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海河
日本中部三重縣面向太平洋一側(cè)有個小島叫答志島,面積約7平方公里,2300多位居民祖祖輩輩靠打魚為生。島上一種獨特的教育孩子方式——寄宿制,引起了記者的興趣。
答志島雖然不大,但公立的中小學等教育體制一應俱全。島嶼是一個獨特的社會,這里夜不閉戶,據(jù)說連商店里都沒有鎖賣。其養(yǎng)育孩子的方式也與眾不同。這里保持了傳統(tǒng)的“寢屋子制度”,日語中,寢是睡覺,屋是房間,子是孩子。島上的男孩子到十四五歲以后就不在自己家里睡覺,而是到島上固定的另外一戶家里睡覺。一直持續(xù)到二十五六歲。主要模式就是孩子們白天的生活、學習都在自己家里完成,晚飯后到寢屋子家里去睡覺。而且是不同家的三四個孩子一起睡在一張榻榻米上。孩子們管寄宿家里的大人也叫爸爸媽媽。這種換養(yǎng)孩子的方式就叫“寢屋子制度”。
其實,孩子們?nèi)ゼ乃拗萍依锊恢皇撬X,一個屋檐下就是一家人,聊天之中寄宿父母會給孩子們講解社會上的人情世故,傳授打魚、經(jīng)商、處理各種社會關系的知識。同時對年輕人遇到的學習、生活及各種社會問題也會從大人的角度提出建議。同宿的年輕人之間也會相互交流,取長補短。因為十四五歲的年輕人進入青春逆反期,對自己的父母未必言聽計從,同樣的人生道理從寄宿父母的口中說出來可能也就接受了。同樣,年輕人對自己父母不便說、不愿說的一些話,在寄宿父母的家里也就痛痛快快地道出來了。據(jù)說在江戶時代(17世紀至19世紀)日本各地曾普遍存在這種孩子換養(yǎng)的方式,如今卻成了答志島的特有風情。
陪同采訪的鳥羽市企劃經(jīng)營室副室長山下憲一先生就是答志島人。他說島上的男人都有兩對父母,一對是自己的親生父母,一對是自己的寄宿父母。并稱自己有9個兄弟,除一個弟弟是自己同胞外,其他都是不同家庭的寄宿兄弟,他說9個兄弟是自己社會生活的基礎,遇到任何困難大家都會相互幫助,對養(yǎng)父母也會盡忠盡孝。如今由于有些學生去島外讀中學或大學,但只要回到島上,仍會到寄宿父母家里睡覺。目前仍有近100名年輕人在執(zhí)行著這種寄宿制度。
當然,不是任何人都可以做養(yǎng)父母的。只有那些被公認為人緣好、有一技之長、德高望重的人才會得到別人的委托。
5月中旬的一個晚上,記者走進漁民濱口峰明先生家,濱口先生說自己家只有兩個女兒,結(jié)果寄宿進來三男孩,家里一下子就熱鬧起來了。談起教育孩子的經(jīng)驗,濱口先生說,十年來對所有孩子都一視同仁,該表揚時嘴上不吝嗇,該批評時也絕不寬容,如家里不許抽煙等規(guī)矩孩子們必須遵守,只有這樣他們到社會上才能懂得守規(guī)矩。即將結(jié)束寄宿生活的山下裕也說,十年來在寄宿父母家度過了快樂時光,一起相伴成長的兄弟姐妹將是自己終身的依靠。
其實寄宿家庭的媽媽最辛苦,不僅要照顧孩子們的生活,還要觀察每一個孩子的成長變化,必要時與其親父母溝通商量,共同把孩子們培養(yǎng)成人。濱口夫人說,家里最困難的是采購,因為不知道孩子們晚上吃不吃零食,經(jīng)常是買回來東西沒人吃,可某一天做飯時又會發(fā)現(xiàn)冰箱里空空蕩蕩。當然,看得出她說這話時心里是快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