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夢影
【摘 要】“原生態(tài)”少數民族題材電影描繪了絢爛的“族群文化”,本文通過對電影《靜靜的嘛呢石》三方面的分析,來闡釋電影背后的價值及意義。
【關鍵詞】原生態(tài);民族;沖突;文化
中圖分類號:J90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6)09-0123-01
一、原生態(tài)表征下的族群文化
“原生態(tài)”是指沒有被特殊雕琢,存在于自然狀態(tài)下的原始本真、質樸自然。對于少數民族題材電影而言,其是以豐富的電影藝術表達方式、鮮明的風土人情、“別處之無有”的宗教情懷,展開電影敘事的?!鹅o靜的嘛呢石》作為少數民族原生態(tài)電影的代表,注重現實主義創(chuàng)作,本民族非職業(yè)演員的本色而稚拙的表演,運用母語對白,展現了原汁原味的少數民族文化,影像風格質樸而深刻,真實地記錄和反映了藏族地區(qū)的社會現狀。
首先,創(chuàng)作主體的本民族化。該片的導演萬瑪才旦,是一位土生土長的青海藏族人。導演從自我族群的視角切入,散發(fā)出強烈的本民族意識,這種微妙的心態(tài)使之從自我族群的文化內部出發(fā)思考本族的生存與發(fā)展。而片中的小活佛在現實中就是小活佛,刻經的老人亦是如此,電影中的表演就是把自己的生活在影片里還原,不加修飾,自然而又純粹。
在影像表現形式上,鏡頭的敘事傾向于質樸厚重的紀實風格。影片大量運用由景深鏡頭和長鏡頭構成的場面調度,遵守事件空間的同一性。如固定機位的長鏡頭下,老喇嘛教小活佛學習佛經這個段落,沒有大幅的場面調度,以全景鏡頭的形式呈現,畫面給人異常沉穩(wěn)之感,這就是寺廟的真實生活,體現出了族群文化中宗教環(huán)境的靜默氛圍,讓人領略到了那種在寧靜中蘊蓄的審美張力。
民族母語的使用是突出民族身份的又一重要表現。該片采用藏語發(fā)音,并配有中文字幕,這是對于本族語言使用自覺的鮮明表現。在起著界定自我、區(qū)別“他者”作用的服飾、民族景觀等族群符號中,語言符號的使用更能起到關鍵作用,既可以喚起本族觀眾強烈的身份認同,又將“自我”存在傳達給異族受眾,更為有力地構建出了族群原生態(tài)文化,是導演對于電影族群身份自覺意識的又一次鮮明表現。
二、文化對視中的鏡像表達
每個民族都在與“他者”民族的對視中獨塑自我形象,以此來界定“自我”與“他者”的鏡像符號。少數民族題材電影自成一套表意系統(tǒng),與更主流的文化形態(tài)各自獨立又相互對照,這種文化鏡像關系的對視形成了少數民族題材電影獨有的迷人文化意蘊,同時也彰顯了民族電影的文化沖突和文化融合。
該片把主要目光投入到寺院和鄉(xiāng)村,運用相互對比的手法展示宗教與世俗的碰撞融合。爺爺牽著放生羊的話語和小喇嘛的誦經是宗教與世俗高度融合的體現。該片還微妙細致地展現了宗教文化與現代世俗的碰撞,如上演《智美更登》傳統(tǒng)戲劇時,小喇嘛和小活佛卻偷偷跑去看電影。
少數民族傳統(tǒng)文化與現代文明主流文化的對視浮于表層藏區(qū)日常生活記錄下深層話語結構中最富意蘊之處。影片的拍攝背景雖然是一個邊遠落后、固守傳統(tǒng)的藏區(qū)村莊,但現代文明對傳統(tǒng)生活的沖擊在片中無處不在,如小活佛家里的電話和VCD機,沒有刻意的表現,很自然地就出現在觀眾的視野中。傳統(tǒng)文化與現代文明的融合與碰撞,成了影片中難以名狀的糾結,如影片中反復出現的兩個符號——《智美更登》和《西游記》?!吨敲栏恰肥遣刈鍌鹘y(tǒng)文化的象征,藏語版的《西游記》VCD碟片則成了并行不悖的現代與傳統(tǒng)復雜體的象征,小喇嘛觀看的選擇正是他對傳統(tǒng)文化的堅守和對現代文明的好奇追尋。
三、多元文化下的民族志
影片的最后,小喇嘛留下的光碟封套和面具,完成了神圣與世俗的融合。小喇嘛在山坡上注視著帶著光盤歸去的父親,快速奔去祈愿大會的佛殿,完成了神圣與世俗碰撞后的妥協(xié)。這部原生態(tài)影像實現了多元文化需求的平衡,有強大傳統(tǒng)文化和信仰支撐庇護的藏族人找到了一條平衡發(fā)展的道路,這是一種可喜的文化回歸。
該片在宗教、世俗和文明的三個符號中,通過簡單的敘事線索串聯,并以本民族的宗教信仰去理解族群的歷史和現實,展現當代少數民族傳統(tǒng)與現代之間的相互滲透,純樸的藏族人民對信仰的虔誠。生長在藏區(qū)的萬瑪才旦就是用這個簡單而不張揚的故事,抹去了藏區(qū)神秘的字眼,展現出最純凈真實的形態(tài),實現對這一觀念圓滿而潔凈的表達。少數民族題材電影的關鍵所在是有關身份認同、族別認同、文化認同的民族主體性問題。摒棄生硬老套、獵奇、公式化的創(chuàng)作模式,用創(chuàng)新視聽語言將民俗、宗教等多種文化元素融匯在一起,直接捕捉民族文化所特有的美及其原貌,展現出民族鮮活的文化和歷史記憶,才是少數民族題材電影的必由之路。
參考文獻:
[1]吳仕民.原生態(tài)文化摭談——兼談少數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保護和發(fā)展[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2006.
[2]王明珂.華夏邊緣——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