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蔻蔻
從小,媽媽就教我要懂得“給予”。在待人接物上,媽媽總說:“你去別人家,不能空著手,要有所準備,不要讓人覺得你想占別人什么便宜?!蔽乙恢闭兆觯3种Y數(shù)和周到。
我先生是荷蘭人。結(jié)婚后,我發(fā)現(xiàn)先生受的“給予”教育,和我的有些不同。先生的父母對他說:“給予的前提,是要發(fā)現(xiàn)他人的需求以及身邊的美好。就算空著手,也不能空著心。給予,并不局限于物質(zhì)的東西,分享美感,表達體諒,也是‘給予?!?/p>
我先生兒時,除了用零花錢給人買禮物,還有很多奇思妙想的給予:路邊采摘的一束野花、背誦的一首美麗詩詞、表演的舞蹈、自制的卡片……
這種“給予”教育,同樣傳承給了下一代的所有孩子。我旁觀著,覺得這種方式,比母親當初教我的更好些。我收到的“給予”理念,會因為強調(diào)實物而有局限性,也會給孩子帶來壓力。而先生在觀察和感知中,學(xué)會了更廣博、更有溫情的“給予”。我的是“減法式”給予,而先生是“加法式”給予?!凹臃ㄊ浇o予”
4歲的Martin帶著一管粘木頭的膠來看我。他指著我家地板上松脫的隔邊條,說:“我爸爸是用這個膠把地板粘牢的。雖然我知道怎么粘,可這種膠小孩子不能用。你看說明書吧。等我長大了,就幫你粘?!蔽覜]想到,我忽略的地板,被一個小小的孩子注意到了,并且給我提供了解決辦法。
在一次家庭聚會上,我提到近期會去巴塞羅納度假。12歲的Carol周末來訪,掏出一本介紹巴塞羅納的旅游書給我?!斑@書能借21天,你可以玩完了,帶回來再還。我專門選的袖珍版,你隨身帶著很方便?!盋arol一邊展示書一邊貼心地講解。
15歲的Bas為了讓我不要太想家,親自串燒好一張中國歌曲的光碟給我?!暗谝皇赘栊珊軒?,我給你連錄了3遍,是加長版的。你上班開車時放,保證聽了開心?!盉as說他聽了200多首中文歌曲,選曲標準就是節(jié)奏歡快,曲調(diào)激昂。
第二天清晨,我將Bas為我特制的碟放來聽,車內(nèi)響起3遍《義勇軍進行曲》,接著就是《上海灘》主題曲。不難想象,一大早連續(xù)聽3遍國歌,再緊跟著那句高亢的“浪奔!浪流!”,無論多么低迷的情緒都煙消云散了。
這些“給予”,不局限不刻意,都用了心,有互動的廣度、記憶的長度和溫暖的深度。健康的“給予”讓孩子具有同理心
“加法式給予”,教導(dǎo)孩子意識到廣義的給予。于外,和外界建立了延展性聯(lián)系,并有了參與感。孩子主動觀察周遭環(huán)境狀況,關(guān)注他人的言行喜好,逐步掌握發(fā)現(xiàn)美、表達愛的能力;于內(nèi),培養(yǎng)良好的共情能力和感受力。孩子會有意識地挖掘自己的潛能,發(fā)揮創(chuàng)造力,更清晰地認識個體和他人的界限。
就算空著手,不能空著心。一場傾聽、一個擁抱、一聲鼓勵,都是傳遞了心意和驚喜的“給予”,會給心靈添加很多的珍貴營養(yǎng),生命由此厚重,生活因此美麗。
(趙燕摘自少年商學(xué)院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