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目前,國內(nèi)高中的語文文言文教學仍然存在很多問題,一些學生不僅對文言文有嚴重的畏難情緒,同時在日常的語文課堂中也表現(xiàn)出了積極性不高且學習效率低下的情況?;诖?,針對高中語文文言文教學的有效策略展開較為深入的研究,以期能夠?qū)ξ难晕慕虒W水平的提高帶來一些具有參考性的意見。
關鍵詞:高中語文;文言文教學;教學策略
近年來,伴隨著新課程改革工作的不斷推進,在素質(zhì)教育理念的影響下,導致我國高中語文課程中的文言文課程正面臨著非常大的教學壓力。在以往的教學模式中,文言文課程是令教師和學生都倍感頭疼的授課內(nèi)容,由于文言文中存在很多與當代生活相距甚遠的文化知識,這就讓很多學生都難以對其產(chǎn)生濃厚的興趣?;诖?,為了能夠從根本上提升高中語文文言文的教學效率,語文教師應當針對原有的教學方式展開進一步的調(diào)整與創(chuàng)新,為學生營造一個更加生動有趣的課堂氛圍。
一、反復朗讀文章,領悟內(nèi)涵
針對高中生來說,一篇嶄新的文章能夠為他們帶來新奇與期待的感受,教育者如果能夠準確把握好高中生的性格特點與學習喜好,那么就可以將他們的注意力長時間地集中到課堂中來。由于古時的文人墨客與現(xiàn)代人的思維方式存在著很大的差異,他們對于書籍與學習的理解和感悟表現(xiàn)得更加精辟。正所謂:“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彪m然我們每個人都知道讀百遍書是一件非常耗時耗力的事情,但是古人卻仍然不厭其煩地通過自己的努力而感悟書中的精妙之處,僅僅憑借著一點,就非常值得當代高中生去學習。
古往今來,文章的妙處就在于“沉郁頓挫”四字,這“四字箴言”在文言文的朗讀教學中也同樣適用,它能夠有效地增強高中生對文言文的理解和感悟。在通常情況下,學生如果能夠按照“沉郁頓挫”來朗讀文章,那么就可以讓他們的專注度更高,在不知不覺中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把握作者所要傳遞與表達的思想內(nèi)涵。基于此,高中語文教育者應當將文章內(nèi)容與文意疏通有效地結(jié)合到一起,幫助學生理清文言文的整體脈絡。例如,在教授“祭十二郎文”這篇文章時,教育者就可以讓學生在課程開始前對文章內(nèi)容進行反復誦讀,繼而獨自去理解和感受作者在得知十二郎去世消息后的悲痛與震驚。
二、夯實語文基礎,巧用教學輔助方法
閱讀能夠讓學生對文章大意進行準確的把握,然而出現(xiàn)在文言文中的一些生僻字和生僻詞卻仍然需要通過其他教學方法來幫助學生去理解和消化。一般情況下,教師會利用文言文教材中的頁下注釋來讓學生進行自主學習,此種方式雖然可以有效培養(yǎng)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但是卻很難讓學生更深層次地理解文言文所要表達的含義。基于此,教師需要根據(jù)學生的學習程度與文言文的難易水平來進行有針對性的教學。
例如,在教授《燭之武退秦師》一課時,在學習到“夫晉,何厭之有”這句話時,教師就可以牢牢把握住疑問句的特點,在旁提示學生“厭”其實是一個通假字,就可讓學生自行根據(jù)文章的前后句內(nèi)容來理解這句話的含義。而后,在學習“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焉用亡鄭以陪鄰?鄰之厚,君之薄也”這句話時,很多學生都會出現(xiàn)理解上的偏頗,教育者需要針對句子的語境來進行逐一的指導與提示。其中,“越、鄙、遠、亡、陪、厚、薄”實詞包含了活用的不同、通假、一詞多義;而虛詞“以、其、焉、之、也”也存在著多種用法與多重含義。教師還可以讓學生借用工具書來針對這些知識重點展開深層次的思考,通過小組討論的方式來為自己答疑解惑。
三、運用比較分析法,加深理解
在高中階段的文言文教學課程中,教育者需要重點關注教學內(nèi)容的前后關聯(lián),讓學生在不斷提高閱讀量的同時掌握更多的實用性技能,從而在日后的學習過程中獨立應用對比法,針對文章的深層含義與寫作規(guī)律進行準確的把握。在應用比較分析的過程中,教育者可以讓學生先從簡單的字、詞入手,而后再逐漸過渡到對句和段落的對比,長此以往,學生在比對的過程中不僅可以讓自己愈發(fā)快速地接近正確答案,同時還能夠有效提高學生對重點知識的理解能力。目前比較經(jīng)常應用此種方法的即為文言文中的一詞多義現(xiàn)象,教育者應當引導學生把握住文章中的關鍵節(jié)點,通過此種方式來加深他們的記憶。以“見”字為例,在“漁父”一文中的“見而問之”的意思可以被解讀為“看見”,但是在“是以見放”這句話的中“見”的意思則成為“被”,教育者應當多引入這類的比較分析案例讓學生對這一知識點進行更加準確的理解和掌握。
綜上所述,高中階段的文言文課程是非常重要的一項教學內(nèi)容,語文教師需要徹底摒棄以往滿堂灌與填鴨式的教學方法,從學生的角度入手,為他們創(chuàng)造出一個更加輕松活躍的課堂氛圍。
參考文獻:
[1]魏小娜.實踐型文言文教學模式初探[J].保定師范??茖W校學報,2012(1):10-12.
[2]陳黎明.對現(xiàn)行高師漢語言文學教育專業(yè)有關問題的檢討[J].高等師范教育研究,2012(6):103-104.
[3]魏中原.對培養(yǎng)適應未來教育人才的思考與考察:語文教學論:課堂教學應注意“六引導”[J].昌吉學院學報,2013(3):46-47.
編輯 溫雪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