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吳建民
世界城市的崛起與中國城市發(fā)展的誤區(qū)
文/吳建民
世界城市這個提法是比較新的,我想這是全球化深入發(fā)展,各國人民之間交往越來越多的產(chǎn)物。中國一些城市,譬如像北京,提出了要建立“世界城市”的目標。北京市也舉行過一些研討會,討論什么叫“世界城市”。我的看法是:世界城市是地球村的村民喜歡去的地方。
我之所以提出這樣一個定義,是因為我認為,任何地方的發(fā)展,城市也好,地區(qū)也好,國家也好,都離不開三股流:人流、物流、財流。在這三股流當中,我認為人流是最重要的。人們喜歡你這個城市,他就來得多,人流必定會帶動物流和財流。
地球村的村民為什么喜歡來你這個城市?我想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需要弄明白,人類社會最寶貴的財富是什么?
我以為,在自然界,最寶貴的財富是生物的多樣性。自然界之所以千姿百態(tài)、多姿多彩,是因為存在著生物的多樣性??茖W家們估計,我們的地球上有3000萬至1億個物種。由于工業(yè)化導致的環(huán)境污染,以及人類活動的范圍不斷擴展帶來的惡果,每天有75個物種滅絕,平均每小時有3個物種滅絕。生物的多樣性減少了,人類就會蒙受巨大的損失。越來越多的科學家認同這個觀點。
那么,人類社會最寶貴的財富是什么?我以為是文化的多樣性。世界上有近200個國家,2000多個民族,都有自己不同的文化,就是同一個國家,同一個民族,不同地區(qū),文化還有很大的差異。文化的多樣性,是人類社會最寶貴的財富。
你在全球旅行,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歷史、文化傳統(tǒng),以及飲食、建筑、音樂、文學、繪畫等,你會深切地感到人類社會如此豐富多彩,這是多么美好?。∪绻幸惶煳幕鄻有韵Я?,你到世界去旅行,到處都一樣,天天吃同樣的飯,住的是同樣的環(huán)境,聽同樣的音樂,那多乏味??!
人們之所以喜歡巴黎,是因為巴黎是一個有文化的城市,其文化上的特點與其他城市不一樣。你去巴黎看博物館,登上埃菲爾鐵塔觀光,去巴黎的大街小巷漫步,你會感覺到這個城市的文化氛圍是如此之濃。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的歷史,都有自己的故事。如果巴黎和紐約一模一樣,沒有任何特點,人們還愿意去嗎?所以,我以為,要成為一個世界城市,很重要的標準就是要保持自己城市的特色。而城市的特色,又是由其文化決定的。
社會發(fā)展史告訴我們,人類前進的道路從來都不是平坦的、筆直的,而是曲折的、坎坷的,城市化也不例外。一些新興大國在工業(yè)化和城市化的過程中,在大城市的周圍形成了龐大的貧民窟。凡是去看過這些貧民窟的人,都受到很大的震撼,讓你慘不忍睹,很難想像人能夠在那樣的條件下生活。
中國過去30多年,在工業(yè)化和城市化的過程中,在大城市的周圍沒有出現(xiàn)貧民窟,這是值得肯定的。但是,中國的城市化,也有不少誤區(qū)。認識這些誤區(qū),研究其出現(xiàn)的原因,采取有效的措施,不再重犯這些錯誤,這不僅對中國,而且對世界都有重要意義。
中國的城市化有哪些誤區(qū)呢?最明顯的有三個方面:
第一,城市越來越大。城市越來越大,是我國城市化過程中的第一大誤區(qū)。中國今天人口突破100萬的城市125個,突破1000萬的有14個,突破2000萬的有3個,即北京、上海、重慶。隨著城市的擴大和人口的積極增長,污染變得越來越嚴重,交通越來越擁堵,生活越來越不方便。我們這些居住在北京的人,天天就生活在這樣的環(huán)境,對此是深有感觸的。
今年年初,在中國東部大約13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出現(xiàn)了持續(xù)的、大范圍的霧霾。這130萬平方公里是中國最發(fā)達的地區(qū),大霧霾帶來了中國人的大反思。中國人搞現(xiàn)代化,是為了生活得更好,而不是大霧霾。今天,霧霾已經(jīng)成為北京天氣的常態(tài),每隔幾天,不刮風就會出現(xiàn)霧霾。只有在刮風、降水的時候,霧霾才會散去。霧霾危害著人們的健康,甚至有人預測,7年之后,肺癌會在北京大爆發(fā)。
城市越來越大,引起了中國最高領導人的重視,提出特大城市要“瘦身”。這是十分正確的,也是十分及時的。如何才能做到瘦身?必須從根子上抓起,那就是要根除推動城市膨脹的動力,發(fā)現(xiàn)和鼓勵城市“瘦身”的措施。不采取這兩條措施,特大城市很難瘦身。
第二,城市越來越千篇一律,失去了自身的特色。今天的中國,千城一面。每個城市本應都有自身的特色,這是因為歷史和城市的獨特文化所決定的,也是老祖宗給我們留下的寶貴遺產(chǎn)。然而,今天到中國各地看一看,城市建設有些千篇一律,城市固有的特色在減少。北京的例子很說明問題。
1949年,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對于如何建設北京,存在著兩種截然不同的意見。第一種意見是以著名的建筑學家梁思成及夫人林徽因為代表。第二種意見是除保留故宮外,在北京拆除老建筑,建設一個新的、現(xiàn)代化的北京。梁思成夫婦的主張是:北京是政治、文化的中心,不是工業(yè)和經(jīng)濟中心,因此要限制北京的工業(yè),減少交通、人口和住房建設;保存紫禁城和城墻、城樓;老城新建筑不超過三層;新的行政中心應當放在老城之外,可以設在北京西郊;39.75公里的北京城墻應該建設為“城墻公園”,建成一個立體的“環(huán)城公園”。
非??上У氖牵核汲煞驄D富有遠見的、保留老城建新城的方案被否定了,第二種方案大行其道。
從1952年底開始,北京就開始拆除城墻,因為它“妨礙交通”。1957年,北京開始拆除古舊建筑。林徽因對當時的北京市長彭真說:“你們拆掉的是800年的真古董,有一天你們后悔了,想再蓋,那也只能蓋個假古董了?!?/p>
梁思成有一句名言:“拆除一座城樓,像挖去我一塊肉;剝?nèi)チ送鈱拥某谴u,像剝?nèi)ノ乙粚悠?。五十年后,事實會證明我是對的?!?/p>
現(xiàn)在回頭看,20世紀50年代對北京老城古建筑的拆除,僅僅是開始,改革開放之后,拆得就更厲害了。胡同是老北京城的一個突出特點,北京的胡同在清朝有1800多條;到了1949年,人民共和國成立的時候,有2550條;然而,在1978年之后,北京迎來大發(fā)展的30多年里,胡同的數(shù)量急劇減少,到1998年,還剩下990條。有學者估計,現(xiàn)在平均每兩天就有一條胡同在城市改造的過程中消失。
其實,在中國現(xiàn)代化的過程中,如何對待老城,歷來是有兩種思路的。與北京的情況差不多,青島卻是另外一種思路,1992年,俞正聲擔任青島市長,他的思路是:甩開老城建新城,城市向東部發(fā)展。你今天到青島去看一看,自1898年,德國租借青島時建的老城,保護基本完好,沒有被拆除,新城在老城以外逐步發(fā)展起來。
現(xiàn)任住建部副部長仇保興,十分重視古建筑的保護。2000年1月,他擔任杭州市長,他上任的第三天就下決心把推土機已經(jīng)開進去,正在拆除的,有100多年歷史的河坊街保護了下來。今天,去杭州參觀,河坊街是一個景點。仇保興這個決定絕非偶然,1994年,他在擔任浙江金華市市委書記時,拍板把浙江金華市蘭溪市西部的諸葛八卦村保存了下來。諸葛八卦村是諸葛亮“八陣圖”的翻版,是諸葛后人根據(jù)諸葛亮陣法精髓而設計的,有700多年歷史。今天,八卦村被稱為“江南傳統(tǒng)古村落、古民居典范”,是金華市的一個重要旅游景點。
實事求是說,像俞正聲、仇保興這樣重視保護文化遺產(chǎn)的領導,在中國絕對不居多數(shù),這也是有歷史原因的。中國經(jīng)歷100多年的革命,前賢起來革命的時候,以舊世界為敵,必須推翻,建立一個新世界。舊的制度必須改變,但舊世界也有許多好的東西,不能像外國諺語所說的:倒臟水,把小孩也倒掉。然而,革命總是矯枉過正的,全世界都是如此,中國就更加厲害。革命思維有強大的慣性,人們總是認為,新的比舊的好,現(xiàn)代的比古代的好。在這種慣性思維的引導下,城市里出現(xiàn)大拆大建,大拆古建筑,破壞歷史文脈,就很難避免了。
第三,大樓越蓋越高,居民區(qū)的高樓越來越密集。今天到全國各地看看,你會發(fā)現(xiàn)一個很有趣的現(xiàn)象,就是城市里到處都在建高樓,而且越建越高。好像樓房蓋得越高,就會使城市的名氣越大,地位越顯赫。蓋高樓已經(jīng)成為一股風,比誰蓋得高。誰好像當上了中國第一,或亞洲第一,就不得了了。
1995年,我擔任中國駐荷蘭的大使,接待了浙江省一個幾百萬人口的大城市市長。他到荷蘭訪問,在各地參觀,最后,他到使館來見我,我請他吃晚飯。他對我說了這樣一段話:“來荷蘭之前,我以為現(xiàn)代化就是大馬路兩邊蓋高樓,像紐約一樣。到了荷蘭之后,我驚奇地發(fā)現(xiàn),荷蘭這個國家早就現(xiàn)代化了,但高樓并不多。路旁的一幢一幢的房子并不高,但建筑精美,很耐看。我想人們居住在這樣的房子里一定很舒適。”
這位市長的講話是十分真誠的。1975年,周恩來總理就提出了要實現(xiàn)四個現(xiàn)代化:工業(yè)、農(nóng)業(yè)、科技和國防。但是到底什么是現(xiàn)代化?我們并沒有搞明白。改革開放以來,我們許多干部走出國門,看到西方發(fā)達國家的大城市、大馬路、高樓大廈,以為這就是現(xiàn)代化。但這只是表面現(xiàn)象,當然,我們對事物的認識總是由表及里的。在我們沒有充分理解其內(nèi)涵的時候,那只能學習一些表面現(xiàn)象。
今天,許多中國城市的居民小區(qū)里,樓越來越高,樓與樓之間的距離越來越小。這可能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地價太貴,開發(fā)商想多賺錢……我不知道人們在修建樓群密集、綠化面積很小的居民小區(qū)時,是否想到了將來生活在里面的民眾。這么高的樓房,這么密集的樓群,人們?nèi)绾紊畎??人不能一天到晚總是待在家里,總要出去和大自然接觸。如果一出去就是上大馬路,吃汽車的尾氣,呼吸嚴重污染的空氣,這個時候人的糟糕心情是可想而之的。人們最向往的地方就是有一個較為寬闊的綠化帶,那里空氣比較好,你可以在里面散步、聊天,那該多好!
希臘的先哲亞里士多德說:“人們來到城市是為了生活,人們居住在城市是為了生活得更好。”話不長,卻道出了一個真理:城市化是為了人生活得更好。生活得更好,這是人追求的最根本的目標。顯然,上面講的三個誤區(qū),違背了這個根本的目標。有的錯誤犯了,糾正起來十分困難,但是,“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我希望,我國在未來城鎮(zhèn)化的過程中,決策者能夠注意到以上誤區(qū),不再重蹈其覆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