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仲兵
【摘 要】 課堂觀察對我們來說是一個既熟悉又新穎的課題。熟悉的是聽課、評課每期都發(fā)生在我們的中間,新穎的是明確提出了從課堂的具體維度,多視野、分工協(xié)作,進行記錄、思考,讓我們對課堂教學評價更準確、更有指導性,同時也促進自身對教學的研究及設計,是教師走向專業(yè)化的可行性課題。
【關 鍵 詞】 課堂觀察;校本教研;教學
課堂觀察就是觀察者帶著明確的觀察目的,憑借自身感官及有關輔助工具,直接從課堂上收集資料,并依據資料做相應的分析、研究。這種科學方法改變了以往聽、評課制度的形式化、客套化,是一種新的課堂評價體系,目的是準確地評價教師教學的優(yōu)缺點,善意地提出建設性意見,促進教師專業(yè)化發(fā)展。
課堂觀察對我們來說是一個既熟悉又新穎的課題。熟悉的是聽課、評課是每學期發(fā)生在我們的中間,新穎的是明確提出了從課堂的具體維度,多視野、分工協(xié)作,進行記錄、思考,讓我們對課堂教學評價更準確、更有指導性,同時也促進自身對教學的研究及設計,是教師走向專業(yè)化的可行性課題。
一、目前校本教研現狀
1. 教師自身的能力水平和素質有限,經常會帶有一些盲目性,不知該如何主動去聽評課,更不知如何聽好一節(jié)課、評好一節(jié)課,甚至不清楚聽課前應準備什么,記錄什么。評課時會想到哪說到哪,毫無重點;又或者是以偏概全,評課程式化。
2. 公開課評價機制老化,教師對教研活動目的認識不明確,把每學期聽課多少節(jié)當成“痛苦”任務的大有人在,聽課、評課都是為了完成任務,交差應付了事,沒有主動參與的熱情。再加之教師工作繁忙,來自各方面壓力較大,從而導致聽課、評課的效果較差。
3. 教師教研精神匱乏,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是長期以來教學大環(huán)境的相對穩(wěn)定而帶來的惰性與中庸心理。老師們寧愿在集體的聽課與評課活動中采用比較中庸的做法,要么沉默不語、要么即使發(fā)言也不想使自己鋒芒太露,力求保存一份一團和氣的集體氛圍。
二、課堂觀察研修現場
看到了問題的癥結,解決問題的良方在哪兒呢?恰在這時,我縣的數學教研室組織了由教育部教材發(fā)展中心專家指導的基于“課堂觀察”的校本研訓方式,通過我們研修團隊嘗試,給我們的教研活動指明了方向。
1. 課堂觀察前對教師進行有效的“觀察培訓”。課堂觀察作為提高課堂教學水平,提升教師專業(yè)素養(yǎng)的技術手段,不同于平常所進行的聽評課活動,并不是什么人都可以做的,而是具有一定專業(yè)素養(yǎng)的教師才能做好。使觀察教師對課堂觀察緯度的選擇,觀察量表的開發(fā)與使用,課堂記錄的技巧,課堂觀察報告的撰寫都有了準確的認識和有效的促進。
2. 觀察前確立明確的觀察點。課堂觀察不是隨意性的走馬觀花,而是具有很強的目的性,“我們看到了什么,常常由我們想看到什么或準備看到什么所決定的”,因此,在走入課堂進行觀察前,首先要明確觀察的目的,確定好課堂觀察點,才能使課堂觀察更有效。
3. 自主開發(fā)合適的觀察記錄工具。課堂觀察需要選擇合適的觀察工具。課堂觀察工具的選擇與設計不僅僅是技術問題,更需要課程理念的理解和教育觀念的轉變,它是一個研究課堂、理解課堂的過程,這也就決定了它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谶@一問題,教研員與研修教師組成合作共同體,共同開發(fā)設計適合自己的觀察記錄工具,基于教師課堂評價的有效性觀察,分別從:教師語言(引導語、過度語、評價語、描述語及等候時間),問題的設置(無效、一般、有效),學生合作(方法指導、參與度、反饋價值),師生互動(教師理答、學生理答),輔助工具(頻率、合理、效果、改進),教學效果(過程中表現、練習情況、課后訪談、抽樣調配)等方面進行分析,確定了具體的觀察維度之后,觀察教師就著手設計具體的觀察記錄量表。
教師自主開發(fā)設計的記錄量表,盡管可能存在某些缺陷和問題,但教師使用起來卻得心應手,解釋起來也能娓娓道來,這樣在不斷的自主設計與改進中,教師的理論素養(yǎng)、設計能力、觀察水平都會得到有效的提高。
4. 組建專業(yè)合作共同體。同伴互助的課堂觀察不失為一種較好的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方式,它能讓教師意識到:教學上的改善不僅是個人的事情,而且是共同發(fā)展的事業(yè)。進行課堂觀察時,觀察者必須組建合作共同體,進行合理的分工,觀察后再將獲得的信息進行匯總、交流。使教師在互助合作中不斷地通過觀察研究改進教學,提高教學質量。
三、我們的收獲
作為一種科學的研究方法,很大程度上改善了教研組的研訓氛圍,促進了教師的專業(yè)化發(fā)展。
1. 改變了教師的理念。教研活動由“要我參加”變“我要參加”。課堂觀察所關注的問題通常是老師們在實踐中急需解決的問題,由原先的隨意式觀察發(fā)展到如今的主題式觀察,大大提高了教研活動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2. 形成了良好的研訓氛圍。課堂觀察改變了以往僅憑經驗式的聽評課方式,每個人的觀察必須是基于觀察的現象、數據之上的分析,改以往的話語霸權為話語平等,出現了人人都能說,人人都會說的局面。
3. 教師的教學反思水平逐步提高。當教師走進他人的課堂,學習了他人的課堂優(yōu)勢,吸取了他人的課堂劣勢之后,就會反身識別自己的課堂優(yōu)勢與劣勢,這是觀察者的個人反思;課后會議則是集體反思;各觀察小組所撰寫的觀察報告是集體智慧的個人反思。課堂觀察的大部分工作都在“反思”,教師在不斷反思中成長。
當然,我們所認識和實踐的課堂觀察可能還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還有很多問題值得我們去研究和探索,行為的跟進工作,觀察過了,意見有了,結論有了,如何將意見、結論應用落實到教學實踐中,如何在實踐中不斷改進、完善,是我們課堂觀察所面臨的重要課題。
我們堅信:只要行動了,思考了,就說明我們正在前進,課堂觀察的效果會更好地推動小學教學質量的提高,從而有效促進教師走向專業(yè)化。
【參考文獻】
[1] 周衛(wèi),劉健賓. 課堂觀察與課例研究[M]. 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3.
[2] 沈毅,崔允漷. 課堂觀察:走向專業(yè)的聽評課[M]. 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
[3] 北京市西域區(qū)教育研修學院. 怎樣做課例研修[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