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清云,王芝敏,郭偉光,薛芬芬
(河南省人口和計劃生育科學技術研究院,河南 鄭州 450002)
?
·針灸經絡·
經皮穴位電刺激聯(lián)合西藥治療子宮內膜容受性差不孕癥40例
季清云,王芝敏,郭偉光,薛芬芬
(河南省人口和計劃生育科學技術研究院,河南 鄭州 450002)
目的:觀察經皮穴位電刺激聯(lián)合西藥治療子宮內膜容受性差不孕癥的臨床療效。方法:選擇80例因子宮內膜容受性差引起不孕癥的患者80例,按1∶1的比例隨機分為兩組,對照組給予西藥治療,治療組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于月經第5天開始給予經皮穴位電刺激(關元、中極、雙側子宮、雙側三陰交、雙側天樞穴),1次30 min,1 d 1次,至排卵日結束。兩組均以1個月經周期為1個療程,3個療程后判定療效。結果:在內膜形態(tài)、子宮內膜血流及3個月后妊娠情況方面,治療組優(yōu)于對照組(P<0.05或P<0.01)。結論:經皮穴位電刺激聯(lián)合西藥治療子宮內膜容受性差不孕癥療效確切。
經皮穴位電刺激/治療應用;子宮內膜容受性差不孕癥/治療;Gonen分型標準;臨床觀察
隨著社會、自然環(huán)境以及人們生活方式的變化,不孕不育癥的患病率不斷上升。雖然醫(yī)學水平迅速發(fā)展,但是患者臨床妊娠率并不盡人意。子宮內膜容受性是胚胎著床成功與否的關鍵,子宮內膜容受性下降是造成妊娠率不高的一個重要因素之一。2013年3月—2014年12月,筆者采用經皮穴位電刺激聯(lián)合西藥治療子宮內膜容受性差不孕癥40例,總結報道如下。
選擇河南省人口和計劃生育科學技術研究院附屬醫(yī)院收治的子宮內膜容受性差引起的不孕癥患者80例,按1∶1的比例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治療組40例,年齡平均(29.60±3.74)歲;病程平均(2.45±1.05) a。對照組40例,年齡平均(30.52±4.35)歲;病程平均(2.67±1.43) a。兩組一般資料對比,差別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按照參考文獻[1]的標準。有正常性生活,未經避孕1 a未妊娠者可確診為不孕癥。參照參考文獻[2~4]自擬子宮內膜容受性差的超聲診斷標準。①經多次B超檢測,排卵正常的患者。②經超聲檢測排卵日子宮內膜符合以下2項者:a.排卵日子宮內膜厚度<7 mm;b.子宮內膜呈B型或C型形態(tài);c.子宮內膜下無或稀少血流。③子宮內膜強弱不均質回聲。
3.1納入病例標準
符合以上不孕癥診斷標準及子宮內膜容受性差的超聲診斷標準。
3.2排除病例標準
①因先天性生理缺陷或畸形引起的不孕癥;②患者遺傳因素導致不孕癥;③經檢查診斷為因卵巢早衰、子宮內膜異位癥、子宮肌瘤、子宮腺肌病、輸卵管因素等引起的不孕癥患者;④因男方生殖功能異常因素引起不育癥患者;⑤患者年齡在20歲以下或40歲以上的患者;⑥合并有心腦血管、肝腎功能異常和造血系統(tǒng)等嚴重原發(fā)性疾病,精神病患者等;⑦不配合治療或中途終止治療的患者。
對照組根據(jù)患者卵泡大小、內膜厚度情況給予雌激素治療,當卵巢內最大卵泡直徑達到14 mm,內膜厚度<5 mm者給予戊酸雌二醇片(由拜耳醫(yī)藥保健有限公司廣州分公司生產,國藥準字J20130009),1~4 mg/d,1~2次/d。治療組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于月經第5天開始給予經皮穴位電刺激(HANS)治療,主穴:關元、中極、雙側子宮、雙側三陰交、雙側天樞穴。選用韓式疼痛治療儀(南京濟生醫(yī)療科技有限公司產品,序號100100410491),頻率2 Hz,電流20~25 mA,30 min/次,1次/d。至排卵日結束。兩組均以1個月經周期為1個療程,治療3個療程后判定療效。
兩組患者均于月經第9天起,由同一超聲醫(yī)生經陰道超聲檢查,包括:①檢測卵泡大小。②內膜厚度:即內膜厚度取一側內膜強回聲與聲暈交界處至另一側內膜強回聲至聲暈交界處的距離。③形態(tài):內膜類型按照參考文獻[5]中的Gonen分型標準,將子宮內膜分為3型:A型內膜回聲低于子宮壁回聲,并有三線征;B型內膜與肌層回聲相同;C型內膜回聲高于肌層回聲。④血流情況。直至排卵,并指導同房。
經皮穴位電刺激可使子宮內膜厚度增厚,效果同戊酸雌二醇,但在改善內膜形態(tài)及內膜基底層血流方面優(yōu)于單純戊酸雌二醇的作用。
7.1兩組治療前后排卵日子宮內膜厚度對比
見表1。
組 別例數(shù)時間內膜厚度/mm治療組40治療前6.35±1.37治療后7.17±0.88**對照組40治療前6.21±1.33治療后7.61±1.34**
注:與同組治療前對比,**P<0.01。
7.2兩組治療前后內膜形態(tài)對比
見表2。治療組治療前后對比,u=3.82,P<0.01,差別有統(tǒng)計學意義;對照組治療前后對比,u=1.24,P>0.05,差別無統(tǒng)計學意義;兩組治療后對比,u=2.96,P<0.01,差別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表2 兩組治療前后內膜形態(tài)對比
7.3治療前后子宮內膜血流對比
治療組治療前后對比,χ2=8.46,P<0.01,差別有統(tǒng)計學意義;對照組治療前后對比,χ2=0.21,P>0.05,差別無統(tǒng)計學意義;兩組治療后對比,χ2=5.01,P<0.05,差別有統(tǒng)計學意義。見表3。
表3 治療前后子宮內膜血流對比 例
7.4兩組3個月經周期后妊娠情況對比
與對照組對比,χ2=6.15,P<0.05,差別有統(tǒng)計學意義。見表4。
表4 兩組3個月經周期后妊娠情況對比 例(%)
子宮內膜容受性是指子宮內膜對胚胎的接受能力,即允許胚胎黏附其上直至植入完成的特定階段,它受嚴格的時間和空間限制,稱為“著床窗口期”,是胚胎著床成功與否的關鍵。大量臨床實踐表明:胚胎著床率不高是引起輔助生殖技術中IVF-ET妊娠率低的主要原因之一,而子宮內膜容受性不良又是其主要因素之一。現(xiàn)代醫(yī)學治療子宮內膜容受性,臨床上主要運用雌激素、孕激素或抗凝劑治療,或手術及物理刺激等,雖然可一定程度上改善子宮內膜容受性,提高妊娠率,但有一定局限性。雌激素在卵泡期主要作用是使子宮內膜腺體和間質增生、修復,一定程度上與子宮內膜厚度正相關。但在輔助生殖技術IVF-ET中,有的患者即使使用大量外源性的雌激素也達不到理想的內膜移植厚度。阿司匹林(LDA)是乙酰水楊酸類藥物,對血小板聚集起抑制作用,預防微血栓形成,改善局部血循環(huán)。但目前,學術界對于低劑量阿司匹林在薄型子宮內膜中的作用效果尚不肯定。
中醫(yī)學理論中沒有子宮內膜容受性之說,但由內膜容受性不良引起的不孕亦可歸屬中醫(yī)學“不孕癥”范疇。《素問·上古天真論》提出腎氣盛,天癸至,任通沖盛,月事以時下,故有子。腎藏精,主生殖,而腎虛則精血不盈,沖任虛衰不能攝精成孕;《婦人歸·子嗣類》提出七情導致不孕,肝主疏泄,肝氣郁結,情懷不暢,沖任不充,則胎孕不受;或瘀滯沖任,胞宮、胞脈阻滯不通導致不孕;或素體脾腎陽虛,或勞倦思慮過度,飲食不節(jié)傷脾等,則健運失司,水濕內停,濕濁蘊阻,不能攝精成孕。故本病多由腎虛、肝郁、血瘀、痰濕等所致,以虛為主,虛實夾雜,主要與腎氣不足,沖任氣血失調有關。
針灸治療不孕癥歷史悠久,筆者取穴三陰交屬足太陰脾經,為足太陰脾、足厥陰肝、足少陰腎3經交會之穴,可以調和陰血,益肝腎,調經帶,健脾胃;天樞為足陽明胃經之穴,作用調理腸腑,健脾和胃,通調氣機;中極穴屬任脈,具有益腎興陽,調經止帶的功效,可調養(yǎng)肝腎、調理沖任、募集膀胱經水濕;關元穴屬任脈,為陰脈之海,具有培元固本、補益下焦的功效,是任脈與足三陰經的交會穴,可募集小腸經氣血,傳導任脈水濕;子宮穴為奇穴,可調經理氣和血,升提下陷。以上穴位聯(lián)合配伍運用,可健脾益腎,調補沖任,祛濕化痰,理氣和血,達到平衡機體陰陽,調理臟腑功能,疏經活絡,調和氣血,調節(jié)血液循環(huán),改善內膜狀況,以利于胚胎著床的目的。
經皮穴位電刺激在傳統(tǒng)針灸的基礎上操作更加簡易,損傷更小,且運用現(xiàn)代物理學研究技術,將針刺效應進行了量化,更有利于臨床操作,同時經證實有完全等同甚至優(yōu)于傳統(tǒng)針灸的作用。有研究[6]發(fā)現(xiàn):經皮穴位電刺激可以通過電流刺激改善盆腔微環(huán)境,增加子宮內膜血供,從而達到改善子宮微環(huán)境、提高子宮內膜容受性提高臨床妊娠率的作用,值得進一步推廣運用。
[1]樂杰.婦產科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8:351.
[2]張海英,乃東紅,孫燕萍,等.經陰道彩色多普勒超聲在IVF-ET中對子宮內膜容受性的評估價值[J].中國計劃生育學雜志,2005,11(121):671-674.
[3]姜平,譚季春,郭帥帥,等.經陰道彩色多普勒超聲在輔助生殖技術中的應用[J].中國婦幼保健,2006,21(9):1286-1287.
[4] 武澤,李蓉,喬杰.輔助生殖技術治療中子宮內膜容受性標志變化的研究進展[J].生殖與避孕,2011,31(8):538-543.
[5]GONEN Y,CASPER RF. Prediction of implantation by the sonographic appearance of the endometrium during controlled ovarian stimulation for in vitro fertilization(IVF)[J].J A SSIT Reprod Genet,2000,7(3):146-152.
[6]李玉,馮曉軍,孫偉,等.經皮穴位電刺激改善凍融胚胎移植周期患者子宮內膜容受性的臨床研究[J].現(xiàn)代中醫(yī)藥,2012,23(3):12-15.
(編輯田晨輝)
1001-6910(2016)09-0055-03
R711.6
B
10.3969/j.issn.1001-6910.2016.09.26
2015-11-27;
2016-0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