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銘(廣州中醫(yī)藥大學(xué),廣東廣州510405)指導(dǎo)老師賴新生
理論探討
仲景姜夏合用方劑鉤玄
陳銘
(廣州中醫(yī)藥大學(xué),廣東廣州510405)指導(dǎo)老師賴新生
半夏;生姜;干姜;小半夏湯,類方
經(jīng)方系指漢代以前經(jīng)典醫(yī)藥著作中記載的方劑,尤以醫(yī)圣張仲景的方劑為代表。筆者每覽仲景之《傷寒雜病論》,未嘗不慨然嘆其匠心之獨運,用意之深邃。區(qū)區(qū)姜夏二味藥,卻因病機的變化組成了不同方名,不同劑型甚至不同煎煮、服用方法的方劑,于是欲一探其究竟,偶有一得,求證于同道。
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中醫(yī)里的六氣(風(fēng)、寒、暑、濕、燥、火)隨四時更替而流遷,天地萬物生長收藏其間,故其形、其狀、其性、其味無不稟天地之氣以成,故藥物之偏性可以糾正人身體之偏。
1.1生姜生姜味辛性溫,素有“嘔家圣藥”之稱[1]55。姜五月生苗,感長夏之氣以發(fā)生,其形如列指狀,其色黃。濕氣乃長夏之主氣,黃乃中土之色,故姜氣之橫散、之入中焦脾胃,之可御濕不虛也。
1.2干姜干姜味辛性大熱[1]239。干姜乃生姜之老者炮制而成,采收于秋季,感秋之金氣較多,故生姜主走,而干姜則兼收斂之功,溫中散寒而主守。
1.3半夏半夏味辛性溫燥[1]347,亦為治嘔之要藥。半夏二月生苗,成熟于五月(農(nóng)歷),正當(dāng)夏季之半,故得其名。物之熱者不畏寒,物之寒者不畏熱,物之燥者不畏濕,因其自身之氣足以御之也。半夏喜生陰暗潮濕之地,故其溫燥之性可知也;生于陽長之際,成于陰生之交(夏至一陰生),故其助正氣之從陽入陰、下氣之功可推也。人體氣機升降失常,陽升而不降,氣逆則嘔,半夏引陽入陰,故治其嘔。
嘔吐乃小半夏湯、半夏干姜散及生姜半夏湯三方的共同特征,卻緣何所用藥味、劑型、劑量乃至煎煮服用方法皆各不同?原因在于導(dǎo)致該嘔吐的虛實病機有別。具體見表1。
表1 小半夏湯及其類方鑒別表
三方皆以姜夏二味成方,取姜之橫散,夏之降逆以治之。夫嘔者、喘者、噦者,雖同屬氣機上逆之病,然嘔吐者有聲有物而病性屬實,干嘔及噦有聲無物而病性屬虛。小半夏湯之“嘔吐,谷不得下”系氣逆而實,半夏生姜散之“干嘔,吐逆,吐涎沫”乃氣逆而虛。實者用半夏佐以生姜,取其之走而不守之性,以散實邪;虛者用半夏佐以干姜,取其守而不走之性,散寒溫中,祛病而不傷正氣。此外,在姜夏的藥量上也能體現(xiàn)虛實的差別,半夏之性燥烈,但生姜適足以制之,故實者半夏倍于生姜,虛者則姜夏等量,以制約其燥烈之性,虛者僅服用方寸匕,且用漿水煎煮以和藥性,仲景用藥之慎躍然紙上。
若干嘔及噦較之嘔吐為虛,則生姜半夏湯背后的病機為何呢?正如陰陽的無限可分,虛實亦不例外。干嘔者,其氣動而不寧;噦者,其氣定而相搏,故前者為虛中之虛,后者乃虛中之實也?!八拼淮⑺茋偛粐?、似嘔不嘔”等等全在患者的意中,屬主觀感受,迷悶之極,但嘔、噦、喘等癥狀卻絲毫不見,斷不能如其余兩方以降逆為主解其心中憒憒然之無奈感,只能轉(zhuǎn)而倚重生姜之橫散冀其發(fā)越,故生姜的用量乃半夏的一倍。
其實,前兩方皆以半夏為首而成其名,小半夏湯中甚至不見生姜之跡,本方名為“生姜半夏湯”,則仲景在該方中對生姜的倚重從方名便可一窺究竟。再者,煎煮的方法亦能體現(xiàn)仲景辨證用藥的絲絲入扣。生姜搗取其汁,先煎半夏而后內(nèi)之,先煎久煮半夏欲其氣緩而醇,后入少煎姜汁欲其氣銳,如此便可得橫散之力迅疾,下降之力緩柔,其方意與小半夏湯用意大相徑庭,不可不察。
近年來,中醫(yī)時受詬病,許多醫(yī)生并未深入地研究過中醫(yī),卻根據(jù)現(xiàn)代醫(yī)學(xué)的量化標準聲稱中醫(yī)不夠準確、不夠精確,該觀點本身已有失公允,更遑論其可信度。正如本文所述,同以姜夏二味成方,針對不同病機,或為小半夏湯,或為半夏干姜散,或為生姜半夏湯,仲景用藥的準確性及巧妙性可見一斑。
中醫(yī)與現(xiàn)代醫(yī)學(xué)分屬兩個截然不同的體系,以其中任何一方作為標準來評判其他一方都免不了落入牽強附會之嫌??傊?,作為沉淀了古代先哲無數(shù)智慧的經(jīng)典方劑,其審證用藥,審藥定方,無不如絲絲之入扣。我輩等淺學(xué)后生需能以錙銖必較的精神咬其文,嚼其字,洞徹其遣藥組方的底蘊,做到知其然而知其所以然,方能在臨床中真正做到有是證,用是方。
[1]高學(xué)敏.中藥學(xué)[M].2版,北京:中國醫(yī)藥出版社,2007.
(編輯楊繼峰)
R254.1
B
2095-4441(2016)01-007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