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甲,李連標,徐俊,蘇立靜
血漿同型半胱氨酸與慢性腦缺血的相關性分析
馬甲,李連標,徐俊,蘇立靜
目的探討同型半胱氨酸血癥與慢性腦缺血的相關性。方法測定358例慢性腦缺血患者和350例健康人的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將358例慢性腦缺血組患者根據是否進行葉酸、甲鈷胺治療分為干預組176例和非干預組182例,分別測定兩組治療前后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結果慢性腦缺血患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高于健康人(<0.05),干預組與非干預組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0.05)。結論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癥是慢性腦缺血的危險因素,葉酸、甲鈷胺能顯著降低同型半胱氨酸水平。
血漿同型半胱氨酸;腦缺血,慢性;葉酸;甲鈷銨
腦血管疾病已成為嚴重危害人類健康的疾患,而慢性腦缺血又是腦血管疾病中的常見類型,嚴重影響著患者的生活質量,給個人、家庭和社會帶來巨大負擔。因此,積極尋找慢性腦缺血的危險因素,開展慢性腦缺血防治工作已成為迫切需要解決的醫(yī)學和社會問題。同型半胱氨酸(Hcy)是蛋氨酸代謝的中間產物[1]。大量研究證明,血漿Hcy水平的升高與血栓及動脈硬化均有緊密聯(lián)系。許多文獻研究表明,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癥是缺血性腦血管病的獨立危險因素[2-3]。但研究更多地反應高Hcy與急性缺血性卒中或短暫性腦缺血發(fā)作的相關性,對于慢性腦缺血與其相關性研究甚少。本研究對慢性腦缺血患者及健康者的血漿Hcy水平進行測定分析,并對葉酸聯(lián)合甲鈷胺治療效果進行評價,報道如下。
1.1一般資料選擇2012年11月至2014年11月寧波市鄞州第二醫(yī)院收治的慢性腦缺血患者358例作為觀察組,均符合1995年中華醫(yī)學會第四次全國腦血管病學術會議修訂的“各類腦血管疾病診斷要點”慢性腦缺血診斷要點[4],經過CT或MRI排除急性腦梗死,并排除急性心肌梗死、腦出血、自身免疫性疾病及嚴重心肝腎疾病等。其中男163例,女195例;年齡36~86歲,平均(60.9± 8.7)歲。將358例慢性腦缺血組患者根據是否進行葉酸、甲鈷胺治療分為干預組(176例)和非干預組(182例)。另外選擇本院同期350例健康體檢者作為對照組,其中男160例,女190例;年齡38~83歲,平均(57.2±7.9)歲。兩組一般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均>0.05)。
1.2方法慢性腦缺血患者均給予抗血小板、降脂及改善循環(huán)藥物。干預組在常規(guī)治療基礎上口服葉酸片5mg tid,甲鈷胺片0.5 mg tid;非干預組在治療期間避免使用任何含葉酸和維生素B12的藥物。3個月為一療程,觀察療效。
1.3Hcy檢測使用日本日立公司生產的 H7180生化儀檢測兩組受檢者的血漿Hcy水平。抽取受檢者晨起空腹周圍靜脈血5 ml,再選擇含有乙二銨四乙酸二鈉2%劑量的100 ml試管,將采集血樣置入其中,在4℃下進行離心處理,離心率3 000 r/min,時間10min,將血漿標本分離出后,及時保存于-70℃下已備檢測。準備就緒后采用酶循環(huán)分析法對受檢者血漿Hcy水平進行測定分析。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癥診斷標準:血漿Hcy水平正常值為0~15 mol/L,>15 mol/L即為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癥。
1.4統(tǒng)計方法采用SPSS18.0統(tǒng)計軟件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組間比較采用檢驗;計數資料比較采用2檢驗。<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兩組血漿Hcy水平比較觀察組血漿Hcy水平高于對照組(=32.263,<0.05)。見表1。觀察組發(fā)生高血漿Hcy水平245例(68.44%),明顯高于對照組的35例(10.00%),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2=252.78,<0.05)。
2.2血漿Hcy與慢性腦缺血危險因素的關聯(lián)性分析傳統(tǒng)上導致慢性腦缺血的危險因素:高血壓、吸煙史、高血脂及糖尿病在高Hcy與正常Hcy之間比較,除高血壓,其余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均>0.05)。見表2。
2.3干預組與非干預組 Hcy水平比較治療前,干預組與非干預組Hcy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1.172,>0.05);干預組治療后 Hcy水平較治療前低(=14.546,<0.05);治療后,干預組與非干預組水平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15.382,<0.05)。見表3。
慢性腦缺血是腦血管病中的常見類型,可原發(fā),也可繼發(fā)于多種血管性疾病,發(fā)病率及復發(fā)率均較高。目前臨床治療中尚無明確有效的治療方案,因此對其預防就顯得極其重要,而成功的策略應該以積極發(fā)現并控制慢性腦缺血的危險因素為主,如高血壓、高血脂及糖尿病等。大量研究證實,血漿Hcy與缺血性腦血管病有著緊密的聯(lián)系[5]。
Hcy屬于含硫氨基酸,人體中則以蛋氨酸脫甲基為其主要來源,其會受到一些藥物的代謝影響,同時也會因某些疾病而出現變化[6-7]。具體參與血漿Hcy代謝的物質有葉酸、亞甲基四氫葉酸還原酶(MTHFR)、維生素B12及B6,而當葉酸、維生素B12和B6濃度出現下降及MTHFR活性下降時,自然會引發(fā)血漿Hcy的囤積,從而出現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癥。同時某些藥物[7-8],如使用利尿劑、抗癲癇類藥物及甲氨蝶呤等均可引起血漿Hcy升高。對于缺血性腦血管病的影響,研究發(fā)現其具體機制是血漿Hcy可加快過氧化氫的生成速度[9-10],從而損傷血管內皮細胞,并導致毒性作用,促使血管平滑肌細胞快速生成,血小板收到刺激而產生聚集和黏附,而促進動脈粥樣硬化的發(fā)生和血栓的形成[11]。經大量實驗證實,對于腦卒中患者的MTHFR發(fā)生基因突變的概率高于健康人;血漿Hcy除了受到外界環(huán)境影響外,也會受到遺傳因素的影響[12-14]。
本研究發(fā)現,慢性腦缺血患者Hcy水平高于健康對照組,說明高Hcy水平與慢性腦缺血密切相關,Hcy是慢性腦缺血的危險因素。服用葉酸、維生素B12后干預組的高Hcy水平下降,表明葉酸、維生素B12具有降低高Hcy水平的作用,但對于是否能夠降低慢性腦缺血發(fā)病率尚需進一步深入研究。
表1 觀察組與對照組Hcy水平比較
表2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癥與慢性腦缺血危險因素關聯(lián)性
表3干預組與非干預組Hcy水平比較 mol/L
[1]劉毅,徐維家,薛邦祿.血漿同型半胱氨酸水平與腦卒中的關系研究[J].國際檢驗醫(yī)學雜志,2009,30(6):597-598.
[2]Konecky N,Malinow MR,Tunick PA,et al.Correlationbetweenplasmahomocysteineandaorticatherosclemasis[J].AmHeart J,1997,133(5):524-540.
[3]GrehamTM,Daly LE,Refsum HM,et al. Plasma homocysteine as a risk factor for vascular disease:The European Concetred Action Projection[J].JAMA,1997,277 (22):1775-1781.
[4]中華神經內科學會.各類腦血管疾病診斷要點[J].中華神經科雜志,1996,29(6): 381.
[5]邵華,高鑫,蘇漢文,等.血漿同型半胱氨酸血癥關系探討[J].卒中與神經疾病,2011, 18(4):208-210.
[6]European Stroke Organization.Guidelines for management of ischaemic stroke and transient ischaemic attack 2008[J].Cerebro-Vasc Dis,2008,25(5):457-507.
[7]譚紅梅,趙馳,吳偉康,等.同型半胱氨酸對血管內皮細胞增殖和遷移的影響[J].中國病理生理雜志,2008,24(2):390-392.
[8]Wang X,Qin X,Demirtas H,et al.Efficacyoffolicacidsupplementationinstroke prevention:a meta analysis[J].Lancet,2007,369(9576):1876-1882.
[9]喬淑冬,劉娜,樊東升,等.缺血性腦卒中患者吸煙與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的相互關系[J].中華醫(yī)學雜志,2008,88(47):3342-3344.
[10]郜憲林,劉廣才,朱海獻,等.葉酸治療短暫性腦缺血發(fā)作伴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癥療效觀察[J].中華行為醫(yī)學與腦科學雜志,2011,20(3):256-257.
[11]白春鋒,呂靜.急性腦梗死患者血漿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及其干預治療[J].中國基層醫(yī)藥,2012,19(22):3426-3427.
[12]尤書德.急性腦梗死患者血清脂聯(lián)素和同型半胱氨酸與高敏C反應蛋白的臨床研究[J].中國醫(yī)藥,2011,6(2):165-166.
[13]芮海杰.腦梗死患者血漿同型半胱氨酸和血清IL-8的測定及其臨床意義[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1,31(10):1892-1893.
[14]吳衛(wèi)文,顧青,祝新華,等.血管性認知功能障礙與血漿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的關系[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2,32(12):2605-2606.
10.3969/j.issn.1671-0800.2016.04.018
R743.31
A
1671-0800(2016)04-0452-03
2015-09-20
(本文編輯:孫海兒)
315100寧波,寧波市鄞州第二醫(yī)院
蘇立靜,Email:sulijing1980@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