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建云
小薇是一個10歲女孩,她總是積極主動地跟同齡女孩交往,很快成為對方最好的閨密,但相處沒多久,她又戲劇性地將人家“拋棄”,再尋找新朋友。
小薇在與閨密相處中特別黏人,對閨密也很慷慨,一旦翻臉,卻又冷酷無情。反反復復之下,沒有同學愿意跟她來往了,沒有朋友的小薇經常悶悶不樂,甚至開始厭學。
家庭根源:情緒不穩(wěn)定的爸爸
小薇媽媽眼神黯淡,胃潰瘍、腰痛和頸椎痛困擾著她,小薇爸爸做工程研究工作,工作的壓力讓他很煩躁,甚至有點喜怒無常:心情不好時會把小薇和媽媽趕下車,自己揚長而去。但事后他又會很后悔,想辦法改錯,例如營造溫馨的家庭氛圍,也帶著小薇玩耍,但過一段時間又會無端發(fā)火,反反復復。
從小薇媽媽的描述中,我隱約意識到問題所在——爸爸的威脅與批評、命令、呵斥、貶低等等強烈的情緒變化,讓家人失去判斷的標準和平衡的力量,這種環(huán)境下長大的孩子,經常把“發(fā)怒分手”與“真愛”結合起來,朦朧地認為兩者有先后順序……
我詢問小薇的感受,她說:“爸爸不高興時會把所有東西都摔到地上,讓媽媽去撿。我嚇得發(fā)抖,一邊看著媽媽撿,一邊流淚,又不敢發(fā)出聲音。那一刻,好像世界末日快要來了……我感覺如果媽媽沒辦法保護自己,她也沒辦法保護我?!?/p>
咨詢過程中,小薇總說:“我爸從來沒有愛過我。每次我考砸、鋼琴比賽沒得獎的時候,他都說他不再愛我?!?/p>
原來,小薇的爸爸從小家教嚴格,他認為“孩子在受到傷害和挫敗時要自己默默承受,否則就是懦弱沒出息”。他用“愛”作為對孩子的獎勵,用“冷漠和不愛”作為鞭策孩子的動力。
爸爸嚴苛的教育方式讓小薇時時覺得,當自己感覺不好的時候,那是因為自己真的不好;她不能尋求別人的幫助與安慰,因為那會很丟人。漸漸地,小薇養(yǎng)成了不用眼淚流露感情的習慣,每次失敗或難過時,她都自己呵斥自己說:“真沒出息!怪不得爸爸會討厭你!”
輔導過程:“正負標簽”治療
不難發(fā)現,小薇的問題癥結在于爸爸帶給她負面的影響。然而,小薇爸爸始終拒絕接受輔導,他堅持認為女兒沒問題。在這種情況下,我只能通過其它辦法讓小薇重拾自信,強大起來。
我建議小薇將爸爸給她的負面論斷和評價都寫成標簽,將每張標簽做上詳細的備注。比如爸爸總說她“做事沒效率”“拎不清”“智商低”……但當她把這些標簽與相應事件寫在一起的時候,就發(fā)現這里面存在邏輯錯誤,根本對不上號!
我讓小薇用另外一組顏色的標簽紙寫上別人如鄰居、老師、同學對她的正面評價,小薇發(fā)現,這組標簽與爸爸給的竟是截然相反的!
我引導小薇意識到,爸爸的喋喋不休,爸爸對她的種種評價,不過是幾張標簽紙而已,根本不能反映她真實的樣子。所以,小薇需要在腦中用“正面的標簽”建立一座城堡,想象每個正面的評價都是一塊磚、一片瓦。
我引導小薇,讓她在每天晚上入睡、每天早上醒來的時刻,甚至課間短短的休息時間都可以閉上眼睛,想象那些夸獎的話語,安靜地告訴自己“我很棒”。在這個過程中,這座正面標簽建立的城堡會一直存在,并越來越牢固。如果爸爸批評她,就把那些負面的話語想象為“敵人射來的火箭和亂投的石頭”,相信這些無法擊穿城墻,無法傷害到她一絲一毫。
小薇照著去做,一點點擺脫爸爸帶給她的負面影響,她興奮地說:“一次,爸爸又發(fā)火,罵我將來連掃大街都沒人要!我立刻在腦海中想象那一座積極正面的城堡……最后,我驚訝地發(fā)現:我不用讓這些話往心里去!”
為幫小薇妥善處理受傷害的感受,讓壓抑已久的憤怒流淌出來,在咨詢之外,我建議她堅持一項運動,小薇選擇了跑步,通過運動,讓身體與心理都越來越放松。
處理情緒,脫離癮癥
隨著小薇情緒的調整,跟同學的關系也成了她迫切想解決的問題。小薇不斷換閨密的行為,其實是“依戀上癮”的典型表現。美國心理學博士蘇珊·福沃德在《抑郁的愛——當愛情變成一種壓抑、折磨、虐待》中所寫:“如果要從一個個人那里建立親密關系才能平靜恐慌,那么這種情況就與藥物上癮者的習慣是一樣的。只有找到根源,才能徹底擺脫癮癥?!毙∞笨吹礁改富拥姆绞绞恰职直┡?,媽媽就緊張、哀求、道歉,最后兩個人和好;爸爸心情好了,會營造一些浪漫的氣息……這讓心智尚不成熟的小薇產生困惑與誤解:親密關系似乎必須起承轉合、起伏跌宕,像電視劇一樣虐心和浪漫。
這種錯誤的認識,導致小薇不斷尋找閨密。她對親密友誼中戲劇化的場景有所期待,但又懷著警惕之心,隨時都會情緒化地鬧別扭、割斷友誼。
在小薇的生活中,接收到很多怒氣、絕望、歇斯底里、互相攻擊等負面的情緒,我要訓練她摁下“思考停止鍵”,打破自我責難的思維習慣。有兩個多月的時間,我教小薇做一個練習:當頭腦中出現負面情緒時,心中立即提出一個解決的辦法,試著把負面的情緒轉化為可解決的問題。例如,當她腦海中出現“我再也不可能有朋友了”的念頭時,馬上提出一個問題,促進自己想辦法擺脫現狀:“我要如何說話溫柔一點,用不傷人的方式表達對朋友的要求呢?”當自己認為“我是失敗者,考試發(fā)揮不好,我一生完蛋了”時,馬上提出問題:“我需要怎么樣合理利用時間,一步步提高成績呢?”
我也訓練她使用“美好的想法和舒暢的感受”來代替這些糟糕的想法與感受。比如,讓她暢想去某個向往的地方旅游的經歷、看到一場美麗的日出、小時候跟爸爸特別融洽幸福的時刻……小薇努力回憶這些時光的感官感受和內心狀態(tài),回憶起來的細節(jié)越多、記憶越真實,就越能感到內心力量勝過負面的想法。
漸漸地,多次訓練之后,小薇可以直視內心的消極感受,并用積極的思想與感受去替代這些消極思想。當小薇個人的價值與自信逐步建立之后,她不再如驚弓之鳥,漸漸有了內在的力量。她學會了好好與自己相處,就不那么迫切地尋找閨密了。
與對小薇心靈的疏導和重建工作同步進行,小薇媽媽也接受了心理援助。在大家一起努力下,小薇逐漸從依戀上癮中走出來,她在新的興趣班中有了一位新朋友。在經營這份友誼的過程中,她沉著、克制、獨立、自愛,不斷在進步著。
編輯 劉建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