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約記者_張小滿
日本自由保育:滄海桑田一百年,不變
特約記者_張小滿
從東京回來,陸續(xù)收到兩份信用卡賬單,合計2.1萬人民幣。瞅著當初興高采烈人肉回來的各種電水壺電吹風牙膏牙刷面膜胃藥鈣片退燒貼以及大大小小保溫水杯飯盒等等,一個工薪族的內(nèi)心頓時晴轉晴天霹靂,破產(chǎn)了。
估計第一次到日本的菜鳥,都會如我這般恨不得橫掃島國所有的好,最后的結局都是回家對著一堆賬單捶胸頓足。要知道,我還沒買電飯煲、馬桶蓋、植物酵素以及什么奢侈品等等啊。
據(jù)去年日本政府出臺的《觀光白皮書》數(shù)據(jù)顯示,自2013年開始,訪日游客超1000萬,消費額超1000億,且呈逐年上升趨勢。赴日旅游動機排名前兩位的分別是“日本飲食”和“購物”。而以購物為目的的游客中,來自亞洲的游客占比較高。
大勢所趨,我沒敗家。而且我還為惡劣生存環(huán)境中的日本國民經(jīng)濟做了貢獻。
日本現(xiàn)在是全球第三大經(jīng)濟體。當然,軍事科技也不在話下,要不然怎么會為了某某mini島敢跟中國大哥動刀動槍。要知道,這個彈丸之地,全國面積加起來還沒老大哥一個云南省大,宋朝之前一直對老大哥俯首稱臣,它的文化起源都是老大哥漢唐時送去的。
然而它現(xiàn)在世界第三,百度上也有說第二。反正就是各種強的意思。悲催的是,我們一邊罵著小日本,一邊嘩嘩地把錢數(shù)給它,它有了錢就更強。
眾所周知,日本民族在世界范圍內(nèi)的崛起,是最近一百多年的事情。二戰(zhàn)結束前夕,日本遭到美國的沉重打擊,人類歷史上兩顆毀滅性的原子彈將廣島和長崎夷為平地,東京、大阪等城市,遭到美國空軍輪番重點轟炸,國力消耗殆盡。
戰(zhàn)爭結束后,如何在千瘡百孔貧窮極弱的基礎上重振國力,實現(xiàn)經(jīng)濟騰飛,這是擺在日本政府面前必須解決的重大現(xiàn)實問題。日本政府痛定思痛,反思歷史的發(fā)展,總結自明治維新以來發(fā)展走過的道路,認為要發(fā)展經(jīng)濟,必先發(fā)展科技;要發(fā)展科技,必先發(fā)展教育。
教育是最廉價的國防。
日本從1868年始,不到50年就成為世界五強之一,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之后,只用了20多年時間便成為世界經(jīng)濟的亞軍,且人均國民生產(chǎn)總值從1983年起即超越美國。日本資源緊缺,卻以大工業(yè)見長,是世界上頭號重工業(yè)國家。
日本街頭
日本值得一去。到過日本的朋友都感嘆,太震撼了。
大家都習慣用“震驚”“震撼”以及“目瞪口呆”等詞語來形容在日本的“遭遇”。特別干凈,特別有禮,特別細致,特別為他人著想。早上,匆匆經(jīng)過的小學生倒回來對你行禮鞠躬;馬路上奔跑的汽車干凈得連輪轂都锃锃亮;幾乎每一個與你擦肩而過的老奶奶們都穿著得體素衣和服,畫著精致的妝容;去料理店,不必擔心不會說一句日語,也不用擔心被當小肥羊宰;還有那個大巴司機,每天都把你的行李運上運下擺放整齊,即便是到最后那天箱子重得塞不下,他依然殷勤有禮,對你說“阿里嘎多”。謝謝。
這是教育的力量。
19世紀60年代,在受到西方資本主義工業(yè)文明的沖擊下,日本政府為了拯救民族危機,開展了資本主義性質的全面西化與現(xiàn)代化改革運動,在保留天皇精神領袖地位不變的條件下,全面學習西方資本主義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軍事、科技、教育等,這場運動在日本發(fā)展的歷史進程中被稱為“明治維新運動”。在“明治維新”中,日本提出“義務教育”的口號,當時,日本全國兒童入學率達到了51%,居世界各國教育發(fā)展之首。
日本歷史上第一所幼兒園,也在明治時期建立。
三歲看大,七歲看老。民族的未來,在孩童那里。如今,在日本國內(nèi),3-6歲兒童入學率為100%。
1876年(明治九年),日本第一所幼兒園——東京女子師范學校附屬幼兒園開辦,距今已有140年的歷史。
經(jīng)過明治、大正、昭和幾個時代的眾多變革,到今天日本的學前教育已經(jīng)獲得長足發(fā)展,在教育制度、教育內(nèi)容、教育方法、師資培養(yǎng)、設施設備等方面形成了一個比較完整的教育體系 。
1877年,文部省制定了東京女子師范學校附屬幼兒園規(guī)則,對幼兒園的目的、入園年齡、保育時間、保育科目和保育費用等進行了規(guī)定,這些規(guī)則被后來日本各地成立的幼兒園所仿效,影響深遠。
東京女子師范學校附屬幼兒園雖然是文部省開辦的國立幼兒園,但卻不是按照《學制令》中關于幼稚學校的規(guī)定開設的,也就是說它并不是為廣大民眾的子女所設的幼兒園。這所幼兒園只為少數(shù)特權階級的子女服務的教育機構,在當時日本經(jīng)濟尚不發(fā)達、生產(chǎn)力水平還較低的情況下,自然是難以普及的。
隨著資本主義工業(yè)生產(chǎn)的發(fā)展,婦女就業(yè)人數(shù)增加,幼兒園不能解決所有孩子的入園要求。這樣,一種新的學前教育機構——托兒所,便應運而生。
1890年,民間人士赤澤鐘美(1864-1937年)夫婦于新瀉市創(chuàng)立了日本學前教育史上的第一所托兒所,這所托兒所與幼兒園不同,不是國立的,而是私人出于慈善動機開辦的私立機構,專門為貧民的子女而開設,主要起著看管孩子的作用。
這所托兒所的特點是,實行常設寄托制,并且收費較低,深受年輕父母的歡迎。它的誕生引起當時社會的廣泛注意。人們贊揚這對寬厚仁慈的夫婦為解決幼兒家長的苦惱而擔起了這一人道主義的責任。
受其影響,1894年大日本紡織公司也分別在東京和深川的工廠內(nèi)附設了托兒所,以解決參加工作的母親的托兒問題。接著于1896年在福岡縣還成立了利用民宅建起的鄰里托兒所。日本內(nèi)務省也對發(fā)展這類托兒所表示關注,曾撥出少量經(jīng)費來資助它的發(fā)展。
正是從赤澤鐘美夫婦創(chuàng)辦第一所托兒所開始,日本學前教育事業(yè)走上了一個新的軌道,從此日本就存在幼兒園和托兒所兩類學前教育機構。到20世紀,日本逐漸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幼兒園與托兒所一體的二元學前社會教育機構,這一體制一直延續(xù)至今。
一個大約10個月的小男孩一直試圖從紙板做的坡地下爬上去,旁邊的老師一直在鼓勵他
這個教育體系如今給中國人帶來 “可怕的細節(jié),令人驚嘆的日本教育”之印象。
比如,極其簡單甚至簡陋的校舍;大冬天穿短褲上學;在凜冽寒風中裸著上身跑馬拉松;整理大大小小分門別類的包包;一歲半開始自己擦屁股等等。
雖然已經(jīng)聽聞過無數(shù)次日本學前教育。但當我們一行30人的龐大參觀團來到日本幼兒園時,還是忍不住動容。這些動容,緣于一個個小細節(jié)。
我們參觀的第一站是東京都品川區(qū)立第一日野小學校。這是一所公辦學校,由保育所(0-3歲)、幼兒園(3-5歲)和小學組成。共同辦學的目的是為實現(xiàn)教育的無縫銜接,實現(xiàn)連續(xù)的兒童教育。從0歲到12歲,不是割裂的部分,而是教育的整體。
保育所的作息時間是早上8點到下午4點或者6點半,幼兒園則是吃完中飯就回家。每一天,老師都會在一個專門的本子上記錄當日作息情況,有的是4點接,有的是5點接,還有6點半、7點等等,各種不統(tǒng)一的時間段。做這些,是為配合不同情況家庭對于時間的需求。
這一點跟我們國內(nèi)的情況大相徑庭?!拔覀兪墙y(tǒng)一吃飯,統(tǒng)一睡覺,統(tǒng)一喝水,甚至統(tǒng)一上廁所。放學,自然也是統(tǒng)一時間。這樣方便管理。但是日本的做法很人性化,照顧到家庭個體的實際需求?!蓖幸晃恢袊蠋熧澷p道。
保育所的0-3歲的孩子在頂樓。由三個班級組成,大概是0歲、1-2歲、2-3歲的梯度。小崽崽們憨態(tài)可掬的樣子簡直把大家都融化了。有一個場景我們駐足觀看了很久:一個大約10個月的小男孩一直試圖從紙板做的坡地下爬上去,失敗了,又重來,再失敗,再來。在他旁邊的老師懷里抱著個baby,一直在鼓勵他。讓人感動的當然是孩子的屢敗屢戰(zhàn),但同時也有對老師深深的敬意。支持,但不代勞,鼓勵,但不干涉,這是教育智慧。
在0歲班級門口,有設施齊備的換尿布小床。值得一提的是,尿布,是紗布,不是尿不濕!渡邊園長說,用尿不濕老師當然很省事兒,但是尿不濕會妨礙孩子感受到自己尿濕了,感受到自己拉便便了,感受到不舒服。這個感受非常重要。尿布會有機構統(tǒng)一清洗消毒,重復使用。
我們的祖輩也是這么干,也是重復使用。但是我們不聽他們的,因為他們“講不出個名堂”。況且,在經(jīng)濟快速發(fā)展的年代,我們的生活方式也變了,快捷,方便,省心的尿不濕就成了我們的首選。
但是發(fā)達國家日本,他們用的就是這個老傳統(tǒng)。
從保育所參觀完畢后出來(其實就是下個樓),來到幼兒園的領地。從幼兒園的樓上望出去看得見學校的全貌,幼兒園和小學的區(qū)域分布明顯,幼兒園是沙地,小學是草坪(是真草),但又是無遮攔開放的,兩邊的孩子可以互相串門。當然啦,更多時候是戴著各色小帽子(不同顏色是不同班級 )的幼兒園寶寶們?nèi)ゲ賵鲆耙话选?/p>
戶外的沙地上(沙地是幼兒園標配),小寶寶們打著光腳跑來跑去,挖沙,過家家。天熱時,老師會打開水龍頭牽著長長的水管和孩子玩灑水的游戲。
進到屋里,靠墻鞋柜里是孩子們排放整齊的鞋子,進屋脫鞋,出門穿鞋,這個簡單的動作在幼兒園的每一天都在不停地重復,直到成為終身的定式。
教室里,七八個孩子在玩搭建游戲,主要道具有二:比較大型的各色各樣的空心積木,牛奶盒子粘在一起的柵欄。用這些簡單的“素材”建造自己想要的東西,確實需要想象力。
另外一頭則是兩個老師和三五個孩子一起在做“咖喱土豆飯”,切土豆、洋蔥、胡蘿卜等。當然土豆是真的,洋蔥胡蘿卜是真的,刀也是真的。在真實的生活里體驗,這是日本學前教育的一個基本原則。渡邊園長介紹,咖喱土豆飯其實是他們一個主題課程活動的延伸,孩子們會先種土豆,照顧土豆,挖土豆,挖回來之后大小分門別類,并計算數(shù)量等等……教育蘊含在生活中。
墻上沒有任何裝飾性物品,全是呈現(xiàn)孩子們過往活動過程的圖與文。
在學校的公用禮堂里,“歷史很舊,思想很新”的黑白橫幅掛在空中,跟我們在日劇中看到的一樣。還看到籃球架,它是可以升降的,根據(jù)孩子的身高。所以,幼兒園的小朋友也是可以享用它的。
“時刻站在他人的立場,考慮他人的需求和感受”,這是日本人的核心價值和思維模式。
進屋脫鞋,出門穿鞋, 這個簡單的動作在日本幼兒園的每一天都在不停地重復,直到成為終身的定式
日本的幼兒園里里外外都是簡單簡樸的。通常沒有所謂的幼兒園大門,一個柵欄、一道小門就進去了 。
比如,港區(qū)立白金臺幼稚園,一座城市中的森林幼兒園。同全日本所有公立幼兒園一樣,沒有食堂,沒有保安,老師也不需要寫各種報告應付各類檢查。單單純純地做教育,心無旁騖地培養(yǎng)他們將來可能影響世界的人類。
幼兒園接收3-5歲以及5-6歲孩子,作息時間為9:00-14∶00,吃了中飯就回家。9點半,我們進幼兒園門之后(所謂的門其實就是鐵絲柵欄上立了一塊白底黑字的牌子),換了鞋穿過一條窄窄的土路,小朋友們每日的生活場所就近在眼前了。
玩水、玩沙、過家家是全世界兒童永恒的主題
白金臺幼兒園大樹林立,綠蔭如蓋,在東京這寸土寸金的地方尤顯可貴。黑色的日本神鳥(目測是烏鴉)停在樹樁上,水池旁,一點都不怕生。孩子們散落在大樹之間的各個角落,自由玩耍,各行其事。玩水、玩沙、過家家是全世界兒童永恒的主題。
不同的是,都是自己玩,處于自由放養(yǎng)狀態(tài)。自由選擇(按照自己的興趣),自由組合(跨班級跨年齡),自己定規(guī)則,自己解決問題,很少找老師的。自主,這是日本教育從幼兒園開始貫穿始終的目標。因為,人一生中在學校的時間不過十五分之一,其余的時間都需要依靠自主。所以,學校應該教給孩子們最重要的東西,就是自主學習、持續(xù)學習的能力。
這跟此前在日野小學??吹降膱鼍耙粯?。孩子們基本在戶外活動。室內(nèi)除了大大小小的空心積木之外,幾乎沒什么像樣的玩具了。在戶外,孩子們打著赤腳玩沙玩水;鋪個席子,在上面躺著,安靜地思考或者干脆睡上一覺,也是好的。
還有玩打鴨子游戲的,20人,大大小小混在一起, 玩得很嗨(日本幼兒園都是混齡)。
回國之后整理圖片,發(fā)現(xiàn)一個規(guī)律:日本小朋友基本是一群一群的玩,七八個,十多二十個一起。這大概可以解釋為什么同處亞洲的日本可以在足球這件事情上做得很強,從小就有集體意識。
跟中國的血緣社會不同,日本是地緣社會,很強調(diào)集體和凝聚力。同行的宮木先生(出版哆啦A夢的小學館負責人)告訴我們,在日本學校,天資甚高特別優(yōu)秀的孩子,特別需要表現(xiàn)得謙遜和普通,以此來融入到群體當中。
野鴨子游戲旁邊有單杠,小女生就吊在上面,瞬間前空翻轉下來,把參觀的我們驚了一跳,嘖嘖,好險。這不就是我們小時候常玩的游戲嗎。后來我們發(fā)現(xiàn),單杠處的地表面跟其他一樣是沙地,但踩上去是軟軟的,墊有特殊材料。
不得不佩服日本人的細致。
但更佩服的是,日本學前教育的核心:自由。
在日本,不管是保育所還是幼兒園,沒有集體教學活動,孩子們都按照自己的需求來進行各種體驗各種游戲。這是一百年來,日本秉承著名幼兒教育專家倉橋惣三的“自由保育”精神,即,重視兒童本身的生活和自發(fā)的活動,為兒童提供充分的自由時間和進行自由活動的環(huán)境及設備條件,讓兒童能自己充實自己,在不能自我充實時,給予誘導或指導,按兒童的需要進行教育。
倉橋惣三(1882-1955),“日本幼兒園教育之父”,是日本現(xiàn)代學前教育史上具有開創(chuàng)性的實踐者、改革者。二戰(zhàn)之后,他曾是東京女子高等師范學校教授,兼任其附屬幼兒園園長。他創(chuàng)立日本保育學會,主持戰(zhàn)后日本的“保育大綱”。他的“誘導保育論”至今仍影響、滲透在日本學前教育的方方面面。
也就是說,一百年前,日本人就是這么干的,直到現(xiàn)在,沒怎么變過。
最初它是什么樣子呢?這個問題,可以從中國第一所國立幼稚園“湖北武昌蒙養(yǎng)院”找到一點答案。1903年,時任湖北巡撫的端方(晚清大臣)在武昌閱馬場創(chuàng)辦省立幼稚園,他知道“東西各國之富強莫非發(fā)源于教育”,教育要從娃娃抓起。1904年正式命名為湖北武昌蒙養(yǎng)院,這是中國第一所公辦的幼兒教育機構,是中國幼兒教育近代化的開端。
晚清大臣端方
1903年,端方在武昌閱馬場創(chuàng)辦省立幼稚園(湖北武昌蒙養(yǎng)院),聘請了東京女子高等師范學校畢業(yè)的戶野美知惠等三名日本保姆任教師,并由戶野美知惠兼任湖北省立幼稚園的園長。這是中國最早的一批幼教工作者
創(chuàng)辦幼稚園后,幼兒園聘請了東京女子高等師范學校畢業(yè)的戶野美知惠等三名日本保姆任教師,并由戶野美知惠兼任湖北省立幼稚園的園長。這是中國最早的一批幼教工作者。
《日本教習》一書記載:“湖北省由日本聘幼兒師資三名,由她們負責在武昌建立了中國最早的幼兒園?!睉粢懊乐輷螆@長后,擬定了《湖北幼稚園開辦章程》,并公布在1904年的《東方雜志》上?!墩鲁獭芬?guī)定:“幼稚園因家庭教育之不完全而設,專輔小兒自然職能、開導事理、涵養(yǎng)德性,以備小學堂之基礎為宗旨?!敝鲝垺爸仞B(yǎng)不重學”,其保育任務包括健旺身體、開發(fā)智能、培養(yǎng)行為習慣三個方面。同時規(guī)定招收對象為5-6歲兒童,學制1年,收托時間為每日3小時。開設的課目有行儀、訓話、幼稚園語、日語、手技、唱歌、游戲7項。
從開設課程及培養(yǎng)目標來看,彼時的日本教育正如此時的日本教育,重養(yǎng)不重學。
倉橋惣三的自由保育理念深受德國教育家福祿貝爾的影響。
“輔導幼童本身的活動,讓幼童自己決定自己的行動,成人不加以干涉,讓幼童藉此來認識自己,知道自己的能力、輔導他們自我操練,通過他們的行動、工作,啟發(fā)他們的潛在力量?!?/p>
“人類的成長乃是連續(xù)的發(fā)展,嬰兒、幼兒、兒童、少年、青年、成年、老年人類發(fā)展階段,連續(xù)由內(nèi)部進行,彼此是有關連的。”當一個人達到了成人的年齡,并非代表他確實已是成人了,必須在他們幼年、青少年、青年等各個時期的要求已充實過,才能說是已成人。如果只有年齡達到,而實際的生活沒有完全經(jīng)歷,這個人可以說還是停留在少年或青年時代。每個人在兒童期像兒童、青少年期像青少年,才是正確的。
簡單來說,讓孩子是孩子,做他這個年紀該做的,他才可能在小學做個合格的小學生。3-6歲該做什么?玩。在玩耍中學習與體驗,在玩耍中建立對于學習的興趣,從而發(fā)展出影響一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基于對自由自主的認識,傳統(tǒng)教育當中勢必要掀起一場革命了。對于有知識有文化有經(jīng)驗有能力的成年人來說,要放棄一種自我的控制欲是很難的。
“保育工作者必須忘我地與每個孩子真誠相處。忘記曾經(jīng)學過的那些有關保育的知識,也不要拘泥于年度計劃、月度計劃以及每周和每天的計劃,要敞開胸懷去面對每一個孩子。這樣的保育理論就是‘以孩子為中心的保育’。” 御茶水女子大學(原東京女子高等師范學校)副校長內(nèi)田伸子在《真心實意的保育》一文中如此寫道。她是踐行倉橋先生自由保育理念的先驅者之一。
“幼兒園必須做到,不但能周到地配置各種設施,而且需要將使用設施的老師的整體狀態(tài)調(diào)整到這樣一個程度:允許幼兒無論身在何處、做什么,都能感到自由。自由感才是使設施發(fā)揮最大作用的關鍵。不用一邊窺察大人的眼神一邊玩耍,而是充分地享受在周圍所洋溢的自由感之中?!边@是倉橋先生著作當中的一句話。
不用一邊窺察大人的眼神一邊玩耍,而是充分地享受在周圍所洋溢的自由感之中。在百年之后的現(xiàn)在,讀起來仍然令人感動。
1988年,日本為了提高保育質量開始更加注重并實施 “以孩子為中心的保育”。為了普及自由保育,內(nèi)田伸子和搭檔堀合老師走訪全國各地的幼兒園,召集當?shù)氐挠捉坦ぷ髡邔W習觀摩,并就保育工作的技巧和經(jīng)驗進行熱烈討論?!白鹬睾⒆拥淖灾饕庾R,仔細觀察孩子的變化,及時給予那些在困難面前止步不前的孩子必要的幫助。并強調(diào)保育實踐是保育工作者和孩子們雙向交流、共同創(chuàng)造的結果。”內(nèi)田伸子說,當人們的意識發(fā)生改變,以孩子為中心的保育思想就在保育工作的第一線被接受。
仿佛是頃刻間,人們發(fā)現(xiàn),世界都在重視兒童的內(nèi)心,都在以兒童為本位。皮亞杰、卡米、德弗里斯、蒙特梭利、史代納、瑞吉歐等等,都在實施“以孩子為中心的教育”。
所以我們才會在現(xiàn)在,不管任何時候在日本的任何幼兒園看到這樣一幕:老師們仿佛隱身了。上百個孩子活動的戶外,三四個老師在場。她們仿佛只是偶爾路過,順便看看以及——噢,這個游戲太有趣了,我們來一起玩吧。
不管任何時候在日本的任何小學,你也能看到這樣一幕:小學教室是開放式的,沒墻沒窗,站在走廊上,孩子們的學習活動一覽無余。
這是日本學校的顯著特征之一,“四周沒有墻壁,中間用移動式隔板分隔成3至4個教室。教室以外的空間是公用的,課余時間,這里是孩子們玩樂場。同時,也聽不見上下課的鈴聲,學校讓教師根據(jù)課堂的講課情況靈活地掌握時間。
在這樣的空間里,孩子們之間容易建立起跨班級或跨年級的朋友關系,而且,孩子們對教師的態(tài)度也會變得活潑、開放。從客觀上來說,把孩子們封閉在教室里是不可能的,開放的空間具有發(fā)揮孩子們主體性的功能。
從自由,到自主,到自發(fā),它們之間有著循序漸進和互為因果的關系。
開放式的小學教室,站在走廊上,孩子們的學習活動一覽無余
現(xiàn)在回過頭來看看,網(wǎng)媒的各種驚嘆雖有一定道理,但未免過于大驚小怪。
我們的這一百年,或者說改革開放三十多多年來,各種理論主義教育思潮一點都不陌生。尊重孩子,讓孩子自由自主,讓教育回歸生活,在生活中教育等等,這些理論陳鶴琴老先生早在百年前倡議并踐行過。
我們什么都不缺。唯獨缺死心眼。
日本就老老實實地照做。他們把那些理論落實到行動,落地為日本特色。他們在學別人時不按部就班不生拉活扯,更重要的是,他們沒有忘記自己、蔑視自己或者丟棄自己。
說這些道理很沉重,令人討厭。我們還是回到幼兒園的教室里。
白金臺幼稚園的教室里有一個白板。白板前面是日期,下方是月歷,用不同顏色的筆標注出這個月需要做的重要的事。上方是日歷,6月8日,水。這是日本表示一周七天的方式,稱為七曜日。從周日開始的七天分別以日、月、火、水、木、金、土來一一對應。周日就是太陽日,周一是月日,周二是火日,如此。有人說,這是日本獨有的方式。但其實七曜的說法在唐代詩人李白的詩中以及《晉書》里都有提到,八世紀的歐洲也有此說法。
日本向來是一個勇于和善于吸收外來文化的民族,以此形成系統(tǒng)各異的東西并存和混合的文化。他們吸收了,就去做,就保存至今。
白板背面是孩子們的一日計劃、今日事宜,如澆花、喂兔子、挖地等。教室的墻上,玻璃上依然是只展示小朋友活動過程。毛巾和杯子依然是不統(tǒng)一的,自己帶來并每天帶回家的。
樓頂是大片種植區(qū),種的是孩子日常能接觸到的生活食物,每個孩子有認領的植物,并在旁邊的名牌上寫上自己的名字,或者是記錄植物生長的圖畫??磥恚尯⒆又朗澄锏膩碓?,杜絕培養(yǎng)出“四體不勤,五谷不分”的兒童是全人類的共同想法。
6月8日,水。這是日本表示一周七天的方式,稱為“七曜日”
我們的導游是浙江來的留學生,現(xiàn)已娶了日本妻子在日本生活。他說,日本人特別重視幼兒期的教育,很多母親生了孩子之后辭掉工作全職帶孩子。
因為他們認為孩子三歲前是幼苗期,特別重要(中國也有一句古話:三歲看大,七歲看老),一旦孩子的成長出現(xiàn)問題,特別難修正。而且日本人認為:讓男人工作更勤勉一些,強度更大一些,收入更高一些,讓母親回歸家庭,等孩子3歲后再上班,對社會效率沒有任何影響,但對下一代的成長特別有利。
“所以日本男人壓力特別大,你總能在夜晚的居酒屋看到身著襯衣提著公文包的男人們,他們需要喝一兩杯再回家。(不能喝太多,老婆沒發(fā)那么多錢。)”大家聽了哄然大笑。
大概是出于對在家相夫教子的媽媽們的保護,男人的收入全部交由女人支配,女人執(zhí)掌財政大權,月薪數(shù)十萬、甚或高達百萬日元的男人,午餐可能只舍得吃300至800日元不等的便飯。
在日本,“男主外,女主內(nèi)”的社會生活結構得到了最完美的詮釋,男人支撐起了日本社會的經(jīng)濟,女人則作為堅強后盾,支撐著社會的基本組成單位——家庭,某種意義上,她們成就了他們的丈夫——視發(fā)展事業(yè)為最重的日本男人,因此,她們受到丈夫的尊重。
當幼兒園的小朋友放學回家(下午兩點),迎接他們的是安全、穩(wěn)定、有媽媽的家。
這跟中國幾千年的傳統(tǒng)完全相同。這跟現(xiàn)在的中國完全不同。
“日本人的天下不過是遠東的一串島嶼,人們盤踞在蝸牛大的國土上,沉溺于瑣細的事物之中?!痹跊]有去日本之前,我把此行稱為漢唐之尋。我是帶著中國博大精深的文化優(yōu)勢感去審視日本的教育以及文化的。然而,一踏進這片土地,它令人感到完全陌生,推翻人們固有的認識和固執(zhí)的偏見。
它不是中國漢唐的,也不是發(fā)達歐美的,它一直都是一個憂患意識深重、善于把一切事物推向極致的、在臺風地震不斷的小島上生存著的大和民族。這個民族,一直信仰的是神道教最高領袖——日本天皇。
如今的明仁天皇依舊住在東京市中心被古老樹木與護城河環(huán)繞的皇居。明治維新過去了,大工業(yè)革命過去了,天皇,依然是天照大神的后裔,依舊是日本國的象征。是生死相隨、榮辱與共、不可拋卻、深入骨髓的日本人的根本。
一切都沒有改變。正如掛在學校禮堂的橫幅那樣,歷史很舊,思想很新。
如果我們真要向日本學習什么,那首要的任務應當是找回根本,找回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