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佳勛
典故出處:《尚書大傳·大戰(zhàn)》:“愛人者,兼其屋上之烏。”
解釋:因為愛一個人而連帶愛他屋上的烏鴉。比喻愛一個人而連帶地關心到與他有關的人或物。
著名哲學家雅斯貝爾斯在他的《什么是教育》中寫道:“教育的本質意味著:一棵樹搖動一棵樹,一朵云推動一朵云,一個靈魂喚醒一個靈魂?!?/p>
“愛屋及烏”是一種積極的教育效應,那么,如何更好、更快地“搖動一棵樹、推動一朵云、喚醒一個靈魂”的關鍵,就在于掌握好“愛屋及烏”的教育教學方法。
一、做學生喜歡的朋友
陶行知先生曾說:“唯有童心,才能細膩地感受童心,理解童心。”與學生交朋友,就要以童心對朋友施以真誠的愛,把與學生的交往當成一種樂趣。在合理的情況下使自己啟動“學生的思維”、說“學生的話”、做“學生的事”、玩“學生的游戲”、唱“學生的歌”、聽“學生的故事”。相信學生,關心他們的快樂與苦惱,就能達到心靈的交融。心靈上的交融會使師生成為真正的朋友,會使教師成為學生喜歡的朋友。
這種喜歡會使得學生心甘情愿地去聽教師的話,并且會主動表現得更好,從而靠近教師,甚至親近教師。也許是為了更好地保護師生之間的友誼,也許是不想讓自己的好朋友失望,從而學生便會自覺努力地去學習,發(fā)自內心地去提高成績。
二、做學生喜歡的教師
蘇霍姆林斯基說:“請你任何時候都不要忘記:你面對的是兒童的極易受到傷害的、極其脆弱的心靈,學校里的學習不是毫無熱情地把知識從一個頭腦里裝進另一個頭腦里,而是師生之間每時每刻都在進行的心靈的接觸?!闭n堂上,教師的任務是教書育人,這個過程對學生來說是枯燥無味的。時間久了,學生就會開始討厭上課,討厭看見教師,討厭這門學科,形成一系列不良的鏈式反應。因此,作為教師,和學生建立融洽的師生關系,讓學生喜歡自己,是至關重要的。
首先,要站在學生喜歡的角度去設計課堂教學。
每一名教師也都是從學生時代走過來的,教師在上學的時候也曾有過喜歡的學科和討厭的學科,喜歡的學科無非就是喜歡這一科的教師,他們的課堂通常都會有這樣的特點:1.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講課的同時結合課文的內容穿插一些生活中的小故事,故事是吸引人的。2.教學語言不僅簡潔準確,而且還富有幽默感,幽默的語言是不會讓學生產生睡意的。例如,在講牛頓在樹下看書蘋果從樹上落下的時候,教師可以說成這樣:一天,特別喜歡學習物理的牛頓在樹下看書時,突然一個蘋果從樹上掉在了他的頭上,咣當一聲巨響,給他砸得眼冒金星,當眼前的星星退去,他就發(fā)現了萬有引力。雖然語言稍有夸張,但請不要低估學生的智商,他們是懂得教師的用意的,他們會在笑聲中牢牢記住牛頓發(fā)現萬有引力的知識。3.教師自身要嚴格要求自己。做到上課不遲到,下課絕不壓堂,讓學生在寶貴的下課十分鐘休息時間,得以充分的放松和享受。
其次,要理解學生的一些行為。
學生喜歡的教師,一定具有一顆仁慈、寬厚、博愛、善良的心。學生犯錯是難免的,寬容也是通往學生心靈的橋梁。教師要包容學生的一些缺點,理解一些錯誤行為的發(fā)生,并以適合的方式方法引導學生改正缺點和錯誤。千萬不要非打即罵,更不能冤枉學生,要真心關愛每一名學生。
最后,教師還要愛崗敬業(yè),做好本職工作。
學生喜歡對工作一絲不茍的教師,喜歡課下批改作業(yè)、備課、輔導學生和上課同樣認真的教師,喜歡因材施教、平等對待每一名學生的教師。的確如此,在工作中兢兢業(yè)業(yè),把學生看成自己孩子的教師,學生怎能不尊敬和喜歡呢?
做一個讓學生喜歡的朋友,做一名讓學生喜歡的教師,二者是相輔相成的。這是教師專業(yè)成長的必備素質,也是促進學生健康成長的最佳途徑,更是培養(yǎng)積極的學習情感、提高教學質量的理想境界。正如古人所云:“親其師,信其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