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 偉 王 偉 盧慧勤
廣東省第二人民醫(yī)院藥學部 廣州 510317
?
常規(guī)維生素補充療法聯合鼠神經生長因子治療腦梗死后面神經功能損傷的療效
田偉王偉盧慧勤
廣東省第二人民醫(yī)院藥學部廣州510317
目的觀察常規(guī)維生素補充療法聯合鼠神經生長因子治療腦梗死后面神經功能損傷的臨床療效。方法研究對象為我院2014-01—2014-12接診的74例腦梗死后面神經功能損傷患者,隨機將其均分為對照組(37例)與觀察組(37例)。對照組采用維生素補充療法治療;觀察組同時給予鼠神經生長因子治療。統計2組患者治療前后Sunnybrook面神經功能評分與House-Brackmann(H-B)分級,結合H-B分級標準和臨床癥狀改善情況評估治療效果。結果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89.2%,顯著高于對照組的70.3%,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前,2組Sunnybrook評分與H-B分級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2組Sunnybrook評分和H-B分級均顯著改變,各觀察指標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常規(guī)維生素補充療法聯合鼠神經生長因子治療腦梗死后面神經功能損傷效果顯著,適于臨床推廣。
維生素療法;鼠神經生長因子;面神經功能損傷
腦梗死是由各種原因引起的腦組織缺血缺氧性壞死,患者臨床表現為不同程度神經功能缺失。面神經功能損傷是腦梗死常見后遺癥,臨床表現為患側失去表情,眼瞼閉合困難,嘴角偏向健側。其發(fā)病機制初步認為與微循環(huán)與血流動力學異常,神經纖維缺血缺氧有關,故修復受損神經是恢復面神經功能、改善癥狀的關鍵[1]。本文觀察常規(guī)維生素補充療法聯合鼠神經生長因子治療腦梗死后面神經功能損傷的臨床療效,現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研究對象來源于我院2014-01—2014-12接診的74例腦梗死后面神經功能損傷患者,入選病例均有腦梗死病史,臨床表現為不同程度面部神經麻痹,經電興奮與肌電圖檢查后確診。按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各37例。對照組男22例,女15例;年齡45~68歲,平均(56.5±4.2)歲;H-B分級:Ⅲ級7例,IV級13例,V級17例。觀察組男20例,女17例;年齡46~66歲,平均(56.0±5.4)歲;H-B分級:Ⅲ級9例,IV級12例,V級16例。2組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Brackmann(H-B)面神經功能分級[2]Ⅰ級:面部運動功能正常,無聯帶運動。Ⅱ級:面部運動功能輕度不對稱,偶見輕度聯帶運動。Ⅲ級:面部明顯不對稱及明顯繼發(fā)性缺陷,額部有運動。Ⅳ級:面部明顯不對稱,額部運動缺失,面部無力伴有毀容性聯貸運動。Ⅴ級:面部僅能輕微運動,額部運動缺失。Ⅳ級:面部運動功能完全喪失,肌張力消失。
1.3方法對照組采用維生素補充療法治療,取5 mL注射器抽取利多卡因2 mL,維生素B120.5 mg,維生素B150 mg,取患側乳突尖與下頜角連線中點,常規(guī)消毒后垂直進針3 cm,回抽無回血后緩慢注入藥物,1次/d[3]。觀察組患者同時給予鼠神經生長因子(商品名:恩經復),9 000 Au/次,用2 mL注射用水溶解后肌內注射,1次/d。2組均連續(xù)治療4周。
1.4觀察指標統計2組患者治療前與治療后Sunnybrook面神經功能評分與H-B面神經功能分級,Sunnybrook面神經功能評分總分0~100分,得分越高表示神經功能越好。
1.5療效評估標準結合H-B分級標準和臨床癥狀改善情況評估療效。顯效:眼瞼閉合不全、嘴角不對稱等癥狀完全消失,H-B分級I級。有效:靜止時面部五官對稱,運動時輕微功能障礙,H-B分級Ⅱ級。好轉:靜止時面部五官基本對稱,運動時不對稱,偶見面肌痙攣、抽動,H-B分級Ⅲ級。無效:較治療前,癥狀、體征無明顯改善或加重,H-B分級>Ⅲ級。
2.12組治療前后Sunnybrook評分與H-B分級對比治療前,2組患者Sunnybrook評分與H-B分級對比無顯著差異(P>0.05);治療后,2組患者Sunnybrook評分與H-B分級均有顯著改變,各觀察指標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治療前后Sunnybrook評分與H-B分級對比
注:與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比較,*P<0.05
2.22組療效對比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89.2%,顯著高于對照組的70.3%,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2組療效對比 [n(%)]
腦梗死為臨床常見腦血管病,臨床表現以對應神經功能缺失為主。隨著我國醫(yī)療水平的不斷提升,腦梗死治療效果得到顯著提升,致死、致殘率得到有效控制。然而,以面神經損傷代表的后遺癥嚴重影響到患者遠期生存質量。大量臨床實驗證實,顱腦外傷、腫瘤、腦血管病及各類神經炎性疾病均為面神經功能損傷的主要病因,腦干內生理結構復雜,各腦神經核與傳導纖維排列緊密,一旦腦干發(fā)生病變勢必會累以腦神經與傳導束為首的周圍組織,進而損害神經功能[4]。
面神經損傷將直接引起面神經功能障礙,臨床表現包括面肌癱瘓、眼瞼閉合困難、表情缺失等,部分患者可見味覺喪失或減弱的現象,經X線或電生理檢查均可確診??紤]到面神經損傷后恢復可能性大,故早期不提倡手術治療,多以加強神經營養(yǎng)支持,改善神經代謝與血管供血為主。維生素補充療法是過去臨床治療面神經損傷的主要手段,維生素B1以輔助形式參與糖的分解代謝,具有保護神經系統的作用,能有效預防周圍神經末梢發(fā)炎與退化;維生素B12又稱鈷胺素,是目前最晚發(fā)現的一種B族維生素,是唯一含金元素的維生素,能有效防止大腦神經受損,改善神經障礙與脊髓變性[5]。維生素補充療法在神經障礙中的應用價值目前已獲得證實,但見效緩慢,治療周期長,會直接增加醫(yī)療成本。
神經生長因子是一種兼具神經元營養(yǎng)以及促突起生長雙重生物學功能的神經營養(yǎng)因子,在神經細胞的生長、發(fā)育、再生、功能表達方面發(fā)揮著重要的調控作用,是治療神經功能障礙的理想選擇。李坤等[6]通過注射用鼠神經生長因子治療缺血性視神經病變,最終取得良好效果,患者視神經功能較治療前有明顯改善。鼠神經生長因子具有保護神經、加強神經營養(yǎng)支持、促進神經細胞再生等功效,在修復受損神經、促進神經功能恢復方面優(yōu)勢顯著。動物試驗證實,其在改善中毒性周圍神經病變引起的運動功能障礙、預防髓鞘腫脹、減少變性頸神經纖維數量方面效果理想,且無明顯毒副作用。韓毅等[7]通過電腦中頻聯合鼠神經生長因子治療面神經炎,發(fā)現聯合治療組治療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單純用藥治療組,且患者H-B分級明顯改善。治療期間,少數患者出現注射部位輕微疼痛,但不影響繼續(xù)治療。
鐘華等[8]采用鼠神經生長因子聯合甲鈷胺治療特發(fā)性面神經麻痹,發(fā)現較單純使用甲鈷胺治療組,聯合治療組療效更為理想,治療第7天與第14天神經功能評分均優(yōu)于對照組,提示聯合治療有助于強化療效,加快神經功能恢復。在本組研究中,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89.2%,顯著高于對照組的70.3%;經治療,2組Sunnybrook評分和H-B分級均有明顯改善,觀察組各指標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研究結果提示,常規(guī)維生素補充療法聯合鼠神經生長因子治療腦梗死后面神經功能損傷效果理想,有助于促進受損神經修復,改善神經功能障礙,該研究結論與現有相關報道內容基本吻合。
綜上所述,常規(guī)維生素補充療法聯合鼠神經生長因子治療腦梗死后面神經功能損傷效果顯著,具備臨床推廣的意義與價值。
[1]時蒙蒙,閆福嶺.以周圍性面癱為惟一表現的腦梗死1例報告[J].臨床神經病學雜志,2013,26(6):465.
[2]陳慶真,施明祥,劉盛飛,等.鼠神經生長因子不同給藥方式修復周圍神經損傷[J].中國組織工程研究,2014,11(33):5 356-5 360.
[3]郝冬榮,厲紅,龐保東,等.神經生長因子治療小兒面神經炎不同時期的療效分析[J].湖南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13,33(12):63-64.
[4]周毓萍,石麗麗,程麥莉,等.祛風顆粒治療特發(fā)性面神經麻痹的臨床療效觀察[J].西部中醫(yī)藥,2013,15(10):81-83.
[5]沈巍.鼠神經生長因子、丹紅注射液聯合治療對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患者血液流變學、神經傳導速度的改善效果[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3,33(12):2 749-2 750.
[6]李坤.注射用鼠神經生長因子治療缺血性視神經病變的療效觀察[J].中國生化藥物雜志,2014,17(6):130-132.
[7]韓毅,胡海芳,艾玲玲,等.電腦中頻治療聯合鼠神經生長因子治療面神經炎的效果觀察[J].中國醫(yī)藥導報,2013,10(28):40-42;46.
[8]鐘華,陳莉.鼠神經生長因子聯合甲鈷胺治療特發(fā)性面神經麻痹觀察[J].中國藥師,2013,16(9):1 388-1 390.
(收稿2015-08-04)
廣東省醫(yī)學科學技術研究基金項目,編號WSTW20140110440105196910015452
R743.33
A
1673-5110(2016)17-007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