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山壽皇亭,即今北京景山東部,因大明朝的最后一個皇帝——崇禎自縊于此,而籠罩著悲涼凄楚的陰云。崇禎十七年甲申三月十九日(1644年4月25日),從黃土高原上殺下來的李自成農民軍徹底占領了明朝京師北京,這對于統(tǒng)治中國近三百年的大明朝來說,無疑是天崩地坼的日子,就在這天夜里,崇禎皇帝在景山上自縊身亡。據說后來在他的衣服里發(fā)現(xiàn)了血書遺詔:“因失江山,無面目見祖宗,不敢終于正寢。”無論這個記載是否屬實,有一點是肯定的,即中國歷史上沒有哪一位亡國之君能像崇禎帝那樣博得如此深切的同情。正如他身前多次哀嘆那樣:“我不是亡國之君,為何會遇上這么多亡國之事!”
在我看來,崇禎帝絕不像他自詡的那般英明神武,他的許多做法在今天看來是無益于國家的,如誅殺忠臣、后期輕信宦官等,不過,崇禎帝勤于朝政,盡量事必躬親,在他身上絕不會有諸如萬歷帝“三十年不出宮”的荒唐事發(fā)生。在這一點上,崇禎帝可謂一改其兄、父,乃至祖父不問朝政、貪圖享樂之風,大有一副革舊除弊的中興之君之態(tài),這也是他在后人眼里形象頗佳的原因。相比之下,崇禎帝的所作所為不像是一位亡國之君,那么大明朝又何以在崇禎帝手上滅亡呢?
一、財政:國庫空虛,竭澤而漁
一個王朝財政匱乏則直接反映了時局的敗壞。本來在首輔張居正的努力下,瀕臨崩潰的財政狀況有了逐步好轉。張居正死后,中央與地方的財政還略有盈余。萬歷帝執(zhí)政以后,情況急劇惡化,朝廷幾乎到了入不敷出的地步。造成這種局面的根源應該是明朝賦稅制度的變化:明中期開始,商品經濟的萌芽已初見端倪,小農經濟的生產方式已難以適應現(xiàn)實,這一變化體現(xiàn)在賦稅制度的變化上就是原先的實物地租過渡到貨幣地租的形式。這一變化本身是進步的,但明朝在此時卻沒能很好地實現(xiàn)這一轉變,具體體現(xiàn)在兩點:(1)朝廷不能按時如額地將地方賦稅收上來;(2)中央的財政收支極不平衡。面對空空蕩蕩的國庫,崇禎帝想到的唯一辦法也只有加重人民的賦稅,即加征。而搜刮百姓以緩解財政危機的做法,無異于飲鴆止渴。
二、吏治:貪污腐化,朋黨傾軋
官僚集團作為朝廷的統(tǒng)治核心,如能團結一致輔助皇帝,便能發(fā)揮其最大的政治功效。明朝的滅亡跟官僚集團的腐敗無能有一定的關系。一方面,官僚中普遍流行貪污之風。很多官吏都利用職權欺壓百姓、巧取豪奪。后來李自成攻破北京城后,追查舊臣家財,數(shù)目竟大得驚人。大順政權還曾幻想依靠這筆財富供養(yǎng)朝廷三年,而不向百姓征稅。另一方面,官僚集團中爆發(fā)劇烈的派系斗爭。本來崇禎即位之初曾大力誅殺閹黨,一筆清算了魏忠賢,一時大快人心。崇禎帝的本意是嚴禁植黨、根除黨爭的。沒想到不久黨爭又起,官場上狼煙滾滾。那么,崇禎帝嚴禁植黨,卻使黨爭愈烈,這是為什么呢?事實上,在任何一個動亂的朝代,結黨營私都是難以避免的。之所以如此,主要是在動亂中,明朝的統(tǒng)治者為集中權力而有意使大臣之間存在對立,商品經濟發(fā)展沖擊著綱常,倫理道德淪喪,朝廷內部都是一盤散沙,每個人都在考慮自己如何在官場中立于不敗之地,于是結黨營私、互相傾札的現(xiàn)象就很容易出現(xiàn)了。從一定程度上講,明亡不在外患內亂,而在朝廷本身。
三、崇禎個人:猜忌多疑,剛愎自用
在中國古代封建社會,皇權至上,皇帝是整個國家事務的最高決策者。崇禎性格上最大的缺陷就是猜忌多疑、剛愎自用,這正好被一批奸臣所利用,袁崇煥之死就是典型例子。此外,崇禎在用人及對臣子忠誠度的辨別方面也存在很大問題。因此,崇禎身邊的大臣大都唯唯諾諾,隨聲附和而已。所以,真到國難當頭時并無一人肯為崇禎分憂解難。究其原因,最根本的癥結還是崇禎的治國之策:他夢想著實現(xiàn)帝國的中興,卻又往往急于求成,不顧社會現(xiàn)實,即張岱所說的“變法太驟”。
四、內憂外擾:農民起義,滿清崛起
陜北農民軍起義和滿清入主中原是明朝崩潰的直接原因。陜北地理環(huán)境險要、氣候條件惡劣、農工商業(yè)滯后。當?shù)匕傩帐苡文撩褡逵绊懶愿窈肋~粗獷、朝廷歷來對該地管轄不力等多方面因素都與農民起義爆發(fā)有直接關聯(lián)。但發(fā)生起義最根本的原因仍在于朝廷。這其中,大多是官逼民反的例子,如后來名震一時的闖王李自成原本只是一名普通的驛卒,就是因崇禎裁撤驛站后生活極端困苦,走投無路才走上所謂的“流寇”之路。最后,推翻大明江山,首先攻破紫禁城的就是這幫被朝廷稱為“逆賊”的農民軍。
最后一統(tǒng)天下、實現(xiàn)霸業(yè)的不是李自成及其農民軍,而是一支建州女真人——后金。崇禎皇帝保不住祖宗基業(yè),這證明了明清鼎革符合歷史發(fā)展的規(guī)律,或者說是歷史的必然,即一個腐朽沒落、死氣沉沉的王朝必將被另一個朝氣蓬勃的新生政權所取代。
總的來說,明朝基業(yè)的接力棒傳到崇禎皇帝手中就終止了,崇禎帝不應負全部責任,但他也是這場悲劇的主導者。亡國之根源在于帝國原先那套基本體制已僵化落后,難以適應新的現(xiàn)實。到崇禎末年,這個危機就走到了最后關頭。于是,明清鼎革,大明朝從此成為了歷史。
參考文獻:
陳東璽.明清之際的歷史選擇[J].文史哲,2006(3).
編輯 李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