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勝永 司鈺珠
摘 要:蘇州網師園是享譽中外的江南私家園林,陳從周先生曾在《說園》中提到網師園是靜觀園林的主要代表,面積雖然不大,但是卻蘊含著深意。本文從網師園的造園立意——“漁隱”展開,描述網師園在造園空間上的藝術性以及在空間中表達出詩情畫意的意境。
關鍵詞:網師園;空間藝術;意境;詩情畫意
1 造園立意
網師園是在蘇州東南闊家頭港,清朝乾隆時期在舊址上進行建造,稱為網師園。網師指“漁翁”,暗含著隱逸的思想。清代詩人曾詠:“城南那復有閑廛,生翠叢中筑數椽;他日買魚雙艇子定應先詣網師園?!本W師園的主題是“漁隱”,并體現出園主人在官場失意之后隱居江湖的思想。網師園中很多的景點、匾額、植物配置、山水建筑的營造方面都暗含了隱逸的思想,楹聯中會表達出漁、耕、樵、讀的意思。比如看松讀畫軒否認了世俗的繁華,傳達給人們的信息是告誡世人應靜心讀書。竹外一枝軒上懸掛的對聯“護研小屏山縹緲,搖風團扇月蟬娟”,能感覺出園主人對平淡生活的向往,追求內心的平靜與安樂。殿春簃中的“墨華晨湛書有味,燈火夜深字生香”則看出了園主人熱愛讀書的心情。
2 空間藝術
2.1 “中庭”—池水空間組織景區(qū)
網師園的中心是一個約20m2的荷花池,水的形狀同正方形,在水池的4個方向分別有4個景點,東方的射鴨廊、南方的濯纓水閣、西方的月到風來亭和北方的看松讀畫軒,景點正是對應了一年四季。射鴨廊在欄桿外空隙位置上種植了一些迎春花,代表春天,池水中有鴨子會形成比較生動的畫面。濯纓水閣代表的夏天,面向開闊的水池,可以欣賞到對面的景致。當秋天一輪明月升起時,月到風來亭中月亮、亭、倒影交相呼應構成一幅秋天的美麗畫卷??此勺x畫軒旁邊有假山置石在上面栽植了3株古松。透過古松的枝椏和山石的縫隙看到水面和假山。
2.2 富于節(jié)奏感的動態(tài)空間與靜態(tài)空間的組合
園林中的動態(tài)空間實現人在園中動態(tài)的游園的要求靜態(tài)空間滿足靜態(tài)的賞景的需要。賞是對景致的感悟,強調停頓。動態(tài)空間和靜態(tài)空間應相互融合。入口的空間是廳堂,動態(tài)空間應該作為靜態(tài)空間的前奏。網師園中的靜態(tài)空間是水池北部的建筑,如五峰書屋、集虛齋,它們相對比較獨立。殿春簃則是通過動態(tài)空間后進入靜態(tài)空間。網師園中最大的動態(tài)空間是圍繞水池周邊的游覽路線。
2.3 整體規(guī)劃的空間序列和空間引導
空間序列上不是簡單的排序,而是前后連續(xù)。只有合理的空間序列才能正確地引導游人游覽,傳達空間信息。網師園的空間序列是通過住宅的區(qū)域進入大廳。從擷秀樓出來進入主景區(qū)之前會有一個過渡空間。進入到主要景區(qū)后,通過一些比較狹窄深入直到軒前面的假山屏障。殿春移是自成一區(qū),通過前者跌宕起伏的空間安排,逐漸緩和下來。
3 詩情畫意
網師園雖然面積不及其他園林,但是網師園的意境卻淋漓盡致,每一個景點都可以單獨成景,自成一幅畫。造園家的精心安排空間布局,造就了清新淡雅的園林景觀空間,真正表達了網師園的漁隱的思想,寄托了文人雅客退居山林淡泊名利的思想感情。網師園的景點安排恰到好處,有時相連,有時斷開,但是每個景點之間都通過某種事物相互聯系、相互作用,形成詩畫一般的意境。
網師園“漁隱”的主題在每一個小的景點匾額上體現得淋漓盡致。比如“竹外一支軒”,它是面臨水池,前面種植了梅花,這是借用了“江頭千樹春欲暗,竹外一支斜更好”的思想寓意,如同在江邊欣賞梅花的情境。小山叢桂軒是受到“小山則叢桂留人”,前方有一些花臺,上面種植了許多植物,后面是云岡黃石假山,在假山上種植秋色葉的植物,正是對應了“桂樹叢生山之阿”的景象。濯纓水閣最是突出了漁隱的思想,這是出自“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痹碌斤L來亭是出自“晚色將秋至,長風送月來?!本W師園就是以“漁隱”作為主題,其他景點進行展開講述,都是圍繞這個主題產生相對應的情感,給人一種似乎離開了塵世在美麗的畫卷中游玩,這樣的空間不單是現實的空間,還帶有一定的想象空間,園林的空間瞬間就被擴大。
中國古典園林的創(chuàng)作離不開山水畫,特別是寫意山水畫,有很多造園大家都是畫家,很多構成畫面的要素也是園林中所需要的。其中比較明顯的就是看松讀畫軒,從名字中就可以看出所造一景就是一副美麗的畫面。特別是到了冬日之后,白雪滿園,濃綠色的古松與白雪相互對比,形成了一副美麗的冬日畫卷。繪畫中常常運用一些對比或者是夸張的手法來表達作者的情感。引靜橋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這座小橋位于水池的東南角,非常小巧但細節(jié)精良,周邊的環(huán)境也是運用了寫意山水畫的手法安置自然駁岸和配置植物。殿春簃的院落比較小,在東南側種植芍藥,等到春天來臨,院子里的芍藥花競相開放,儼然一幅春日畫卷呈現在眼前。
參考文獻
1 陳從周,蘇州園林[M].上海:同濟大學教材科出版社,1956
(責任編輯 荷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