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雙,張向葵
(1.吉林大學哲學社會學院,長春 130012;2.東北師范大學兒童發(fā)展研究中心,長春 130024;3.東北師范大學教育學部心理學院,長春 130024)
?
幼兒自尊與掌控動機、能力關(guān)系的模型建構(gòu)*
劉雙1,張向葵2,3
(1.吉林大學哲學社會學院,長春 130012;2.東北師范大學兒童發(fā)展研究中心,長春 130024;3.東北師范大學教育學部心理學院,長春 130024)
采用他人評定法、半結(jié)構(gòu)化自由游戲觀察法及綜合測驗法考察了4~6歲幼兒的自尊、掌控動機和能力,并建構(gòu)三者的關(guān)系模型。結(jié)果發(fā)現(xiàn):第一個模型中,高認知低效果類掌控時間可解釋認知學習能力變異的12%,低認知高效果類掌控時間可解釋精細動作能力變異的4%,綜合能力可解釋自尊中勝任感變異的17%;第二個模型中,掌控變換性可解釋認知學習能力變異的18%,而認知學習能力可解釋自尊中勝任感變異的11%。
自尊;掌控動機;能力;幼兒;模型建構(gòu)
1.1自尊的內(nèi)涵
自尊是個體對自我能力和自我價值的評價性情感體驗,由能力感(勝任感)和價值感組成(田錄梅,李雙,2005;張向葵,劉雙,2008)?,F(xiàn)實生活中,人的能力具有差異,能力強的人往往能應(yīng)對生活中的各種挑戰(zhàn),進而產(chǎn)生自信心,獲得能力感(勝任感)(perceived competence);而能力不強的人做事經(jīng)常不成功,進而喪失自信心,產(chǎn)生無力感。除此,即使人有能力應(yīng)對生活挑戰(zhàn),能力的發(fā)揮還必須符合社會價值標準才能得到社會承認與他人尊重,產(chǎn)生價值感(perceived worthiness),獲得自尊,否則則相反(張向葵,劉雙,2008)(見圖1)。
圖1 自尊的內(nèi)涵(張向葵,劉雙,2008)
1.2自尊的前兆
自尊領(lǐng)域的研究多針對成人或青少年(鄧林園,馬博輝,武永新,2015;韓思竹,孫炳海,2015),而針對幼兒自尊的實證研究相對較少。張麗華(2004)提出,3~9歲兒童的自尊包括重要感、外表感和勝任感,并研發(fā)了兒童自尊評定問卷。但當繼續(xù)探尋幼兒自尊究竟從何而來、從何時而來時,似乎還是沒有找到最初的源頭。很多理論公認,幼兒期只是自尊的萌芽期和初步形成期(Harter,2006;張向葵,劉秀麗,2002)。既然自尊萌芽于或者形成于幼兒期,那么這個萌芽或形成的過程就必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有前兆和發(fā)展根源的。
Brown(1998)提到自尊情感模型,指出個體自尊形成于兒童早期,并以兩種情感感受為特征,一種稱為掌控感(sense of mastery),具個人化特征,另一種稱為歸屬感(sense of belongingness),起源于社會交往經(jīng)驗。掌控感是指對周圍世界能夠施加影響的感覺,它不一定需要太大范圍,而可能只是一種由操縱和控制過程所帶來的能動感,常常伴隨愉悅情緒(Brown,1998;劉雙,張向葵,2008)。而掌控動機(mastery motivation)就是此類行為的內(nèi)在動力,其工具性指標表現(xiàn)為活動堅持性,而表達性指標就是掌控感,常表現(xiàn)為掌控中的興趣感或喜愛度(Barrett & Morgan,1995)。劉雙,張向葵(2008)用以下模型描述了自尊前兆的形成(見圖2)。
圖2 自尊的前兆(劉雙,張向葵,2008)
1.3兩模型比較
比較以上兩個模型,易看出兩者的相似性。有理論假設(shè),自尊的前兆源于探索世界帶來的掌控感及親子依戀帶來的歸屬感,它處于行動自尊水平。隨著兒童自身成熟和社會化程度加深,他們逐漸認識到自己不同領(lǐng)域的能力并習得了社會價值標準,進而產(chǎn)生能力感(勝任感)和價值感,標志自尊形成(劉雙,張向葵,2008)。也即掌控感(掌控動機的表達性指標)可能是自尊形成過程中的最原始形態(tài),生命早期以最初的掌控行為為起點,從未分化的掌控能力逐步發(fā)展成為各個領(lǐng)域能力,進而獲得能力感(勝任感),使自尊漸漸趨向成熟。簡單說,掌控感是能力感(勝任感)在生命早期的表現(xiàn),而歸屬感是價值感的早期表現(xiàn)。但對于該理論假設(shè),尚未得到實證研究支持。
單就掌控感和能力感(勝任感)的關(guān)系而言,有研究證明了掌控動機對能力有預(yù)測作用(Barrett & Morgan,1995;Jennings,Yarrow,& Martin,1984),而能力又是能力感(勝任感)產(chǎn)生的基礎(chǔ),那么掌控動機會不會通過能力而與能力感聯(lián)系在一起,進而驗證掌控動機中的掌控感是能力感的前身呢?針對以上思考,通過對幼兒掌控動機、入學準備能力及自尊中能力感(勝任感)的評估,考察三者之間的關(guān)系,進而建立幼兒自尊與掌控動機、能力的關(guān)系模型,以期為自尊前兆模型和內(nèi)涵模型之間的關(guān)聯(lián)假設(shè)提供部分實證支持。并假設(shè)掌控動機與能力直接相關(guān),而能力又與自尊密切關(guān)聯(lián),進而構(gòu)成了掌控動機、能力、自尊三者逐層遞進的關(guān)系模型。
2.1被試
在東北師范大學附屬幼兒園隨機選取4~6歲兒童96人(女孩45人),其中4歲組33人(女孩17人,Mean= 48.18月,SD= 1.36,Min= 46月,Max= 50月),5歲組32人(女孩16人,Mean= 59.94月,SD= 1.34,Min= 58月,Max= 62月),6歲組31人(女孩12人,Mean= 70.48月,SD= 1.67,Min= 69月,Max= 74月)。被試家庭總月收入和父母教育情況見表1。
表1 兒童家庭人口統(tǒng)計學信息
另外,所有幼兒的自尊由20位教師進行評估(每位教師評估在其班級的4-5個兒童)。教師年齡在22-46歲之間(其中22-25歲:10%;26-30歲:30%;31-35歲:10%;36-40歲:5%;40歲以上:45%),教齡在3-27年之間(3-5年:25%;6-10年:20%;11-20年:10%;20年以上:45%)。另外,教師受教育情況良好,其中,研究生(包括研究生進修班):15%;本科:65%;大專:20%。
2.2測量
2.2.1掌控動機
(1)材料
根據(jù)掌控動機概念(Morgan,Busch-Rossnagel,Barrett,& Wang,2009),較低水平掌控集中于對物體本身的操作,通常會伴隨一些效果反饋,而較高水平掌控是認知取向的,集中于任務(wù)解決或知識掌握。所以,根據(jù)物體操作性強弱(效果多寡)和認知卷入程度高低這兩方面特點,確定并選取以下幾類材料:
第一類材料:完全認知掌控,不涉及物體操作(認知掌控類)。
選取幼兒圖書和掛圖,內(nèi)容均包括蔬果、動物、交通工具和數(shù)字,對于該類材料,兒童以觀看和閱讀為主,完全是認知掌控,基本不涉及物體操作。
第二類材料:高認知掌控,低物體操作(高認知低效果類)。
選取幼兒拼圖,包括4塊、6塊、8塊、10塊、14塊和35塊,目標是將小塊拼成完整圖形,幼兒可選擇三種難度的拼圖。拼圖游戲需要較多的認知技能(如表征、推理、問題解決等)和集中性注意,以完成材料本身所賦予的行為目標。
第三類材料:中等程度認知掌控,中等程度物體操作(認知效果結(jié)合類)。
選取小魚圖形匹配板,它由一塊釣魚板、16條不同形狀小魚和一只磁力釣魚竿組成。兒童可將16條不同形狀小魚放入對應(yīng)形狀的位置中,然后用磁力小魚竿將小魚逐條釣起放入小桶中。磁力魚竿在將小魚“釣”起時會有明顯的聲音,隨之,小魚就被“粘”在魚竿上。操作該玩具時,“放入”小魚的過程涉及認知掌控,而“釣起”小魚的過程涉及物體操作的效果。
第四類材料:低認知掌控,高物體操作(低認知高效果類)。
選取一輛玩具小汽車,其顏色鮮艷、圖畫豐富生動、變化性強,當幼兒操作上面的部件,車身上的圓筒和齒輪可以旋轉(zhuǎn),書頁可以翻轉(zhuǎn),后面的小門可以彈開。由于小汽車本身沒有明顯的活動目標,所以,兒童在操作時不需要太多的認知卷入。
第五類材料:不確定的認知掌控或物體操作(兩可掌控類)。
選取一套拼裝積木(50塊),其為泡沫質(zhì)地的大塊積木,兼具木質(zhì)積木可以壘高和拼插玩具可以組裝的雙項特點。由于材料本身不具明確操作目標,所以兒童在操作過程中可以在內(nèi)心確立自己的組裝和搭建目標,進而努力完成目標,也可以漫無目的地隨意操作其中的任何一塊,只為達到某一種效果(如用積木塊敲打地板,或?qū)A柱狀積木穿過另一塊積木上的“圓洞”)。
(2)程序
將五類任務(wù)材料交替放在觀察室內(nèi)的地墊上,擺放的位置旨在使主試可以看見幼兒的游戲過程。利用半結(jié)構(gòu)式觀察法對幼兒的自由游戲進行觀察。每次選取一個幼兒進入觀察室,指導各項材料的用法和玩法,然后告訴幼兒:“你可以在里面自由地玩,想玩什么玩具都可以,如果什么時候不想玩了,就告訴我”。游戲的最長時間限制為35分鐘。實驗中,有一名主試在觀察室的一角假裝進行自己的事情。整個過程中,如果(1)幼兒在35分鐘前告訴主試“不想玩了”,游戲結(jié)束;(2)幼兒行為脫離任務(wù)材料超過30秒,提示幼兒“你還想再玩一會嗎?”,三次脫離行為后,游戲結(jié)束;(3)35分鐘到,游戲結(jié)束。然后,主試詢問幼兒:“你最喜歡哪個玩具?”記錄幼兒答案,并對整個實驗過程進行錄像。
(3)測量
實驗結(jié)束后,對幼兒的游戲過程錄像進行分析編碼,計算掌控動機的工具性指標和表達性指標如下:
工具性指標:
(a)掌控指向時間比例:計算被試在各類材料上的游戲時間,然后除以游戲總時間,分別作為不同材料的掌控指向時間比例;
(b)掌控行為變換性:整個游戲過程中幼兒由一種材料轉(zhuǎn)向另一種材料的次數(shù)除以總游戲時間;
(c)脫離掌控時間比例:沒有指向任何任務(wù)材料的行為時間比例;
表達性指標:
(d)喜愛程度:在“最喜歡的玩具”問題中,幼兒回答的玩具所屬的材料類型的喜愛程度計為1分,未提及的計為0分。
(4)評分者一致性
由兩個評分者對10個兒童在游戲錄像中的各項測量指標獨立進行評分,以計算評分者一致性信度,結(jié)果顯示以上八個變量的評分者一致性為0.82到0.99。
2.2.2能力
采用“兒童入學準備綜合測評工具SRTB-CV(School Readiness Test Battery-Comprehensive Version,SRTB-CV)”來評定幼兒的能力水平(蓋笑松,2007)。該工具適用于4-7歲的漢語兒童,包括認知與一般知識、學習方式、言語能力、運動技能、情緒與社會性五個領(lǐng)域,共62個項目。測評以個別施測的方式在不受干擾的房間內(nèi)進行,每個兒童約30分鐘。整個測驗的項目平均難度為0.63,平均區(qū)分度是0.47,內(nèi)部一致性信度(Cronbachs’ α系數(shù))為0.78,重測信度為0.87,分半信度為0.68。而且,該工具具有良好的結(jié)構(gòu)效度(GFI = 0.85,AGFI = 0.838,RMSEA = 0.034)。另外,不同年齡(4-7歲)、不同年級(幼兒園畢業(yè)班與小學一年級)兒童在SRTB-CV上的得分差異顯著,表明SRTB-CV具有良好的構(gòu)念效度??紤]到可能與掌控動機存在關(guān)系的能力領(lǐng)域,僅對測評中的認知與一般知識、學習方式和運動技能(僅精細動作技能)這三個分量表分數(shù)進行分析。
2.2.3自尊
采用“3-9歲兒童自尊教師評定問卷”評定幼兒的自尊水平(楊麗珠,張麗華,2005)。問卷包括三個維度:重要感、外表感和自我勝任感,由22個題目構(gòu)成。采用5點評分,得分越高,自尊各維度水平越高。楊麗珠和張麗華(2005)報告問卷的內(nèi)部一致性信度為0.94,分半信度為0.89,重測信度為0.75,評分者信度為0.90。除此,驗證性因素分析表明該問卷具有較好的結(jié)構(gòu)效度(GFI=0.84,AGFI=0.80,CFI=0.91,IFI=0.91,NNFI=0.90)。根據(jù)掌控動機、能力與自尊關(guān)系的理論假設(shè),只針對自尊中的勝任感維度分數(shù)進行分析。
3.1初步分析
分析掌控動機、能力及勝任感之間的相關(guān)關(guān)系,結(jié)果見表2。
表2 掌控動機、能力及勝任感之間的相關(guān)(N = 96)
注:*p<0.05;**p<0.01;***p<0.001。
表2顯示,不同材料類型的掌控動機之間存在多個顯著負相關(guān);掌控動機與能力之間:低認知高效果類-汽車的掌控時間與精細動作呈顯著負相關(guān),認知效果結(jié)合類-釣魚的掌控時間與認知學習呈顯著負相關(guān),高認知低效果類-拼圖的掌控時間與認知學習呈顯著正相關(guān),而脫離掌控時間及掌控變換性均與兩項能力分數(shù)呈顯著負相關(guān);除此,自尊與掌控動機無顯著相關(guān),但與兩項能力均呈顯著正相關(guān)。
3.2因果模型建構(gòu)
根據(jù)各變量之間的相關(guān)關(guān)系,以及理論假設(shè)與經(jīng)驗合理性,建構(gòu)掌控動機、能力及自尊之間兩個假設(shè)因果模型,一個模型是以不同材料上的掌控時間為外源變量(自變量),以兩項能力及自尊為內(nèi)源變量(因變量);另一個模型是以脫離掌控時間與掌控變換性(總體指標)為外源變量,以兩項能力及自尊為內(nèi)源變量,兩個假設(shè)模型見圖3和圖4。
圖3 不同材料的掌控時間與能力、自尊的假設(shè)因果模型
圖4 總體物體掌控(脫離掌控時間與掌控變換性)與能力、自尊的假設(shè)因果模型
利用結(jié)構(gòu)方程模型對以上兩個假設(shè)模型進行檢驗,結(jié)果發(fā)現(xiàn),兩個模型與理論假設(shè)差異不顯著(第一個模型:χ2(7)= 5.86,p>0.05;第二個模型:χ2(2)= 2.50,p>0.05),說明它們是可以接受的,擬合指數(shù)見表3。模型擬合結(jié)果(標準化估計)見圖5和圖6。
表3 掌控動機與能力、自尊的模型擬合指數(shù)(修正前)
注:模型1:不同材料的掌控時間與能力、自尊的結(jié)構(gòu)方程模型(修正前)
模型2:總體掌控與能力、自尊的結(jié)構(gòu)方程模型(修正前)
圖5 不同材料的物體掌控時間與能力、自尊的結(jié)構(gòu)方程模型(修正前)
圖6 總體物體掌控(脫離掌控時間與掌控變換性)與能力、自尊的結(jié)構(gòu)方程模型(修正前)
但是,從圖5和圖6可看出,有些外源變量的預(yù)測作用是不顯著的。圖5顯示,在認知效果結(jié)合類掌控-釣魚上的掌控時間對認知學習的預(yù)測是不顯著的。同樣,圖6顯示,脫離掌控時間對于認知學習和精細動作的預(yù)測都是不顯著的。所以,要對以上兩個模型進行修正,在修正模型中,預(yù)測作用不顯著的外源變量將被刪除。
修正后檢驗結(jié)果顯示,兩個修正模型與理論假設(shè)差異均不顯著(第一個模型:χ2(4)= 2.41,p>0.05;第二個模型:χ2(1)= 0.00,p>0.05),且模型擬合效果比修正前更好,擬合指數(shù)見表4。修正后的兩個模型擬合結(jié)果(標準化估計)見圖7和圖8。
由圖7可見,從不同材料的掌控時間到能力,再到自尊中的勝任感,有3條顯著路徑,在高認知低效果類-拼圖上的掌控時間可以解釋認知學習能力變異的12%,在低認知高效果類-汽車上的掌控時間可以解釋精細動作能力變異的4%,綜合能力可以解釋自尊中勝任感變異的17%。
由圖8可見,從掌控動機的綜合指標(掌控變換性)到認知學習能力,再到自尊中的勝任感,有2條顯著路徑。掌控變換性可以解釋認知學習能力變異的18%,而認知學習能力可以解釋自尊中勝任感變異的11%。
表4 掌控動機與能力、自尊的模型擬合指數(shù)(修正后)
注:模型1:不同材料的掌控時間與能力、自尊的結(jié)構(gòu)方程模型(修正后)
模型2:總體掌控與能力、自尊的結(jié)構(gòu)方程模型(修正后)
圖7 不同材料的物體掌控時間與能力、自尊的結(jié)構(gòu)方程模型(修正后)
圖8 掌控變換性與能力、自尊的假設(shè)因果模型(修正后)
從相關(guān)分析結(jié)果可以看出,掌控動機(包括具體材料的掌控時間和掌控動機總體指標)與能力之間有不同程度的顯著相關(guān),兩項能力與自尊均有顯著相關(guān),但掌控動機各項指標與自尊均沒有顯著相關(guān)。這個結(jié)果與假設(shè)中的情況大體相同。由這些相關(guān)關(guān)系出發(fā),建立假設(shè)中的掌控動機、能力、自尊三者間的因果模型,經(jīng)過模型的調(diào)整修正后,形成兩個可以接受的因果模型。第一個模型是高認知低效果類材料-拼圖的掌控時間正向預(yù)測了認知學習能力,低認知高效果類材料-汽車的掌控時間負向預(yù)測了精細動作能力,兩項能力形成一個潛變量稱之為綜合能力,綜合能力又正向預(yù)測了自尊中的勝任感;第二個模型是掌控動機的綜合指標掌控變換性負向預(yù)測了認知學習能力,而認知學習能力又正向預(yù)測了自尊的勝任感。這兩個模型和假設(shè)中的整體理論框架是符合的,即驗證了從掌控動機到能力再到自尊的因果路徑。
在自尊的眾多概念和理論中,反映早期自尊的模型并不多,而前文提到的前兆模型似乎與其他模型聯(lián)系不大,其實則不然。根據(jù)西方自尊研究的基礎(chǔ)理論——兩因素理論(張向葵,劉雙,2008)(內(nèi)涵模型)及一些研究者的總結(jié)分析(田錄梅,李雙,2005),自尊可以定義為對自我能力和自我價值的評價性情感體驗,包括能力感(勝任感)和價值感。整個心理過程包括認知評價和在此基礎(chǔ)上的情感體驗,心理內(nèi)容包括能力和價值。而論及自尊早期模型中的掌控感和歸屬感,可以肯定,對于早期兒童來說,這兩者產(chǎn)生的心理過程是不包括認知評價的,而是一種直接的情感體驗,源于掌控和歸屬的經(jīng)驗。掌控和歸屬也就成為早期自尊的心理內(nèi)容。那么,掌控感與能力感(勝任感)、歸屬感與價值感是否有關(guān)聯(lián)呢?這是前期研究中提出的疑問(劉雙,張向葵,2008)。當然,這里僅針對前一個問題進行了探討。
從數(shù)據(jù)結(jié)果來看,早期的掌控與后期分化的能力及自尊確實是有關(guān)聯(lián)的。依據(jù)得出的因果模型,首先,掌控動機既反映在掌控行為(工具性指標)上,又反映在掌控感(表達性指標)上,掌控動機引發(fā)的這些行為或情感確實預(yù)測了分化后的不同能力,而能力水平又預(yù)測了自尊中的勝任感。所以可以推測,掌控動機可能是早期良好自尊形成的一個動力來源,這個動力激發(fā)了能力的發(fā)展,能力的發(fā)展又有利于高水平自尊的形成。
自尊是一種基于自我評價的情感體驗,涉及評價就離不開社會化。比較自尊的前兆模型(涉及掌控)和內(nèi)涵模型(涉及能力),最大的區(qū)別在于心理過程中的認知評價與心理內(nèi)容中的社會性成分。也就是說,早期的掌控感是一種不經(jīng)過認知評價的、直接的、即時的情感體驗,而自尊是對能力進行評價后產(chǎn)生的體驗,這其中缺少的因素就是從能力到自尊之間的評價成分,也是未來研究需要探索的方向。
建構(gòu)掌控動機、能力、自尊三者的因果模型,第一個模型從不同材料的掌控時間到能力,再到自尊的勝任感,有3條顯著路徑。高認知低效果類-拼圖的掌控時間可以解釋認知學習能力變異的12%,低認知高效果類-汽車的掌控時間可以解釋精細動作能力變異的4%,綜合能力可以解釋自尊中勝任感變異的17%。第二個模型從掌控動機的綜合指標(掌控變換性)到認知學習能力,再到自尊的勝任感,有2條顯著路徑。掌控變換性可以解釋認知學習能力變異的18%,而認知學習能力可以解釋自尊中勝任感變異的11%。
鄧林園,馬博輝,武永新.(2015).初中生依戀與主觀幸福感:自尊的中介作用.心理發(fā)展與教育,2,230-238.
蓋笑松.(2007).兒童入學準備研究與實踐.長春:吉林教育出版社.
韓思竹,孫炳海.(2015).自尊對大學生社交焦慮的影響:有調(diào)節(jié)的中介模型.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4,627-631.
劉雙,張向葵.(2008).嬰幼兒自尊的前兆與形成.學前教育研究,(10),26-30.
田錄梅,李雙.(2005).自尊概念辨析.心理學探新,25(2),26-29.
楊麗珠,張麗華.(2005).3-9歲兒童自尊結(jié)構(gòu)研究.心理科學,28(1),23-27.
張麗華.(2004).3-9歲兒童自尊結(jié)構(gòu)、發(fā)展特點及其相關(guān)影響因素的研究.大連:遼寧師范大學.
張向葵,劉雙.(2008).西方自尊兩因素理論研究回顧及其展望.心理科學,31(2),494-499.
張向葵,劉秀麗.(2002).發(fā)展心理學.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
Barrett,K.C.,& Morgan,G.A.(1995).Continuities and discontinuities in mastery motivation during infancy and toddlerhood:A conceptualization and review.In R.H.MacTurk & G.A.Morgan(Eds.),Masterymotivation:Origins,conceptualizations,andapplications(pp.57-93).Norwood,NJ:Ablex Publishing Corporation.
Brown,J.D.(1998).Theself(pp.173-176).New York:McGraw-Hill.
Harter,S.(2006).The development of self-esteem.In M.H.Kernis(Ed.),Self-esteemissuesandanswers(pp.144-145).Psychology Press:New York and Hove.
Jennings,K.D.,Yarrow,L.J.,& Martin,P.P.(1984).Mastery motivation and cognitive development:A longitudinal study from infancy to 3.5 years of age.InternationalJournalofBehavioralDevelopment,7,441-461.
Morgan,G.A.,Busch-Rossnagel,N.A.,Barrett,K.C.,& Wang,J.(2009).TheDimensionsofMasteryQuestionnaire(DMQ):Amanualaboutitsdevelopment,psychometricsanduse.Retrieved from http://www.mycahs.colostate.edu,on June 10th 2010.
Construct the Models of Relations Among Self-esteem,Mastery Motivation and Competence in Preschoolers
Liu Shuang1,Zhang Xiangkui2,3
(1.School of Philosophy and Society,Jilin University,Changchun 130012;2.Research Center of Children Development,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Changchun 130024;3.School of Psychology,F(xiàn)aculty of Education,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Changchun 130024)
The self-esteem,mastery motivation and competence of preschoolers aged 4-6 were measured using evaluation by others,semi-structured observation of free-play and comprehensive tests.And the models of relations among the three variables were constructed.The results showed that(1)In the first model,there were three significant paths.Persistence on materials with more cognition engaged and less effect produced explained 12% of variance in cognition-learning,and Persistence on materials with less cognition engaged and more effect produced explained 4% of variance in fine motor.Further,the latent variable of competence explained 17% of variance in perceived competence of self-esteem;(2)In the second model,there were two significant paths.The transition in mastery explained 18% of variance in cognition-learning and cognition-learning explained 11% of variance in perceived competence of self-esteem.
self-esteem;mastery motivation;competence;preschoolers;model
吉林大學基本科研業(yè)務(wù)費項目(450060482361),奕陽教育研究院2011年度青年學者研究項目(QX2011-08)。
張向葵,E-mail:zhangxiangkui@126.com。
B848
A
1003-5184(2016)04-036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