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陽
1979年,一位文物工作者偶然得知,村民在河南省臨汝縣閻村發(fā)現(xiàn)了不少紅陶片,他迅速趕往該地考察,在此后一年多的時間里,陸續(xù)發(fā)掘出13件形狀各異的陶缸,其中一件尤為與眾不同,這件陶缸上繪有鸛鳥、魚、石斧三者的大型彩陶畫,因此被稱為“鸛魚石斧圖彩陶缸”。
據(jù)學者考證,這類陶缸是一種特殊的葬具,古時被用來盛放尸骨,鸛魚石斧圖彩陶缸就是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的產(chǎn)物。當時,該地流行甕棺葬,甕棺葬是“二次葬”的結(jié)果,即人去世后,先將死者的尸體埋入土中,待肉身腐爛后,再將死者的尸骨挑選出來,放入陶缸內(nèi),進行第二次埋葬。
這件陶缸高47厘米,口徑為32.7厘米,底徑20.1厘米,由夾砂紅陶制成,陶缸的口沿下有4個對稱的鼻鈕,底部鉆有圓形小孔,人們相信,通過這個小孔,死者的靈魂便能升天。
陶缸外壁有一幅神秘的“鸛魚石斧圖”,圖形約占陶缸表面積的一半。陶畫的內(nèi)容分為兩部分,左側(cè)為“鸛鳥叼魚圖”,一只通體潔白的鸛鳥昂然直立,長喙銜著一條大魚,雙眼圓睜,由于銜魚費力,鸛鳥的身軀稍向后傾,頭頸高揚,在動態(tài)平衡中顯出健美。而鸛鳥口中的魚卻眼小無神,身體僵直,好似已經(jīng)精疲力竭。
圖畫的右側(cè)繪有一把石斧,這把石斧捆綁在一根豎立的斧柄上端,在石斧與斧柄的相交處有幾個小圓孔,圓孔上畫有繩子,繩子將斧頭與斧柄牢牢地固定在一起。斧柄中部畫有黑色的小叉,專家推測,這象征著某種特殊的意義。在斧柄下端,交錯著一些斜線,表示具有防滑作用的裝飾性柄套。
對于這幅圖的寓意,多年來一直頗有爭論,“鸛鳥銜魚”與“石斧”兩者看似毫不相干,畫師卻將它們畫在一起,呈現(xiàn)于裝殮尸骨的陶缸上,實在引人深思。
如今,有兩種說法較為普遍,一是“部落圖騰說”,持這種觀點的考古專家認為,鸛鳥和魚分別是兩個氏族部落的圖騰,鸛鳥象征死者所屬的氏族,魚是敵對氏族的代表,而石斧則是死者生前使用過的工具。這位死者極有可能是當時部落聯(lián)盟的首領(lǐng),他曾揮舞石斧,率領(lǐng)人民打敗了魚氏族。因此人們將他的豐功偉績以圖畫的方式展現(xiàn)出來。
另一種觀點認為,鸛魚石斧圖是當時現(xiàn)實生活的寫照,“鸛鳥銜魚”反映出遠古居民渴望捕獲魚作為食物的強烈愿望,而石斧則是人們開荒、狩獵的工具。
這件鸛魚石斧圖彩陶缸高度展示出華夏文明的成就,是十分珍貴的藝術(shù)瑰寶,如今收藏于中國國家博物館,2003年被列為64件不可出國展出的珍貴文物之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