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學娟
摘 要:語文教材是充滿情感的,語文教學要利用教材對學生進行情感的熏陶。教師在教學中,要充分利用教材,從把握情感脈絡(luò)入手,分清人物的情感塊面,在品味情感亮點中,獲得文本情感的滋養(yǎng)。
關(guān)鍵詞:語文;情感脈絡(luò);情感塊面;情感亮點
中圖分類號:G623.2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3561(2016)23-0091-01
語文教材中選編了很多充滿感情色彩的課文,這類課文包含著豐富的情感,讀來讓人備受感染。如何依據(jù)這類課文的文體特點,挖掘課文中的情感因素,利用情感加強對學生的人文熏陶?下面結(jié)合具體的課例,進行簡要探討。
一、把握文本的情感脈絡(luò)
情感類課文是通過敘事的形式把作者的感情蘊含在字里行間的,人物的情感隨著事情的發(fā)展而產(chǎn)生變化。這種情感的變化,有時是顯性的,學生通過讀文一下子就能發(fā)現(xiàn)。有時又是隱性的,需要學生認真閱讀課文,在品讀中進行感受。不管是怎樣的表現(xiàn)形式,都需要學生通過閱讀追蹤人物情感的變化,理出文章的情感脈絡(luò),理清文章的敘述順序。比如《愛如茉莉》一文中,作者的情感變化是隱秘的,不容易察覺。教學中,除了要抓人物的細節(jié)描寫,也不能忽略作者情感的變化。順著作者的情感軌跡,就能走進人物的精神世界,從整體上把握課文,找到閱讀課文的適切的入口。教師在教學中,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思考:作者在敘述的過程中,自己的情感是怎樣變化的。在文章開始時,作者對媽媽說的“愛如茉莉”是不置可否的,但隨著事情的發(fā)展,作者的認識產(chǎn)生了變化,“不禁怔住了”寫出了作者看到的場景令她驚訝,意想不到。最后,作者連續(xù)用了兩句“愛如茉莉”作為文章結(jié)尾,詠嘆之意味很明顯,作者的情感在這里得到了升華。作者的這種情感變化沒有明顯的形式,是需要學生去用心體會的。最后,讓學生帶著“為什么作者的感情會發(fā)生這樣的變化”的疑問,再次走進課文。這樣,教學的線索及學生的學習思路就很清晰了。再如《黃河的主人》一文,作者在敘述過程中加入了自己的一些感受,貫穿于整個文章。這樣的情感線索,被很多教師忽視了。于是,在教學中人為地把課文分解成幾個相割裂的內(nèi)容塊,然后一塊塊地引導學生去理解,以致把課文弄得很零散。文中,作者把自己的感情變化融入了整個過程,作者的情感是變化著的。如果教學中引導學生理出這樣的線索,然后順著這條線去閱讀感悟,教學就不會瑣碎而混亂了。
二、分清楚文本的情感塊面
有的情感類課文中有多個人物,不同人物的情感都在變化著,并交織在一起。正是因為這些錯綜復雜的情感,才讓課文充滿了感染力。在教學中,要幫助學生理清人物之間的關(guān)系,分清楚每個人物的情感塊面,從而利于學生對人物的深入理解和把握。比如《孫中山破陋習》一文中,姐姐是痛苦的,媽媽是痛苦、無奈的,孫中山是生氣、心疼的,而他們之所以會有這樣的感情,都是陋習造成的,其落腳點在陋習上。不同的人物情感最終指向了一個方向。教學時,可以抓住不同人物的情感,通過對關(guān)鍵詞的理解,走進人物的內(nèi)心世界,激發(fā)學生的情感體驗,從而達到相通、共鳴。再如《彭德懷和他的大黑騾子》一文,人物有彭德懷、老飼養(yǎng)員、警衛(wèi)員等,課文圍繞殺大黑騾子這件小事展現(xiàn)了人物豐富的情感世界。彭德懷是痛苦、不舍、愧疚等糾結(jié)在一起的情感,其他人物也都有舍不得、不忍心等情感變化。而文中的主要人物是彭德懷,其他人物都是為了襯托主要人物的。在分清了人物的情感塊面之后,就可以把主要精力聚焦到彭德懷身上,幫助學生精準地理解文章的重點,突破學習難點。
三、品味文本的情感亮點
文本中蘊含的情感或文本中人物的情感,滲透在字里行間,情感的起伏變化總會和事情的發(fā)展相關(guān)聯(lián)。任何文本在表達情感方面,總會有趨于平淡和達到高潮之處,最動人的地方往往是作者著墨最細膩處,可能在文本中不止一處。抓住這些內(nèi)容,引導學生細細品味,學生就會在和自己生活的相對照中,達成情感的相似匹配,從而產(chǎn)生深刻的共鳴和領(lǐng)悟,受到感染和啟迪。比如,《愛如茉莉》一文中,每一處細節(jié)描寫都值得品味,但總有最令學生動容之處。教學中,就可以抓住這些情感的亮點,引導學生細細品讀。就這篇課文來看,最動人之處應(yīng)該是第九段,把父母之間如茉莉一般的愛升華到了極致。教師可以讓學生通過想象的手段,讓畫面定格在學生的腦中,抓住重點詞句品味字里行間的情感,還可以用音樂渲染等手段升華學生的情感體驗。再如,《第一次抱母親》一文,課文中對情感的抒發(fā)是交織在一起的,“我”的難忘和愧疚,護士的責怪,母親的感動,可以說對學生都形成了情感的沖擊,學生在閱讀中,多次受到感動,每一處都值得挖掘和品味。但相比較而言,最令學生動情的地方,應(yīng)該是文章結(jié)尾處深化了主旨,讓母子之間的情感在那一刻深深交融。這個結(jié)尾就是文章中情感最亮的點。
四、結(jié)束語
總之,對于教學情感類的課文,要從情感點切入,以文悟情,以情動情,最終達到豐富學生情感的教學目的,從而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促進學生身心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
[1]李聰.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探索與嘗試[J].宿州教育學院學報,2010(03).
[2]張巖.芻議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探究意識的培養(yǎng)[J].大連教育學院學報,20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