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少君 米長征 陳欣昕
(河南省有色金屬地質礦產(chǎn)局第一地質大隊河南鄭州450000)
對東岔-寬平一帶金(銀)礦礦床成因的分析
■周少君 米長征 陳欣昕
(河南省有色金屬地質礦產(chǎn)局第一地質大隊河南鄭州450000)
東岔-寬平礦區(qū)位于崤山金多金屬礦成礦區(qū)的北東段,成礦條件良好,以該礦區(qū)地質情況為切入點,筆者結合相關工作經(jīng)驗,淺析了該區(qū)礦床地質、礦體特征等特征,從而得出該區(qū)礦床成因,為崤山地區(qū)的地質找礦工作提供一些參考。
成礦地質 礦體特征 礦床成因
東岔—寬平礦區(qū)位于崤山地區(qū)北東段,隸屬于華北地塊南緣華熊地體崤山斷隆內,區(qū)內Ⅳ級構造單元主要為崤山斷隆和盧氏—洛寧斷陷。斷隆區(qū)為變質核雜巖構造,具典型的雙層結構,核部結晶基底為太古宇太華巖群古老變質巖系,東、西兩測及南部蓋層為中元古界長城系熊耳群下段一套淺海相碎屑巖建造和中性火山巖建造。區(qū)內巖漿活動頻繁,變質變形強烈,斷裂構造發(fā)育。金、銀、鉛鋅多金屬礦床(點)較多,多金屬元素地球化學異常清晰,具備良好的成礦地質條件和找礦前景。
該區(qū)已發(fā)現(xiàn)的礦體形狀以脈狀、細脈狀、透鏡狀為主。礦體沿走向和傾向均變化較大,局部有分枝復合、膨大縮小現(xiàn)象,其形態(tài)產(chǎn)狀與破碎帶密切相關。金屬礦化主要為方鉛礦化、閃鋅礦化、銀黝銅礦、黃鐵礦化及黃銅礦化。礦體一般富集規(guī)律:礦體較薄時,銀品位相對較富,礦體較厚時,相對銀品位就貧,而鉛鋅礦相對變富,在礦體產(chǎn)狀變化大且彎曲復雜地段,礦石品位高,相對富集;在破碎帶膨大或分枝復合部位往往有富礦段出現(xiàn);在蝕變帶變寬,條帶狀構造發(fā)育且伴有細脈狀構造時,會出現(xiàn)相對厚大的透境狀富礦體。
3.1 礦石結構
(1)按礦物的結晶程度有自形晶粒狀結構、半自形鑲嵌結構、它形膠狀結構。自形礦物有方鉛礦、黃鐵礦和方解石(圖1)。大部分礦物為半自形和它形。膠結礦物有硅質、鈣質和泥質等。
(2)按礦物的粒度大小有粗中粒、細粒和微粒結構。粗粒者有石英、方解石和黃鐵礦、閃鋅礦、方鉛礦等。大部分礦物以細粒結構為主,粒度<2mm,細粒者有黃鐵礦、閃鋅礦、方鉛礦等。微粒礦物一般呈膠狀。
(3)碎裂結構:早期礦物黃鐵礦、方解石和石英等(圖2),受構造作用出現(xiàn)裂紋,后期礦脈或石英、方解石細脈充填其中。
圖1 細脈狀自形-半自形粒狀的黃鐵礦(光片)
圖2 碎裂的閃鋅礦(光片)
(4)填隙結構:礦脈或石英、方解石脈充填于早期破碎巖石裂隙之中。
(5)交代殘余結構:最明顯的是長石被鱗片狀絹云母交代,方鉛礦沿著閃鋅礦的邊緣發(fā)生交代(圖3)。
(6)包含結構:黃鐵礦包裹黃銅礦,方鉛礦包裹閃鋅礦構成包含結構(圖4)。
圖3 閃鋅礦交代方鉛礦(光片)
圖4 方鉛礦包裹細粒的閃鋅礦(光片)
⑦乳滴狀結構:黃銅礦呈細粒乳滴狀出溶物被閃鋅礦包裹(照片3-5)。
圖5 呈乳滴狀的黃銅礦分布在閃鋅礦中(光片)
3.2 礦石構造
礦石構造以脈狀—網(wǎng)脈狀為主,其次為角礫狀、塊狀、團塊狀、條帶狀、浸染狀等構造。
(1)細脈狀—網(wǎng)脈狀:早期巖石發(fā)生破碎斷裂,含礦熱液沿裂隙貫入生成細脈狀—網(wǎng)脈狀(圖6)。
(2)條帶狀構造:在含鋅較高的礦石中,鐵閃鋅礦呈多條細脈與石英等相間排列,呈黑色條帶,由含礦熱液沿斷裂帶多次充填而形成(圖7)。
方鉛礦及閃鋅礦呈細脈-網(wǎng)脈狀充填在礦石的裂隙中,黃鐵礦呈稠密浸染狀。
圖6 細脈-網(wǎng)脈、浸染狀構造礦石
圖7 條帶狀構造礦石
(3)角礫狀構造:早期形成的礦脈及巖石破碎后被后期石英、方解石等物質膠結在一起(圖8)。
(4)團塊狀構造:主要出現(xiàn)在構造裂隙交匯處及礦體相對厚大部位、主要是金屬硫化物呈團塊狀狀分布在石英脈中(圖9)。
圖8 角礫狀構造礦石照片
圖9 團塊狀構造礦石
(5)浸染狀構造:黃鐵礦、方鉛礦、閃鋅礦呈星點狀分布在礦石中。
3.3 礦石類型
根據(jù)礦石礦物組合、結構構造特點分類可將礦石自然類型劃分為:強硅化蝕變巖型銀鉛鋅礦石(多為富鉛鋅銀礦石);致密塊狀鉛鋅銀礦石(多為富鉛鋅礦石);絹云硅化蝕變巖型鉛鋅銀礦石(多為富鉛和中等品位鉛鋅銀礦石);細脈條帶狀礦石(中等品位鉛鋅銀礦石或富鋅礦石);細脈網(wǎng)脈狀礦石(中低品位銀鉛礦石);角礫狀礦石(中等品位鉛鋅銀礦石)及浸染狀礦石(貧鉛鋅銀礦石)和石英硫化特型塊狀金礦石。
本區(qū)礦石的工業(yè)類型主要分為四類,為石英—多金屬硫化物型銀鉛鋅礦石、石英—方解石—多金屬硫化物型銀鉛鋅礦石、絹云綠泥—少量硫化物型銀鉛鋅礦石和石英塊狀硫化物型金礦石。
根據(jù)對礦區(qū)地質及礦床特征的分析研究,對礦床成因有如下認識:
礦床嚴格受構造斷裂帶的控制,成礦具有多階段性,成礦熱液具有活動的多期性,成礦物質來源除巖漿熱液外,還有部分來自變質圍巖。
在早期太華巖群地層(古老結晶基底)中,成礦元素金等在區(qū)域變質作用下發(fā)生活化,向有利的部位遷移形成初步富集;中元古代火山活動及其伴隨的構造作用一方面使斷裂帶活化,同時有新的成礦元素加入,和早期初步富集的成礦物質一起再次遷移集中。
綜上所述,本礦床為破碎帶蝕變巖型礦床,屬中低溫熱液成因。其成礦作用為:區(qū)域變質—混合巖化—重熔花崗巖侵入—中低溫熱液交代充填。
[1]陳衍景,富士谷.豫西金礦成礦規(guī)律 [M].北京:地震出版社,1992.
[2]劉祥龍.豫西崤山地區(qū)金礦床特征及礦化富集規(guī)律研究 [J].黃金,2011.
[3]徐毅.豫西地區(qū)內生金屬礦床成礦多樣性分析與成礦預測 [D].北京:中國地質大學:2008.
P618[文獻碼]B
1000-405X(2016)-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