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娟
在小學數學一年級的教材中,有許多五顏六色的圖畫,學生更容易被圖畫內容所吸引,并通過這些圖畫能夠快速進入到情景的學習過程中。教師在利用課本主題圖進行教學的時候,需要站在小學生的角度來進行思考,將趣味性和可讀性的主題圖內容展現(xiàn)出來,從而幫助學生理清數學概念,理順解題思路,學生也能更好解決問題。
一、把握主題圖的內在涵義
小學一年級數學中的主題圖都蘊含了編者的教育理念,體現(xiàn)了當前的教育要求,也是十分豐富的教育資源。因此教師在進行主題圖教學的時候首先是要把握主題圖的內涵,探究主題圖與數學知識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其次還需要對講解主題圖的語言進行組織,注重課堂活動的開展,這樣才能將主題圖的意義發(fā)揮出來。
比如在學習一年級小學數學中“圖形的拼組”這部分內容的時候,課本的主題圖是利用一個的長方形的紙來制作風車。在剛開始的課堂開展過程,筆者曾帶領學生利用一整節(jié)課的時間來制作風車,在制作結束以后還帶著學生到操場上玩了起來,學生都玩得很開心,但是學生依舊對“圖形的組拼”這部分的內容不熟練。經過和別的教師討論才知道,本來好好的數學課上成了手工課,這就是沒有對這個主題圖的內涵進行了解。教材中主題圖的真正內涵是讓學生學會“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圓形”的圖形變化過程,這樣在制作風車的過程中,學生就會注意觀察在風車的制作過程中有什么變化,教師就會引導學生在一步一步的手工操作中體會不同圖形的變化過程,增強對這部分內容的理解。
二、掌握主題圖的應用時機
教師在課堂中應用主題圖的時候,也需要注重時機的把握,讓學生在恰當的時機對教材主題圖進行觀察,就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些主題圖的展示適合放在理論知識的講解過程中,而一些主題圖的展示適合放在習題的講解過程中,教師要根據講解的需要來進行有針對性的選擇,從而將主題圖的作用發(fā)揮出來。
比如在學習小學一年級數學“認識物體和圖形”這部分內容的時候,在教學主題圖的展示過程中有許多立體圖形,教師如果一開始就讓學生對立體圖形進行觀察的話,學生在分類的時候就會有一定的困難。而在課程教學到一半的時候,學生已經對長方體、正方體以及圓柱體有了一定的了解以后,此時再讓學生對主題圖中所展現(xiàn)的立體圖形進行分類,學生就能夠積極參與到對主題圖的觀察中,也能夠將剛才學習的知識應用起來,因此教學效果就非常好。
三、探究主題圖的應用方法
在主題圖的應用過程中,教師還需要注重不同的教學方法的呈現(xiàn),注重不同主題圖內容的呈現(xiàn)方式,從而將主題圖的作用充分發(fā)揮出來。利用故事來進行主題圖內容的呈現(xiàn)就是一種很好的學習方式,能夠通過故事的形式將主題圖內容呈現(xiàn)出來,也能夠抓住學生的注意力,學生也能夠快速進入到學習狀態(tài)中。此外,利用多媒體技術、對主題圖內容進行拓展等都是主題圖教學的良好方法。
比如在學習一年級數學“比一比”這部分內容的時候,教師就可以通過故事的情境來將學生帶入到教材中主題圖的學習過程中:小兔子家想要蓋一個房子,森林里面的小動物都來幫助小兔子,在圖畫中都有哪些小動物,這些小動物都在干什么呢?學生積極參與到教材的主題圖觀察過程中,在觀察中會發(fā)現(xiàn):小兔子在搬磚,小象下搬木頭,小猴子在摘樹葉。然后教師讓學生對畫面中所呈現(xiàn)的數學知識進行總結,學生在總結中就會發(fā)現(xiàn)一共有4只兔子、3只小象、5只猴子、3棵樹、5個蘋果等。學生在數的過程中就會樹立起來數學中“數”的概念,學生能夠學會用“多、少、同樣”來進行數據表示,學生的數學信息搜集能力也會增強。
綜上所述,在進行具有一定邏輯性的數學教學的時候,為了讓學生從小培養(yǎng)對數學學習的興趣,教師就可以利用課本主題圖來進行教學,這樣就更容易引起學生的共鳴。通過讀圖來開展數學教學符合小學生的認知特點,這樣能夠理清楚學生的思路,也能夠給學生的學習打下基礎,學生在遇到困難的時候會利用圖來進行分析,從而提升數學學習效果。
(作者單位:江蘇連云港市贛榆區(qū)金山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