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曉鳳
超聲心動圖對心房黏液瘤的診斷分析
傅曉鳳
目的探討心房黏液瘤的超聲心動圖(UCG)聲像圖特征及其診斷特點。方法對27例心房黏液瘤患者的UCG診斷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結果本組27例心房黏液瘤患者,超聲診斷符合25例,誤診2例,準確率達93%;所有病例均經CT、DSA或上級醫(yī)院手術病理證實。結論心房黏液瘤患者的UCG圖像特征和規(guī)律性都比較明顯,具有很好的診斷價值,可作為診斷的首選方法。
超聲心動圖;心房黏液瘤;診斷
心臟腫瘤較其他部位的腫瘤發(fā)病率相對較低,原發(fā)性病變以心房黏液瘤最為常見[1]。臨床一般對心房黏液瘤患者采用超聲心動圖(UCG)進行檢查及診斷,其圖像特征明顯,規(guī)律性強。本研究擬總結UCG對心房黏液瘤的診斷特點,現(xiàn)報道如下。
1.1一般資料收集2006年7月至2015年6月浙江省諸暨市中醫(yī)醫(yī)院收治的心房黏液瘤患者27例,其中男18例,女9例;年齡45~72歲,中位年齡58歲。病灶位于左房21例,右房5例,雙房1例;瘤體大小為12 mm×9 mm~56 mm×83 mm,平均32mm×25 mm。均行UCG檢查,排除標準:肝、腎等功能性障礙疾病患者;有過敏反應患者;哺乳、妊娠婦女;精神疾病患者。
1.2方法儀器為ATL HDI5000、GE Vivid7型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探頭頻率2.5~3.5 MHz,檢查時患者取左側臥位或平臥位,平靜呼吸,常規(guī)檢查胸骨旁左室長軸切面、左室短軸各切面,心尖四腔、二腔心和劍突下四腔心切面、以及胸骨旁大動脈短軸切面,對心房黏液瘤的部位、大小、形態(tài)、內部回聲、有無蒂及其附著點、運動狀態(tài)進行仔細觀察,并測量心房大小、瓣膜功能及血流動力學改變,檢查心臟周圍組織,明確其與周圍組織的關系;右心房壁黏液瘤追蹤掃查下腔靜脈及肝腎等臟器。發(fā)現(xiàn)病灶拍片記錄,對患者UCG圖像進行診斷分析,并將患者術后的病理結果和UCG結果進行隨防比較。
本組27例中25例患者聲像圖均有特征性表現(xiàn):心房腔內均可探及橢圓形或形態(tài)欠規(guī)則的偏高回聲團塊,帶粗細不一,長短不等的蒂附著于腔內壁;其中19例附著于房間隔,6例附著于心房壁,1例附著于右心房頂部(圖1),1例附著于二尖瓣瓣環(huán)上,形態(tài)可隨心動周期而變化,舒張期瘤體與血流平行方向變長,與血流垂直方向變短。其中12例瘤體較大,舒張期通過房室瓣進入到患者心室流入道,造成房室瓣口堵塞,收縮期則被推回心房,造成房室瓣口關閉不全,彩色多普勒舒張期顯示過房室瓣口和瘤體之間五彩鑲嵌射流束,收縮期顯示房室瓣口五彩鑲嵌反流束。根據(jù)其典型的聲像圖特征,對25例患者均作出了正確的診斷,1例因瘤體較小,無蒂而誤診為血栓;另1例蒂附著于瓣環(huán)上誤診為贅生物。本組患者所有病例均經CT、DSA或上級醫(yī)院手術病理證實。
心臟腫瘤可發(fā)生于患者心臟的四個心腔之內,甚至在心瓣膜、主動脈及肺動脈內均有可能發(fā)生,但心房腫瘤是最常見的。原發(fā)性心房腫瘤中以黏液瘤為主,常見于左房,少見于右房,罕見于雙房[2];其他腫瘤如纖維瘤、脂肪瘤、平滑肌瘤、間葉源性腫瘤及錯構瘤等均較少見。有報道顯示,右房海綿狀血管瘤和位于左房的血管肉瘤更為少見[3-5]。
心房黏液瘤是來源于心內膜下層有分化潛能的原始間質細胞的真性腫瘤,房間隔卵圓窩區(qū)富含此類細胞,因此是好發(fā)部位[6]。瘤體根部大多有較多的纖維組織和狹短的蒂與房間隔相連,瘤體凸向心房腔內,蒂的長短可影響?zhàn)ひ毫龅幕顒佣?,心房黏液瘤的臨床表現(xiàn)復雜多樣,與腫瘤的位置、大小、生長速度、瘤蒂長短、有無碎片脫落及有無變性壞死等多種因素有關。當黏液瘤增大到一定程度或瘤蒂較長者,可隨心臟的舒張落入瓣口阻塞血流,引起血流動力學的改變。
UCG在診斷心房腫瘤方面具有特異性,最初用M型的超聲心動圖進行觀察,根據(jù)舒張期二尖瓣圖像曲線下方的云霧狀的成像特征判斷為左心房黏液瘤。M型超聲在診斷時可以提供很多的診斷信息,同時局限性也很大[7-8]。2DE除了對患者腫瘤病理進行定性外,可全面描述患者心房中腫瘤的位置、大小、形態(tài)、附著點以及運動形態(tài)。上級醫(yī)院采用三維超聲心動圖對心房黏液瘤患者進行診斷,可得到比2DE更多的信息[9]。也有研究采用經食管超聲進行診斷,食管探頭比較接近患者左心房,不會受到肺部氣體的干擾,呈現(xiàn)更加清晰的圖像效果,需注意的是經食管進行UCG會對患者產生不同程度的刺激性,且食管緊鄰左房,進行食管UCG有一定的危險性。
圖1 蒂附著于右心房頂部腔內壁
心房黏液瘤雖有其特征性表現(xiàn),但仍需與下列疾病相鑒別:(1)血栓;(2)感染性心內膜炎形成的贅生物;(3)轉移性心房腫瘤。血栓一般附著面較廣,形態(tài)多不規(guī)則,不隨血流而活動;感染性心內膜炎形成的贅生物多附著于心瓣膜或瓣環(huán)上,表面呈毛刺狀;而轉移性心房腫瘤一般都有原發(fā)惡性腫瘤的病史,腫瘤與心房壁之間接觸密切,心房壁連續(xù)性中斷,無蒂,形態(tài)不規(guī)則,不隨心臟的收縮舒張在心腔中進行往返運動。
綜上所述,心房黏液瘤患者的UCG圖像特征和規(guī)律性都比較明顯,具有很好的診斷價值,可作為診斷的首選方法,但最終確診需依靠手術病理。
[1]李曉慧,李燕,田立群,等.左心房梭形細胞肉瘤3例臨床分析[J].實用醫(yī)學雜志, 2013,29(9):1381-1382.
[2]劉建英,張真路.心臟黏液瘤149例臨床及病理分析[J].臨床與實驗病理學雜志, 2013,29(6):680-682.
[3]劉芮,李秀榮.心臟原發(fā)惡性纖維肉瘤1例并文獻復習[J].腫瘤防治研究,2014,41 (4):443-445.
[4]裴莉平,王小叢,張艷麗,等.右心房脂肪瘤1例[J].中國臨床醫(yī)學影像雜志,2011,22 (6):449-451.
[5]陳聰,董志華,陳杰.原發(fā)性心臟血管肉瘤1例的臨床分析[J].重慶醫(yī)學,2012,41(7): 727-728.
[6]任衛(wèi)東,常才.超聲診斷學雜志[M].3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13:141.
[7]毛歆歆,崔全才.心臟腫瘤54例臨床病理分析[J].臨床與實驗病理學雜志,2013,29 (8):876-880.
[8] 吳偉春,陳俊慧,王建德,等.超聲心動圖對原發(fā)性非粘液性心臟腫瘤的診斷特點分析[J].中國循環(huán)雜志,2014,29(10):805-808.
[9]李欣,金紅,李慶志.實時三維超聲心動圖對心臟腫瘤的診斷價值[J].吉林大學學報:醫(yī)學版,2012,38(4):664-665.
10.3969/j.issn.1671-0800.2016.02.046
R540.45
A
1671-0800(2016)02-0226-02
2015-07-10
(本文編輯:鐘美春)
311800浙江省諸暨,諸暨市中醫(yī)醫(yī)院
傅曉鳳,Email:1301879823@ 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