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忠輝,吳元華
腎功能正常的乙型肝炎性肝硬化患者血清胱抑素C與肝功能損傷程度的相關(guān)性分析
胡忠輝,吳元華
目的探討腎功能正常的乙型肝炎性肝硬化患者血清胱抑素C(CysC)與肝功能損傷程度的關(guān)系。方法按照入院時的肝功能分級的Child-Pugh評分將98例乙型肝炎性肝硬化患者分為Ⅰ組(Child A級45例)、Ⅱ組(Child B級33例)、Ⅲ組(ChildC級20例),另選50例正常健康體檢者為對照組,檢測受試者的血清CysC水平,比較各組間相關(guān)指標(biāo)的差異。結(jié)果對照組、Ⅰ組、Ⅱ組、Ⅲ組血清CysC、血清CysC陽性率、天門冬氨酸轉(zhuǎn)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轉(zhuǎn)移酶(ALT)、血清白蛋白(ALB)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xué)意義(均<0.05);多元線性分析提示:血清CysC與Child-Pugh評分呈正相關(guān)(<0.05);多因素分析顯示:入院時Child-Pugh評分、ALT、AST為患者血清CysC陽性的高危因素(<0.05),而ALB則為保護因素(<0.05)。結(jié)論血清CysC與乙型肝炎性肝硬化患者的肝功能損傷程度密切相關(guān),早期檢測CysC對評估乙型肝炎性肝硬化患者的肝功能損害有一定的臨床意義。
肝炎,乙型,慢性;肝硬化;血清胱抑素;Child-Pugh評分
乙型肝炎性肝硬化是一種嚴重危害人類健康的常見消化系統(tǒng)疾病,該病病程較長、預(yù)后差,不僅影響患者的生活質(zhì)量及預(yù)后,還極大的增加了社會的醫(yī)療負擔(dān)[1]。如何評估乙型肝炎性肝硬化的肝功能損傷程度,并施以針對性的干預(yù)治療措施,改善患者預(yù)后一直是臨床醫(yī)師關(guān)注的重點[2]。血清胱抑素C(CysC)作為一種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劑,被認為是早期反映腎小球濾過率的生化標(biāo)記物,亦是評估早期腎功能損害的敏感指標(biāo)[3]。但血清CysC是否反映肝功能損害的研究鮮有報道,本研究通過檢測腎功能正常的乙型肝炎性肝硬化患者的CysC水平,探討其與肝功能損傷程度的相關(guān)性。報道如下。
1.1一般資料選取2013年12月至2015年2月浙江省平湖市第一人民醫(yī)院收治的乙型肝炎性肝硬化患者98例,均符合中華醫(yī)學(xué)會2010年制定的《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4]中關(guān)于乙型肝炎性肝硬化診斷標(biāo)準(zhǔn),并經(jīng)過腹部CT或B超、肝組織活檢證實為肝硬化;血肌酐<140mol/L,估算的腎小球濾過率(eGFR)≥60ml·min-1·1.73m-2。排除合并感染、自身免疫系統(tǒng)疾病、肝硬化合并肝癌或其他惡性腫瘤者、嚴重心力衰竭、曾接受過肝臟手術(shù)者。其中男61例,女37例;年齡33~83歲,平均(56.0±11.4)歲。按照患者入院時的肝功能分級的Child-Pugh評分將患者分為Ⅰ組(Child A級45例)、Ⅱ組(Child B級33例)、Ⅲ組(Child C級20例)。另選同期本院正常健康體檢者50例為對照組(排除肝病、腎功能不全、高血壓、糖尿病及感染等),其中男31例,女19例;年齡35~77歲,平均(55.1±11.0)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xué)意義(>0.05),見表1。
1.2觀察指標(biāo)受試者均于清晨空腹抽取靜脈血 5 ml,天門冬氨酸轉(zhuǎn)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轉(zhuǎn)移酶(ALT)、血清白蛋白(ALB)應(yīng)用日立7600型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檢測;血清CysC檢測方法:常溫3 000r/min(離心時間10 min,離心半徑16cm),待分離血清后存有-80℃冰箱中待測,采用乳膠增強免疫透射比濁法測定(CysC試劑盒購自上海科華生物有限公司)。CysC正常參考值<1.15 mg/L[4],血清CysC<1.15 mg/L定義為陰性組,而≥1.15 mg/L定義為陽性組。
1.3統(tǒng)計方法應(yīng)用SPSS19.0統(tǒng)計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biāo)準(zhǔn)差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比較采用2檢驗;Child-Pugh評分采用多元線性回歸分析;血清CysC陽性者的相關(guān)因素分析采用二分類非條件Logistic回歸模型分析。<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xué)意義。
2.14組患者臨床資料及實驗室檢查指標(biāo)比較對照組、Ⅰ組、Ⅱ組、Ⅲ組血清CysC、血清CysC陽性率、AST、ALT、ALB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xué)意義(均<0.05),Ⅲ組血清CysC、血清CysC陽性率高于對照組、Ⅰ組及Ⅱ組(均<0.05),Ⅱ組高于對照組及Ⅰ組(均<0.05)。見表1。
2.2CysC陽性組與陰性組患者不同Child分級構(gòu)成比血清CysC陽性組與陰性組中含有Child A級、B級、C級患者構(gòu)成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xué)意義見表2。
2.3影響Child評分的多元線性回歸分析以Child-Pugh評分為因變量,以年齡、性別、ALT、AST、ALB、血清CysC為自變量,做多元線性逐步回歸分析,在矯正年齡、性別、ALT、AST、ALB后最終提示:血清CysC與Child-Pugh評分呈正相關(guān)(均<0.05)。見表3。
2.4影響患者血清CysC陽性的Logistic回歸模型分析以血清CysC是否陽性為因變量(1=陰性,2=陽性),以年齡、性別、ALT、AST、ALB、血清CysC為自變量,做Logistic逐步回歸分析,在矯正年齡、性別、ALT、AST、ALB后最終提示:入院時Child-Pugh評分、ALT、AST為患者血清CysC陽性的高危因素(均<0.05);而ALB則為保護因素(均<0.05)。見表4。
表1 4組患者一般臨床資料及實驗室檢查指標(biāo)的比較
表2 CysC陽性組與陰性組患者不同Child分級構(gòu)成比 例(%)
表3 影響Child評分的多元線性回歸分析
表4 影響血清CysC陽性的Logistic回歸模型分析
CysC作為一種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劑廣泛存在于諸多組織的核細胞內(nèi)及體液中,是胱蛋白超家族種的一員。CysC亦被認為是早期反映腎小球濾過率的生化標(biāo)記物,是評估早期腎功能損害的敏感指標(biāo),且這種反映的效應(yīng)不受年齡、性別、營養(yǎng)狀況、飲食、發(fā)熱及炎癥或病理條件的影響,具有良好的穩(wěn)定性[5]。
雖然血清CysC被公認為是反映早期腎功能的敏感指標(biāo),但其與肝功能損害的相關(guān)性研究卻報道較少。肝功能分級的Child-Pugh評分是臨床最常用的評估肝硬化患者肝功能指標(biāo)的標(biāo)準(zhǔn)方法,分為A、B、C3個級別,評分越高級別越高,患者的肝功能損害程度亦越嚴重[6]。本研究排除了腎功能損傷的影響,結(jié)果顯示:Ⅲ組血清CysC、血清CysC陽性率高于對照組、Ⅰ組、Ⅱ組(均<0.05),Ⅱ組高于對照組、Ⅰ組(均<0.05);CysC陽性組中的ChildC級患者比例高于陰性組;多元線性回歸分析提示血清CysC與Child-Pugh評分呈正相關(guān);多因素Logistic回歸模型顯示入院時Child-Pugh評分與患者血清CysC陽性的高危因素。這均提示血清CysC與乙型肝炎性肝硬化患者的肝功能損傷程度密切相關(guān),血清CysC對于評估乙型肝炎性肝硬化患者的肝功能損害具有一定的臨床意義。血清CysC與肝硬化患者的肝功能損害的關(guān)系尚不十分明確,可能的機制是當(dāng)肝組織受損后能夠激活組織蛋白酶,進而肝細胞線粒體外膜通透性增大,釋放凋亡因子誘發(fā)細胞凋亡,而CysC作為機體一種強有力的內(nèi)源性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劑,機體要反應(yīng)性的增加CysC含量對抗這種組織蛋白酶的“損害效應(yīng)”,進而引起CysC含量應(yīng)激性上升[7]。此外,有研究顯示,CysC與炎性反應(yīng)密切相關(guān)[8],動物實驗證實了CysC與腫瘤壞死因子 及 C反應(yīng)蛋白的表達呈正相關(guān),CysC越高,則機體炎癥水平越高,而炎癥在肝硬化病情嚴重惡化及預(yù)后不良中發(fā)揮重要作用,由此推測血清CysC通過炎癥反應(yīng)促進肝硬化患者肝功能炎性損害。綜上所述,血清CysC與乙型肝炎性肝硬化患者的肝功能損傷程度密切相關(guān),早期檢測血清CysC水平對于評估乙型肝炎性肝硬化患者的肝功能損害具有一定的臨床意義。
[1]王曉霞,鄒正升,李保森.2002至2011年中國“北方”地區(qū)住院肝硬化患者病因構(gòu)成及變化趨勢分析[J].實用肝臟病雜志, 2014,32(2):154-158.
[2]Seo JH,Kim SU,Park JY,et al.The Predictors of refractory ascites development in patients with hepatitis B virus-related cirrhosishospitalizedtocontrol asciticdecompensation[J].Yonsei Med J,2013,145 (11):153.
[3]魏麗麗,徐新娟.血清胱抑素C在高血壓患者腎功能評價中的應(yīng)用[J].中華高血壓雜志,2014,43(1):79-81.
[4]中華醫(yī)學(xué)會肝病學(xué)分會,中華醫(yī)學(xué)會感染病學(xué)分會.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0年版)[J].臨床肝膽病雜志,2011,27 (1):113-128.
[5]Dubern B,Lafarge JC,Fellahi S,et al. The Relevance of increased Serum cystatin C to vascular alterations in obese children[J].Pediatr Obes,2012,7(5):374-381.
[6]袁繼麗,劉成海,趙長青.肝硬化Child-Pugh評分的相關(guān)因素分析[J].臨床肝膽病雜志,2011,20(3):270-272.
[7]向光明,陳世雄,高寶安,等.急性有機磷農(nóng)藥中毒患者血清胱抑素C與相關(guān)因子的變化[J].重慶醫(yī)學(xué),2012,29(7):3101-3102.
[8]Janciauskiene Frendeus KH,Wallin HS, et al.The Macrophage responses to interferon-gammaare dependent oncystatinC levels[J].Int J Biochem Cell Biol,2009, 49(11):2262-2269.
10.3969/j.issn.1671-0800.2016.02.034
R575.2
A
1671-0800(2016)02-02-0205-03
2015-09-10
(本文編輯:孫海兒)
314200浙江省平湖,平湖市第一人民醫(yī)院
胡忠輝,Email:phhuzhong 101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