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云路
朋友中不少人喜歡《論語》,彼此交流時探討的首要問題是 《論語》的讀法。
有兩種讀法引人注意。
一種,是把孔子 “圣人”化,許多儒學大家這樣讀。 “圣人”化的讀法常常能夠使人領悟到孔子學說很深刻的真諦,那是一般人領悟不到的。只是在把孔子 “圣人”化的過程中,有時也會偏離歷史和人物的某些真實,看不到孔子既是圣人又是普通人,看不到孔子如何從一個普通人成長為圣人的真實軌跡。這種讀法無疑是崇尚傳統(tǒng)的,是尊古的。他們中的極端派別和人士有時可能表現(xiàn)得過于迂腐。
另一種讀法是 “去圣”化,從哲學、思想和歷史的角度解構孔子和儒家學說。這種讀法打破迷信,在許多方面滌蕩了幾千年來將孔子學說迂腐化的污泥,在某種程度上還原了歷史真實,使人們看到孔子普通人的一面。這種讀法也有偏頗,往往不能領會孔子和儒家學說的精神奧秘。雖然他們從社會批判的角度對儒學的歷史地位做出了種種分析,但是對其缺乏身體力行的真實體驗,在對《論語》的 “解構”中,有時會把一些深刻的道理解釋得十分可笑。這個人群一般是反傳統(tǒng)的、薄古的。最極端的說法是: “孔子死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本該后繼無人。”
那么,什么是對《論語》的正確讀法呢?
我以為,是上述兩種讀法的結合。既從哲學、思想和歷史的角度分析儒家學說產(chǎn)生的根源和背景,包括看清楚孔子本人的人生軌跡,諸如分析他成長的經(jīng)歷、當時的社會現(xiàn)狀等等(在這個意義上,讀孔子可以是 “去圣”的);同時還必須看到孔子的偉大,承認他是個了不起的圣人,有著一般人遠無法企及的精神境界??鬃邮且粋€從普通人中 “千錘百煉”成長起來的圣人。作為普通人,難免有他的局限;作為圣人,孔子的精神是永恒的。我贊同儒學大家陳頤的觀點,讀《論語》,如果你讀之前是那個人,讀完之后還是那個人,那就從根本上不會讀 《論語》。我對《論語》的讀法是,除了以歷史和思想的眼光看清孔子學說的來龍去脈,更重要的是要真正領會并身體力行,化為自己的人格。
子曰: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是 《論語》開篇的第一句話,何其普通,又何其意味深長。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包含了一種以學習為幸福的快樂情操,這是一種值得贊揚和向往的精神境界?!坝信笞赃h方來,不亦樂乎?”因為你學習了,有知識有本領了,就有朋友從遠方來交流切磋,這句話進一步豐富了以學習為幸福、為快樂的概念。接下來的話特別重要: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你雖然有學問有本事,但不被世人和環(huán)境理解,這時怎么辦呢?孔子的教導是,不生氣,不怨恨,這才是君子,這才是高水平的表現(xiàn)。
孔子的每一個教導都如同這句話,是他閱讀歷史和探究當代總結出來的,不僅是理論,更是他切身的體驗??鬃幼鳛橐粋€普通人,一定經(jīng)常身處不被人理解的困境,他在《論語》中也發(fā)出 “莫我知也夫”的感嘆。在發(fā)出這種感嘆的同時,孔子也多次談到 “人不知而不慍”,即不怕別人不理解,不怕別人不知道。 “人不知而不慍”,從最低層次講,可以減少自己不被理解時的心理傷害;高一個層次,可以使自己努力提高,更有作為;再高一個層次,能帶給人完整的信仰力量。孔子把它提煉為一種時尚的美德:即使你得不到理解,也依然樂而 “不慍”,于是你更成長了,更堅強了,你也便有更多的朋友自遠方來了。
讀《論語》,學以致用,身體力行,才會 “實受其?!保拍苷业桨矒嶙约红`魂與造福社會的精神依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