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來,失地農民的“市民化”問題是政府與學界關注的重點問題之一,而在失地農民的“市民化”過程中,其“城市適應”問題是一個隱蔽卻深刻的問題。失地農民在城市的生活中面臨著生活方式、社會交往、職業(yè)與心理歸屬上的適應問題,而影響失地農民城市適應的因素主要有社會排斥、社會記憶以及自身的素質,因此,要想化解這一難題,必須從重構失地農民的社會支持網絡、培育其歸屬感以及提升失地農民的素質和心理自我調適能力入手。
關鍵詞:失地農民;城市適應;生活方式;市民化
中圖分類號:B844.3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6)005-000-02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失地農民”逐漸成為一個新的名詞,而“失地農民”現象受到學界關注則是在21世紀初。在“失地農民”所面臨的眾多問題中,其“城市適應”問題是一個隱蔽卻深刻的問題。而知網從2002年到2016年收錄的關于“失地農民適應”問題的直接研究成果尚不足100篇,這一成果與以“失地農民”為研究主題的近9000篇文章相比而言可謂是匱乏的?;诖耍疚膰L試對由城市化造成的“失地農民”所面臨的“城市適應”問題及其化解機制進行簡要的分析。
一、失地農民城市適應問題的具體表現
(一)生活方式上的適應問題
由城市化造成的“失地農民”在變?yōu)槌鞘小笆忻瘛钡倪^程中所面臨的一個基本問題便是,如何實現傳統農村生活方式向現代城市生活方式的轉型。在這一轉型中,由于受長期的農耕生活及傳統觀念的影響,失地農民更多接受和追求的是一些物質化、淺層次的城市生活方式。以至于費孝通在二十世紀上半葉所說的,“從鄉(xiāng)土社會進入現代社會的過程中,我們在鄉(xiāng)土社會中所養(yǎng)成的生活方式處處產生了流弊?!盵1]在當下的社會中依然具有鮮活的生命力。相較于城市生活,農民在失去土地以前的生活中,主要食物消費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實現自給自足;而在閑暇時間的消費上,“以在家看電視、與鄰里閑聊或打牌打麻將為主?!盵2]當這種基于“熟人社會”而形成的鄉(xiāng)土社會生活方式與基于“理性”而形成的城市生活方式遭遇時,都市的快節(jié)奏、陌生感與疏離感必然讓那些未完全“市民化”的“失地農民”感到措手不及。
(二)社會交往中的適應問題
滕尼斯眼中的“禮俗社會”即我們所謂的傳統社會,其社會交往具有情感性、同質性強與規(guī)模小的特征,而以城市為代表的“法理社會”其社會交往具有功利性、異質性強以及規(guī)模大的特征。因此,那些“從過去那種盤根錯節(jié)、相對同質性的共同體中解放出來”[3]亟待城市化的“失地農民”,其在社會交往上必然面臨兩個方面的問題,其一交往對象從同質性向異質性過渡;其二交往范圍從相對封閉走向相對多元開放。這樣一來,原有的社會關系網絡必然要受到不同程度的削弱。由于在社會交往過程中,“有著相近的社會位置的人們之間的社會交往要比其位置相差大的人們之間的交往普遍些”[4],因此在失地農民“市民化”的過程呈現出他們固有的社會網絡被不同程度的削弱,而新的異質性的社會網絡卻發(fā)展緩慢的現象。
(三)職業(yè)上的適應問題
“失地農民”在土地被征用之前多從事的是農業(yè)生產活動或者在城市打零工,而在進入城市之后,由于文憑低以及不具備與城市工作相適應的技能,其“整體就業(yè)層次較低,……70.8%的調查對象感覺在城市里找工作有困難?!盵5]失地農民在城市生活中所面臨的職業(yè)上的適應問題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其一是技能上的適應;其二規(guī)范上的適應,相較于散漫、自由的農業(yè)生產活動,城市的企業(yè)、公司都有著完善的組織體系,有著嚴格的規(guī)章制度與工作職責,每個員工都必須遵守,因此這種職業(yè)的轉換必然使他們面臨規(guī)則上的適應問題。
(四)心理歸屬上的適應問題
對于在鄉(xiāng)土社會生活的“鄉(xiāng)下人”而言城市生活既是令人羨慕,同時又是他們想要逃避的,進入城市的“鄉(xiāng)下人”一方面想要積極的融入進來,另一方面那些在城市處處碰壁的人們又想要逃離這冷漠與無情。調查顯示,“90% 的中老年人對小區(qū)的生活方式都覺得不適應?!麄儗π路孔永锏默F代化設施使用難以適應”[6]因此,城市生活對于這些“失地農民”而言具有雙重的屬性——融入與逃離,他們在城市生活中難以找到“鄉(xiāng)土社會”中“根”的狀態(tài),難以獲得內心的寧靜,常感到自己是城市中的“異鄉(xiāng)人”。
二、影響失地農民城市適應的因素
(一)城市主流社會的排斥
人在社會生活中必然要形成各種各樣的群體,且對于自己所屬群體之外的人常歸為“外群體”。在失地農民“市民化”的過程中,由于社會地位的原因其與“城市原住居民”往往會形成兩大群體,即“城市原住居民”群體和“外來者”群體。對于“城市原住居民”的內群體成員而言,這些“失地農民”屬于他們的“外群體”,再加上長期的城鄉(xiāng)二元分割所導致的“城里人”的“天然的優(yōu)勢”,在他們眼中,“農民首先是一種卑賤的社會地位,一種不易擺脫的低下身份?!盵7]因此,在失地農民融入城市的過程中,“城市原住居民”會設置層層的壁壘來維護其優(yōu)越性。這種來自城市主流社會的排斥主要表現為,生活中城市人不愿意和他們打交道,工作上不愿意雇傭“農民工”等。
(二)長期傳統生活形成的社會記憶
失地農民的“市民化”主要是基于政府主導下的土地征用而被動完成的,且這一過程常依照“征地——撤村——上樓——農轉居”[8]這一路徑進行,在進入城市之前他們的記憶中只有農耕的生產生活方式以及來自媒體宣傳的城市印象,真實的城市生活對于他們而言則完全是陌生的。而失地農民“對過去的社會記憶與現實社會時空轉換中的體驗之間的互動制約著其在城市化過程中轉型適應和社會認同的進度和深度?!盵9]生活在城市里的失地農民在遭遇到生活的種種不如意時,必然會喚起他們記憶中的鄉(xiāng)村田園生活,即便這種記憶帶有浪漫色彩,但那里有“熟人社會”,更有他們所熟悉的生活。
(三)自身的知識技能與素質差
自身知識技能與素質對失地農民城市適應的影響體現在兩個層面,第一個層面表現在,一方面多數人并不具備“文憑社會”所要求的相應文憑,他們多數中學都未畢業(yè)。另一方面,由于長期從事農業(yè)生產,大部分成員并不具備在與城市工作相適應的技能。第二個層面體現在,他們所具備的文化、心理等素質,不足以為其城市生活提供強有力的保障,具體表現為,在心理上當其面對外在壓力時的自我調適能力差,容易產生急躁、焦慮和擔憂的心理;在文化上,對城市文化的逃避和對鄉(xiāng)土生活的虛假向往,這容易造成其對自己新身份的自我認同的錯位;在公共空間與私人空間的區(qū)分上,容易混淆等。
三、化解失地農民城市適應問題的可能措施
(一)重構失地農民的社會支持網絡
1.以政府為主導共同營造寬容的社會環(huán)境
政府應當通過媒體等途徑樹立這樣一種觀念,即,在城市化的過程中,假如沒有這些離開家園、失去土地的人們,城市化不可能發(fā)展的如此順利;在失地農民進入城市之后,其生產與消費同樣為“美好城市”的建設貢獻了自己的力量。同時應當倡導 “城市原住居民”以平等、寬容、接納的態(tài)度看待“失地農民”群體,形成一種寬容的社會環(huán)境。另外,媒體在對涉及這一群體的報導與宣傳時,應當保持其職業(yè)道德底線,不能為了新聞“賣點”而刻意給這些群體貼標簽。
2.以社區(qū)為“大家庭”構建和諧的支持網絡培育失地農民的歸屬感
社區(qū)是人們生活與居住的場所,是人們形成共同意識的溫床,對于失地農民而言,“社區(qū)是失地農民生活、居住、休閑、社會交往甚至感情寄托的場所,也是造就城市現代人的組織形式、教育基地和活動中心?!盵10]因此,一方面應當完善社區(qū)服務管理制度和機制,構建秩序與文明的社區(qū);另一方面,應當通過開展社區(qū)文化活動來增強社區(qū)的凝聚力體現社區(qū)即“大家庭”的理念培育失地農民的歸屬感。
(二)建立健全失地農民的社會保障機制
失地農民對城市生活歸屬感的缺失主要有兩個方面的原因,一方面,失地農民雖然在征地過程中獲得了一次性的補償,但進入城市后,其生活成本提高且沒有穩(wěn)定的經濟收入。另一方面,在征地過程中政府往往采取一次性補償措施,并沒有“建立起完善的失地農民社會保障體系,盲目征地破壞了社會系統運行的安全保障網絡,”[11]使得絕大部分的失地農民雖然獲得了城市戶口,但并沒有享受到與城市居民同樣的福利待遇。因此,應當建立健全失地農民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將其納入到城市居民社會保障體系中,真正享受到“城市居民待遇”,解決失地農民“市民化”以后的養(yǎng)老、醫(yī)療等問題,使其后顧無憂方能安居樂業(yè)。
(三)提升失地農民的知識技能與心理自我調適能力
1.建立與完善失地農民就業(yè)培訓體系以提升失地農民的知識技能
一方面建立與完善失地農民就業(yè)培訓體系,以政府出錢和社區(qū)出力的協作模式開展相關免費的知識技能培訓課程,鼓勵沒有一技之長的“失地農民”學習新的知識與技術以適應城市謀生的需要。另一方面,培育和規(guī)范職業(yè)中介市場,為失地農民創(chuàng)造平等的就業(yè)機會。
2.提升失地農民的心理自我調適能力
長期以來二元體制所造成的社會地位上的弱勢在一定程度上會帶來其心理上的弱勢,再加上居住環(huán)境改變帶來的不適、經濟壓力增強帶來的焦慮以及就業(yè)和保障不足帶來的擔憂,還有客觀存在的城市主流社會的排斥,進入城市生活的失地農民必然面臨種種心理上的問題。因此,政府和社區(qū)應當建立健全失地農民的心理干預機制,開展心理問題知識講座,引導他們正確對待“市民化”過程中遇到的各種心理問題,以積極的心態(tài)融入到城市生活中來。
參考文獻:
[1]費孝通.鄉(xiāng)土中國·生育制度[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11.
[2]方亞琴.就業(yè)與失地農民的城市適應[J].學習與實踐,2015(4).
[3][英]安東尼·吉登斯.社會學(第四版)[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39.
[4][美]彼特·布勞.不平等和異質性[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395.
[5]胡平.經濟發(fā)達地區(qū)失地農民城市適應問題研究——基于對浙江嘉興的調查[J].安徽農業(yè)科學,39卷30期.
[6]郭占鋒、付少平.城鄉(xiāng)一體化進程中失地農民的城市適應困境與應對策略——以陜西省楊凌示范區(qū)為例[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3(11).
[7]秦暉、蘇文.田園詩與狂想曲——關中模式與前近代社會的再認識[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1996年版,第23頁.
[8]李倩、張蓉.失地農民市民化的困境[J].農村經濟,2013(11).
[9]孟祥斐、華學成.被動城市化群體的轉型適應與社會認同——基于江蘇淮安市失地農民的實證研究[J].學海,2008(2).
[10]王彩芳.集中安置的失地農民社會交往與城市文化適應[J].農業(yè)經濟問題,2013(1).
[11]楊磊.資源、支持與適應:失地農民市民化的影響因素研究——基于多樣本的扎根理論分析[J].華中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2).
作者簡介:周磊剛(1984–),男,漢族,河南漯河人,延安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助教,碩士,主要從事中國社會思想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