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潔
第一鏡頭:2016年7月12日,英國教育部決定,在未來4年,全國約8000所小學將采用亞洲國家,特別是中國學生學習數學的方法,并為此向這些學校撥款5400萬美元。據介紹,這項改革涉及全英國約一半小學。不僅如此,英國還建立了35所專業(yè)數學教學中心,作為普及“中式教育”的平臺。另據了解,早在2015年年初, BBC紀錄片《我們的孩子足夠堅強嗎?》記錄有中國老師到英國教書的情景,就曾引起中西教育方式的大討論。今年,英國要大范圍推廣中國學生的數學學習法,再次激起多方對中國教育方式的關注和熱議。
關于“中式教學”,爭議由來已久,填鴨式的教學模式、分數為上的考核體系等,都動輒得咎。很多國人覺得問題一籮筐,英國教育部門官員卻來取經,這頗堪尋思。
英國教育部官員說,英國向中國數學教育“取經”,主要在于“提高英國學生的數學水平,強化數學基本功”,畢竟英國小學生數學水平偏低問題已是全球皆知。有人將其視為中式教學的勝利,也有人炮轟取經取錯了地方。但就該新聞,還有之前《中國老師在英國》紀錄片引發(fā)的爭議看,我們或許該跳出對某種教育模式絕對化褒貶或簡單的優(yōu)劣比較。至少,對學生基本功的培養(yǎng),是中式教育中不該跟“洗澡水”一塊被倒掉的“孩子”。
取經意味著某種開放性思維。我以為,這是英國的相關做法中最值得我們思考的。任何模式,故步自封都是種問題,教育也是。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意識到教育模式弊端,懂得借鑒與取長補短很關鍵。真心希望,那種“學習”是多向的,有些該引入的教育理念也該成為“引進來”的一部分。
(摘自2016年7月17日《新京報》)
名師微評:什么是取經的打開方式?文章用三段論回答了這一問題。首先提出問題,中式教育歷來受人詬病,但是英國教育部門官員卻來取經。第二段分析問題,為什么來取經呢?因為英國孩子數學基本功相對較弱,而中式教育恰恰在這里有制勝的法寶:重復練習。但是如果因此認為中式教育全盤勝利那就盲目樂觀了。第三段解決問題,看待英國取經的正確方式是:他們沒有故步自封,他們發(fā)現了自己的問題,他們懂得借鑒,懂得取長補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