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鳳梅 張士金 趙方方
?
半夏瀉心湯加減配合針刺治療慢性淺表性胃炎120例臨床觀察
桑鳳梅張士金趙方方
目的對半夏瀉心湯加減聯(lián)合針刺治療慢性淺表性胃炎的臨床效果進行觀察、比較。 方法選取本院2012年1月—2015年1月期間收治的220例慢性淺表性胃炎患者作為本次研究的研究對象,將其隨機分為兩組,即采用半夏瀉心湯加減聯(lián)合針刺治療的觀察組和西藥常規(guī)治療的對照組;對兩組治療的效果、不良反應情況進行統(tǒng)計和分析。 結果觀察組實現(xiàn)的總有效率到了95.83%,其要顯著的優(yōu)于對照組的85.00%,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在治療過程中的HP轉陰率方面,觀察組也要明顯的優(yōu)于對照組,其差異顯著,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結論半夏瀉心湯加減聯(lián)合針刺治療在慢性淺表性胃炎的治療中能夠發(fā)揮很好的實際效果,該治療方案值得在臨床上繼續(xù)推廣應用。
半夏瀉心湯;針刺治療;慢性淺表性胃炎
慢性淺表性胃炎是一種慢性、淺表皮炎癥性質的疾病,屬慢性胃炎中的一種,其病灶區(qū)域主要集中在胃黏膜處。作為一種常見的消化系統(tǒng)疾病,該病的病發(fā)主要與幽門螺桿菌的感染有直接關系,同時嗜酒、喝濃咖啡、膽汁反流也是造成本病病發(fā)的重要因素[1]。本病的患者一般都會伴隨有不同程度的消化不良癥狀,在進食后會出現(xiàn)上腹部不適、隱痛,伴噯氣、惡心、嘔吐以及泛酸等癥狀。近年來在慢性淺表性胃炎的治療中,半夏瀉心湯聯(lián)合針刺治療收到了不錯的治療效果,本次研究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對半夏瀉心湯聯(lián)合針刺治療慢性淺表性胃炎的效果進行了探究,現(xiàn)將其具體情況報道如下。
1.1一般資料選取本院2012年1月—2015年1月期間收治的220例慢性淺表性胃炎患者作為本次研究的研究對象,根據患者選擇治療方式的不同將這些患者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兩組。觀察組120例患者選擇是半夏瀉心湯聯(lián)合針刺治療,其中男65例,女55例;患者的年齡在22~65歲之間,平均為(44.8±2.5)歲;本組患者的病程在6月~10年之間,平均為(3.5±2.1)年。對照組中的100例患者選擇是法莫替丁及枸櫞酸鉍鉀片的治療方案,本組中男54例,女46例;患者的年齡在21~67歲之間,平均為(44.5±2.0)歲;本組患者的病程在7月~8年之間,平均為(3.3±1.5)年。經過統(tǒng)計學分析后證實,兩組患者的年齡、性別、病程之間的差異不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一定的可比性。
1.2治療方法觀察組實施的是半夏瀉心湯加減配合針刺治療。其中半夏瀉心湯主要處方為:法半夏、 黃芩、黨參各 10 g,干姜 8 g,炙甘草、黃連各 6 g,大棗 4 枚。對于伴氣滯證以及脅脹痛者,加用川楝子;對于噯氣頻發(fā)者,加旋覆花;腹脹嚴重者,加厚樸、枳實;對于熱郁證加用蒲公英,對反酸者,加用烏賊骨和海螵蛸;對于濕阻明顯者則加用蒼術、藿香。以上各味藥,取水煎取汁300 mL,每日 1 劑, 2 次/d,于中、晚餐前 30 min 服用。針刺治療:取患者的中脘、梁門、內關、足三里、公孫為主穴;取胃俞、梁丘、太沖、期門以及三陰交等穴為配穴;采用毫針常規(guī)針刺的方式,每日留針1次。40min/次,以20次作為一個療程。
對照組患者接受的是法莫替丁聯(lián)合枸櫞酸鉍鉀片的治療:法莫替丁, 劑量為20 mg/次,2次/d;枸櫞酸鉍鉀片,220mg/次,2次/d,兩種藥物分早晚2次服用。
兩組患者均接受治療20d,在20d的治療后,對兩組治療的臨床效果,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等進行統(tǒng)計、對比和分析。
1.3療效評定標準參照相關指標依據患者的癥狀改善情況制定相關的診斷標準[3],將療效指標定為顯著、好轉、無效三個等級。顯著:患者的疼痛、腹脹等癥狀消失,食欲基本恢復正常;好轉:疼痛、腹脹等主要癥狀基本消失,食欲相對之前有所好轉;無效:主要的臨床癥狀改善情況不明顯,患者食欲恢復情況不理想。在本次研究中,治療的總效率=好轉率+顯著率。
同時對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HP轉陰率、治療后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進行統(tǒng)計、比較和分析。
1.4統(tǒng)計學處理方法在本次研究中,主要的數據均導入到SPSS19.0軟件包中進行相應的統(tǒng)計學分析處理,主要采用的檢驗方法為卡方檢驗;P<0.05表示差異顯著,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兩組患者治療效果比較觀察組實現(xiàn)的治療總有效率達到了95.83%,要顯著的優(yōu)于對照組的85.00%,兩組之間差異顯著,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的比較 (例,%)
注:兩組之間的差異顯著(P<0.05),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2兩組患者HP轉陰率比較在接受治療前,觀察組患者的HP陽性者有51例,治療后轉陰者為48 例,轉陰率達到了94.12%;對照組治療前陽性者為38例,治療后轉陰者有30例,轉陰率為 78.95 %。兩組患者HP轉陰率之間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在治療期間,兩組患者均未出現(xiàn)明顯的不良反應,血、尿、便常規(guī)以及肝腎功能等經檢測均顯示正常。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HP轉陰率情況的比較 (例,%)
注:兩組患者HP轉陰率之間的差異存在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慢性淺表性胃炎一般病程較長,從中醫(yī)學的角度上來看,本病多是由臟腑陰陽失調,饑飽失宜使得脾胃虛弱進而外邪乘虛而入所致。同時因為寒熱錯雜 ,清濁混淆等原因也會使得腸胃不和、脘腹脹痛,治療當以除其寒熱、補其脾胃為法[4]。在中藥治療中[5],仲景半夏瀉心湯是治療這類病癥的良藥,方中的主藥半夏具有和胃止嘔的功效,配合黃芩、黃連使用發(fā)揮降泄除熱的功效,再以干姜開結散寒,諸藥相配,共同發(fā)揮清上溫下,苦降辛開,補氣和中,補瀉兼施的作用,使邪去正復,諸癥悉平。 現(xiàn)代醫(yī)學也證實了,黃連、黃芩等藥物對于清除幽門螺旋桿菌是具有積極作用的。而針刺治療主要起到了疏通經絡鞏固治療效果的作用。本次研究中,根據患者的辨證不同,針對具體癥候加減應用半夏瀉心湯配合針刺治療,收到了良好的治療效果,其臨床治療總效率達到了95.83%,要顯著的高于常規(guī)西藥治療的有效率,同時其治療的HP轉陰率也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這就證實了,半夏瀉心湯加減治療聯(lián)合針刺在慢性淺表性胃炎的治療中能夠發(fā)揮很好的實際效果,其應該在臨床上繼續(xù)推廣應用。
[1]李宏艷,宋書寧.半夏瀉心湯加減治療慢性淺表性胃炎39例臨床觀察[J].北京中醫(yī)藥,2010,29(9):691-692.
[2]黃雪芬,屈偉榮.半夏瀉心湯配合中藥足浴治療慢性淺表性胃炎的療效觀察[J].全科護理,2014(24):2224-2225.
[3]陶應新.半夏瀉心湯加減治療慢性淺表性胃炎臨床觀察[J].實用中醫(yī)內科雜志,2013(3):25-26.
[4]王彥.Hp相關性慢性胃炎證素研究及中醫(yī)藥治療的療效評價研究[D].北京:北京中醫(yī)藥大學,2013.
[5]宋瑩.針刺調神方治療慢性淺表性胃炎的臨床研究[D].廣州:廣州中醫(yī)藥大學,2013.
河南省鄭州人民醫(yī)院中醫(yī)科(鄭州 450000)
10.3969/j.issn.1003-8914.2016.17.031
1003-8914(2016)-17-2522-02
(本文校對:張士金2015-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