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國珍
破曉之前
[英]艾略特 裘小龍譯
凄灰色的云霞與紅色的云霞織在東方,
窗臺上的花朵轉(zhuǎn)身迎向黎明,
一瓣接著一瓣,等待著陽光,
新鮮的花,枯萎的花,花朵在黎明。
今晨的花盛放,昨天的花曾經(jīng)盛放,
晨光熹微,房間里飄過花香陣陣,
花色正濃的芬芳,花事闌珊的芬芳,
新鮮的花,枯萎的花,花朵在黎明。
艾略特是英國詩人,詩歌現(xiàn)代派運動領(lǐng)袖,1948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這首短詩是其眾多優(yōu)秀作品中的一首。
詩只有八行,選取了兩個最主要的意象:陽光與花朵。這似乎很能表現(xiàn)破曉之前的那種新生的愉悅。但是,詩的感情卻復(fù)雜得多。在新與舊的過渡之中,一般人可能感受到的是新生的愉悅,而詩人卻同時感受到了那衰亡的悲戚。詩人將“新鮮的花”與“枯萎的花”,“花色正濃的芬芳”與“花事闌珊的芬芳”并置在一起,將鮮花初綻的清新與凋零的蒼老雜糅在一起,使人們在為朝陽的到來歡呼時,不忘對生命新陳代謝的沉思。
摒棄單純的歡歌,而以理性的知覺去感受萬物,給人思想的啟迪。你看,今晨盛開的花是多么渴盼陽光,“一瓣接著一瓣”,而那些枯萎的花,它們一樣渴盼著陽光。它們曾經(jīng)盛放,如今依然散發(fā)芬芳,生命的平等與尊嚴、莊嚴與可敬盡情展現(xiàn)。
通過并置兩種感情色彩不同的意象,詩人傳達了豐富的生命感悟。這是意象派的典型寫法。中國古典詩歌中有句“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我們會發(fā)現(xiàn)兩首詩何其相似。無論是描寫的場景,還是采用的方法,都是貼近而相通的,或者我們與詩人的心靈也是相通的。因為生命,總是給我們莊嚴的啟示。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