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查煒 南京中醫(yī)藥大學 副教授
孩子不吃飯 捏脊推拿脾胃
文查煒南京中醫(yī)藥大學副教授
孩子不愿吃飯,父母很著急。但究其原因,主要還是喂養(yǎng)不當造成的。小兒一旦出現(xiàn)積食、厭食,您也可以試試小兒推拿,簡單易學,若能長期堅持,療效好。
厭食、食積是小兒推拿治療的常見病癥之一,這與小兒的生理病理特點密切相關(guān)。小兒由于身體生長發(fā)育的需要,必須攝入足量富含營養(yǎng)的食物,食物的消化吸收主要依賴“后天之本”脾胃運化功能的正常發(fā)揮,“脾常不足”是小兒的生理特點之一。一方面,身體的生長發(fā)育需要源源不斷的營養(yǎng);另一方面,小兒的脾胃功能遠未發(fā)育成熟。因此,如果攝入的食物超過脾胃的運化能力,就會損傷脾胃,導致飲食停積,出現(xiàn)厭食、惡心、嘔吐等癥狀,久而久之,出現(xiàn)患兒消瘦,體重、身高不達標,甚至出現(xiàn)營養(yǎng)不良、貧血等癥狀,嚴重影響小兒的生長發(fā)育。此時患兒身體抵抗力下降,容易發(fā)生感染性疾病,容易感冒,繼而罹患肺炎,反反復復,久治不愈,甚至導致佝僂病。所以,對于小兒厭食、食積之類的病癥,作為家長必須給予足夠的重視。
為什么有些小兒會發(fā)生厭食、食積之類的病癥呢?排除久病多病、先天不足等因素,主要還是喂養(yǎng)不當?shù)膯栴}。常見有:飲食過多、過早添加輔食、偏食、零食太多、過食生冷或甘甜之品、進食不能定時定量等。情緒失調(diào)、生活環(huán)境的改變,有時也會導致厭食、食積。
小兒推拿是兒科臨床常用的治療方法之一,可免除小兒打針、吃藥的恐懼,具有顯著的療效,而且患兒家長掌握一些常用的穴位,每天可以自己為患兒操作,手法簡單易學,安全有效,無危險。
中醫(yī)認為厭食、食積的主要病機是脾胃運化失健。所以,運用小兒推拿治療的原則是健脾和胃,有食積者,加消食導滯。
查煒
醫(yī)學博士,南京中醫(yī)藥大學國際教育學院針灸教研室主任,從事針灸推拿教學和臨床30余年,出版《圖解小兒按摩除百病》等著作60多部。
常用穴位及位置
1. 脾土:又稱脾經(jīng),位于大拇指末節(jié)螺紋面。
2. 胃經(jīng):位于拇指掌面近掌端第1節(jié)。
3. 腎經(jīng):又稱腎水,位于小指末節(jié)螺紋面。
4. 大腸:位于食指橈側(cè)緣,自食指尖至虎口成一直線。
5. 板門:位于手掌大魚際平面。
6. 內(nèi)八卦:位于手掌面,以掌心為圓心,從圓心至中指根橫紋約2/3處為半徑所作的圓周。
厭食、食積取穴圖
7. 四橫紋:位于掌面食、中、無名、小指的近端指間關(guān)節(jié)橫紋處。
8. 腹:指小兒整個腹部。
9. 臍:小兒肚臍處。
10. 肝俞穴:位于第9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11. 脾俞穴:位于第11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12. 胃俞穴:位于第12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13. 脊柱:位于背部后正中線上,大椎穴至長強穴成一直線。
14. 足三里穴:位于外膝眼下3寸,脛骨前嵴外1 橫指處。
15. 肩井穴:位于大椎穴與肩峰穴連線的中點,肩部筋肉處。
具體推拿操作手法
補脾土:用拇指螺紋面旋推脾土100次~200次。
補胃經(jīng):用拇指螺紋面旋推胃經(jīng)50次~100次。
運內(nèi)八卦:用拇指指端順時針方向掐運內(nèi)八卦約100次。
掐揉四橫紋:用拇指指甲掐揉各30次~50次。
摩腹:以一手掌面順時針摩揉腹部5分鐘~10分鐘。
揉臍:以一手掌根部順時針揉臍約300次。
按揉肝俞穴、脾俞穴、胃俞穴:用拇指指端分別按揉這3穴各50次。
捏脊:用拇指橈側(cè)緣頂住皮膚,食、中二指前按,三指同時用力提拿肌膚,雙手交替捻動,自下而上,向前推行,每捏3次,向上提拿1次。共操作 5遍。
按揉足三里穴:用拇指螺紋面按揉約30次。
總收法:用左手拇指或食、中指按揉小兒肩井穴部,右手拿住其同側(cè)手指,屈伸肘腕并搖動其上肢20次左右。
若是食積的患兒,在上述操作的基礎(chǔ)上,增加下列操作,以助療效。
1. 補腎經(jīng):用拇指螺紋面旋推腎經(jīng)400次~600次。
2. 補大腸:用拇指螺紋面向指根方向直推大腸穴200次~400次。
3. 揉板門:用拇指指端按揉板門約400次。
推拿治療每天1次,10次為1個療程。輕者只需1個療程就可治愈,重者要推拿2個~4個療程。
健康兒童堅持每天摩腹5分鐘、揉臍100次、捏脊2遍~3遍、按揉足三里穴30次,可以強身健體,防病保健。
推拿治療的同時,一定要糾正小兒偏食的習慣。對孩子偏食,預防比治療容易得多。值得提醒的是,有些孩子的偏食習慣,是從父母那學來的,父母本身就偏食,特別在進餐時議論什么菜好吃,什么菜味道不好等。孩子聽了,容易受影響而產(chǎn)生同感,逐漸養(yǎng)成偏食的習慣。所以,預防偏食需大人、孩子一起努力,甚至說家長的作用占主導地位。
從小培養(yǎng)良好的飲食習慣,基本做到就餐定時、定位、基本定量等。1歲以后,要相對固定一日幾餐的進餐時間,孩子要坐在固定的位置吃飯,尤其對食量少而不專心進餐的孩子更應從小培養(yǎng)這個習慣,使他意識到坐到這個位置上就是要進餐了。每餐給孩子的飯、菜量要相對固定,食欲好時再增加一些,食欲差時減去一些。另外,需注意的是:孩子的食欲并不是每餐都是恒定的,而是每天都會有所波動。如果家長認為一天一定要吃多少,吃不完就強迫喂,其結(jié)果必然導致或加重厭食、食積。
當然,嬰幼兒食品中蛋白質(zhì)、淀粉類要合理搭配,及時添加維生素類,脂肪也不可少。在添加輔食時應該多樣化,不要單純強調(diào)營養(yǎng)價值高而片面只給孩子吃葷菜而不給吃蔬菜,要注意飲食的多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