及如何改造保存近代歷史風貌建筑等問題進行了討論交流。
2016年4月3日,由中國建筑工程總公司和黃帝陵基金會主辦、中國建筑西北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承辦的《天地之間——張錦秋建筑思想集成研究》首發(fā)儀式在西安舉行(圖10)。陜西省副省長莊長興,中國工程院副院長徐德龍,中國建筑學會理事長、中國建設科技集團董事長修龍,何梁何利基金會秘書長段瑞春,黃帝陵基金會理事長王曉安,中國建筑工程總公司中國建筑設計集團執(zhí)行總經(jīng)理周文連出席并致辭。全書分為永耀星空、傳承創(chuàng)新、探索之旅、閱讀大師和評論集萃5個篇章,梳理了中國工程院院士張錦秋半個多世紀的建筑創(chuàng)作與實踐,結合她對和諧建筑及城市特色的理論研究,初步整理出張錦秋院士系統(tǒng)的建筑思想,匯集了新時期建筑界對于“繼承與創(chuàng)新”課題的階段性成果,是一部對張錦秋院士建筑歷程研究的專著。
2016年2月15日,意大利政府與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就組建一個特別文保專案組在巴黎簽署了協(xié)議(圖11)。此協(xié)議源自2015年10月意大利政府在聯(lián)合國安理會上的一項提案。該專案組的任務范疇包括保護及修復在戰(zhàn)亂、自然災害中遭到破壞的藝術、文化古跡及文物。此外,一個文化遺產(chǎn)專家的培訓中心也將在意大利都靈成立。團隊初始成員包括30名專門負責藝術盜竊案的探警,以及30名考古學、藝術品修復及歷史學的專業(yè)人員。該協(xié)議標志著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全球遺產(chǎn)保護聯(lián)盟(Unite for Heritage)的進一步發(fā)展。同時,面對文化遺產(chǎn)遭受的威脅不斷擴大,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也呼吁其他國家可以采取類似的措施,以加強國際社會的應對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