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健
習作講評是習作訓練過程的重要環(huán)節(jié),能及時反饋習作的指導結果,并對學生進行習作訓練的二次指導。近年來,人們對習作講評的研究不斷深入,筆者深受啟發(fā),并進行了一些有益嘗試,對如何上好習作講評課有一些粗淺的認識。
一、 心中有“文”
教師要想上好習作講評課,必須研究教材和學生習作兩套“文本”,這樣才能明確習作的講評方向,為教學的有效性和針對性打好基礎。
1. 研究教材,確定講評重點。語文教育家于漪曾提出:“講評要有計劃性”,“應該根據(jù)教學大綱的要求,在一定的年級重點培養(yǎng)某些方面的能力。”我們可以參考《語文課程標準》對各學段的要求以及教材各單元習作訓練重點,根據(jù)學生水平,定位訓練起點,安排講評序列。
如蘇教版六下七篇單元習作的主題分別是:童年趣事、老師不在的課堂、讀后感、一次實驗、成長的煩惱、調(diào)查統(tǒng)計、給老師的一封信。我設計的訓練重點分別是:把事情寫具體、寫有趣;關注細節(jié)描寫;結合具體材料清楚表達自己的感想;寫清楚實驗的目的、過程和結果;大膽寫出心里話;寫好統(tǒng)計過程和結果,并發(fā)表自己的見解;通過具體事例,表達對老師的真情實感。明確了講評序列,就明確了各單元講評重點,做到有的放矢。
2. 研究習作,確定講評內(nèi)容。一次完整的習作教學指導過程包括作前指導、學生習作和作后講評這三個環(huán)節(jié)。習作講評建立在學生完成習作的基礎上,教師要上好習作講評課,就必須認真研究學生習作。通過研究學生習作,可以檢驗教師預設的教學目標有沒有實現(xiàn)。如我在執(zhí)教《一次體驗活動》指導課時,預設的教學目標是“將過程寫具體、寫生動”,“將感受表達得真實、自然”,出發(fā)點是教學生“怎么寫”。在閱讀學生習作時,我特別關注學生是怎樣將過程寫具體、生動,將感受表達得真實、自然的;如果這次習作寫得不好,我就要尋找原因,思考策略,爭取通過講評課來實現(xiàn)“解決之道”。
研究學生習作的另一個目的,就是選擇出與大多數(shù)學生習作“相似度”較高的范例來進行講評,充分發(fā)揮其遷移、指導、示范的作用。如我在執(zhí)教《老師不在的課堂》講評課時,選擇的一篇學生習作,其中既有細節(jié)描寫,也有豐富的詞語積累——成語、歇后語、成語等,這些都是其他同學可以借鑒之處;但該篇習作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通過師生評議,可以明確修改方向,讓學生清楚“哪里需要改”,“應該怎樣改”。
很多教師都認為:“習作講評課是習作指導課的延伸,是習作批改的繼續(xù)和綜合?!边@種看法是極有道理的。當然,我們也要關注體現(xiàn)習作共性要求的基礎性目標,比如正確使用標點符號、語句通順、行款正確、書寫規(guī)范等。但如果將太多時間用來落實這些教學目標,就會沖淡訓練重點和講評目標。
二、 目中有“人”
我曾觀摩過不少習作講評課,發(fā)現(xiàn)教師在課堂上講評得太多,學生參與不夠。我認為,講評課始終要貼著學生的習作行走,始終不忘讓學生自己行走,讓他們真正成為課堂學習的主人。
1. 讓學生真正學會修改。曾有一位美國教育家說過:“告訴我,我會忘記;做給我看,我會記??;讓我參加,我就會完全理解?!蔽覀円选霸u”的機會留給學生,讓他們?nèi)ソ涣鞲惺?、碰撞思想,逐步提升鑒賞能力,知道習作中的優(yōu)點、缺點,從而學會修改自己的習作。
我常采用的評價方式是自評和他評。自評可以讓學生學會自我欣賞,激發(fā)他們習作的興趣,樹立信心。我經(jīng)常這樣提問:“這篇習作中,你最滿意的地方在哪里?”“你能和我們一起分享自己的習作經(jīng)驗嗎?”小作者可以結合體會,和大家分享較為成功的習作經(jīng)驗,在師生的肯定中得到情感滿足。
習作講評需要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因此“他評”在課堂上出現(xiàn)的次數(shù)更多。我常會設計這樣的話題:“你覺得這篇習作達到要求了嗎?”“如果是你,你會怎么改呢?”“修改后的習作,你覺得怎樣?”通過“他評”,學生可以發(fā)現(xiàn)別人習作中的閃光點,也可以找出存在的問題,并給出中肯的修改建議。無論是評價者還是被評價者,都可以獲得一種成長:成功之處得以借鑒,不足之處得以反思。在交流信息、分享感受、認識自我的過程中,學生的評價能力和鑒賞能力得到培養(yǎng),他們清楚了自己的習作怎么樣,也明白了接下來如何修改。在這個過程中,教師還要教給學生正確的修改方法,如何“刪”,如何“改”,都要嚴謹,不能隨意。
2. 給充足的時間讓學生修改。評價一節(jié)講評課是否有效,就是要看學生修改后的習作怎么樣,因此,教師既要重“評”的過程,也要重“改”的過程。修改的過程,客觀上是學習、使用和自我提高相結合的過程。學生需要安靜的氛圍和充足的時間來閱讀、反思和修改習作。
我曾有幸參加了揚州市習作教學競賽,執(zhí)教《一次體驗活動》習作講評課。在教學中,我給學生12分鐘的時間來修改習作,大部分學生都完成了修改。我挑選出其中的兩篇,組織學生進行評議,大家暢所欲言。習作有了進步,師生都給予贊賞,讓小作者獲得繼續(xù)努力的動力;如果還有不足,師生提出建議,讓小作者明確二次修改的方向,得以更上一層樓。在評改的過程中,每個人都有所收獲。
“習作是寫出來的,更是改出來的?!薄拔恼虏粎挵倩馗??!焙芏嘟處煻假澩@樣的習作觀念。但我們在鼓勵學生“不斷改”的同時,卻忽視了“不斷評”的重要性。只改不評,學生茫然無措;先改再評,評后再改,改完再評,這樣才能讓學生在不斷修改的過程中獲得提高。但是受教學進度、教學時間和個人精力的制約,教師不可能就一篇習作開展多次講評,因此可以在課后讓學生評、讓小組評,甚至是讓家長評,給學生充足的時間進行二次修改、三次修改,甚至是四次修改。反復修改習作,也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精益求精的學習態(tài)度。
3. 用激勵性評價激發(fā)學生習作興趣。習作講評不只是對學生習作的優(yōu)點和缺點進行分析和評論,更是激發(fā)學生習作興趣和情感的過程。教師要善于使用激勵性評價,合理評價學生的習作水平、習作內(nèi)容和習作態(tài)度。
教師可對學生習作使用以下激勵性評價,如:
“人們常說:字如其人。從書寫就可以看出來,你的態(tài)度非常端正。”
“你的習作中使用了不少歇后語和成語,真棒!看來,你不僅會積累,更會運用!”
“你通過動作描寫和神態(tài)描寫,把同學的調(diào)皮、機靈寫出來了。你真有當一名小作家的潛質(zhì)?!?/p>
教師也要多關注“評價者”的情感體驗。評價習作的過程,就是提高學生鑒賞能力的過程。教師采用激勵性評價,可以讓學生“樂評”“會評”,在評價他人習作的同時,也學會了對自己的習作進行鑒賞,無形中提高了習作水平。如:
“能給別人提出正確的建議,是一種能力。”
“看得出來,你對這篇習作很欣賞。”
“你真有做語文老師的潛質(zhì),一下子就發(fā)現(xiàn)了習作中的閃光點?!?/p>
這些激勵性評價,既是對評價學生的正面肯定,也給其他學生以心理暗示:習作可以這樣評。
我在觀摩、學習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教師經(jīng)常會忽略被評價者的“負面”感受。其他學生指出習作中的不足,其實就是在進行批評,很容易讓小作者產(chǎn)生受挫感。當習作中的缺點不止一處時,小作者的這種負面情緒會更加強烈。習作的問題確實存在,不能回避,怎么辦?這時,就需要教師進行激勵性評價,化“負面”為“正面”,化“批評”為“鼓勵”,在保護被評價者習作興趣的同時,樹立寫好習作的信心。
我經(jīng)常這樣說:
“同學們給你的建議,其實是對你的幫助。”
“有了同學們的建議,相信你的習作會越寫越好?!?/p>
“現(xiàn)在,該你修改了。非常期待你修改后的習作?!?/p>
在進行二次講評時,我會對小作者這樣說:
“一處修改,就是一個小進步。你修改了這么多,說明這篇習作有了很大的進步?!?/p>
“看得出來,同學們對你修改后的習作非常欣賞。你看,這就是進步。相信你會越寫越好?!?/p>
對于習作講評課的研究,我們依然還在路上。以上所述,只是筆者進行的一些思考和嘗試。但我想,只要做到心中有“文”,目中有“人”,一定可以讓學生實實在在領悟到認真修改的好處,從而極大地提高他們對修改的認識和興趣,逐漸內(nèi)化為寫作的能力。
(作者單位:揚州市育才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