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記:
《學會生存》的報告中指出:“教育具有開發(fā)創(chuàng)造精神和窒息創(chuàng)造精神這樣雙重的力量。”
長期以來,我們的許多課堂教學比較沉悶,缺乏生機,難以喚起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學習的積極性,更不用說激發(fā)創(chuàng)意和不斷探索的精神了。按照一般的傳統理解,課程內容規(guī)定了“教什么”,教學活動則主要解決“怎樣教”,兩者楚河漢界壁壘分明。多年來,教師只扮演著“執(zhí)行者”和“傳聲筒”的角色,而學生則扮演著“接受者”的角色,在“課程進度”和應試取勝驅動下,囫圇吞棗,死記硬背,拼命地在適應“課程要求”中掙扎,而學習效果則事倍功半。在新一輪的課改實踐中,為了真正把時間還給學生,全面培養(yǎng)學生素質,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激發(fā)學生自主學習潛能,我們積極轉變教育觀念,以提高課堂實效為重點,緊緊把握“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實質,積極探索高效政治課堂的教學模式和組織形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在反思中科學借鑒課改經驗
構建高效課堂模式,離不開學習借鑒、博采眾長。正如美國心理學家郝根漢在《人格心理學導論》中指出的:“全部的光線都是有用的。事實上,既然每一束光只照亮原先你想了解的黑暗中物體的一部分,那么光線越多,照射的角度越不同,你就能獲得更多的信息?!?/p>
在前期課改實踐的基礎上,我們“走出去”和“引進來”相結合,廣泛學習、科學借鑒課改名校的先進課改經驗。然而,“學而不思則罔”,在學習的過程中,通過課堂觀摩,通過與專家、領導和老師們的交流、討論,對教學過程中基礎知識的處理、學生展示的內容和形式、導學案的設計等進行了深刻反思和總結,不斷完善了新授課教學模式。
二、高效課堂的基本策略
1.創(chuàng)設生活情境,引導學生探究感悟
美國教育家布郎認為:“學習的環(huán)境應該放在真實問題的背景中,使它對學生有意義。”這里的“真實問題”顯然是學生的生活實際。
只有把教材內容與生活情境有機結合起來,使教學知識成為學生看得見、摸得著、聽得到的現實,才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因此,構建高效課堂的基本策略就是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實現問題引領。在學習生產、勞動與經營這一單元時,我們發(fā)現學生缺乏這方面的感性認識,于是組織學生進行社會調查。調查從當時的社會熱點問題——“就業(yè)”切入,教師設計調查表,通過對全年級學生調查表的統計,發(fā)現70%的學生對自主創(chuàng)業(yè)感興趣,于是我們要求學生扮演自主創(chuàng)業(yè)經營者,獨立完成“創(chuàng)建×××公司的方案設計”。
2.優(yōu)化課堂結構,保證優(yōu)質高效
優(yōu)化課堂結構,進行合理延伸,在學生探究展示的同時,教師精講點撥。新授課的課堂結構為:學案引導、自主學習—暴露問題、合作探究—交流展示、成果共享—點撥總結、扶正方向—扣標整合,形成網絡—當堂達標、鞏固提高。教學六個環(huán)節(jié)以學為主線,整個教學過程都貫穿一個“悟”字,學生自學自悟,教師導學導悟,生生互動啟悟,從而實現學習過程的內化。
三、教學的基本環(huán)節(jié)
本著“課堂因互動而精彩,學生因自主而發(fā)展”“開放課堂,群體參與;師生互動,教學相長;氣氛和諧,環(huán)境寬松;自主參與,個體發(fā)展”的教學理念,在貫徹實施我市政治“三五五”策略的過程中,我們探索了新授課的教學基本環(huán)節(jié)。
新授課的基本環(huán)節(jié)為:
1.自主學習
課前一至兩天將導學案發(fā)給學生,學生根據學案自主學習。讓學生明確學習目標,帶著問題進行預習,并在學案中解答這些問題,落實基礎知識,并提出問題。該環(huán)節(jié)教師應對學生自主學習進行必要的方法提示和指導。為達到課前預習的效果和要求,督促學生預習,規(guī)范學生預習,了解學生的預習學情,教師要對導學案進行全批全改,掌握學生自主學習的情況,進行二次備課,針對自學中的問題,設計進一步導學的思路與措施。
2.成果展示
這一環(huán)節(jié)主要有以下幾個步驟:
(1)情景導入
(2)目標重申
(3)展示、質疑、評價
為提高實效,在學生展示之前,可以給學生留出幾分鐘的時間強化對重點知識的掌握。
對于學生預習成果的展示,我們一開始是學生以小組為單位,結成“學習共同體”,展示集體“成果”。課前課代表把全部基礎知識展示任務分配給各個小組,課上六個小組分別登臺亮相,在這一過程中有陳述、有補充、有質疑、有說明、有喝彩、有掌聲,課堂氣氛一時活躍、熱鬧起來。
打造高效課堂是永恒的課題。我們應清醒地意識到,作為新事物,新課改的實施仍處于探索過程中,還將會面臨許多新的問題,因此它的成長需要一個長期、艱巨的發(fā)展過程。這就需要我們不斷對政治教學進行深入理性的思考,以確保準確地把握新課改的基本精神,克服教學實踐中的浮躁現象,盡量避免在實施過程中陷入誤區(qū),打造出有特色、有成效的政治教學!
參考文獻:
陶營.對高中思想政治課堂有效教學的思考[J].新校園:中旬,2016(5).
編輯 張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