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思瑤
戲曲中“秋千”的審美意蘊
◎劉思瑤
打秋千是我國一項傳統(tǒng)的民俗活動,多在寒食、清明節(jié)進行。在古代,秋千從一種大眾娛樂工具逐漸變?yōu)樯铋|女子生活的重要活動,秋千寄托了她們的情思,“秋千——佳人”一起構成了一幅美麗的圖景。而女子在蕩秋千時展現出來的是對深墻外面的向往和希望把命運的繩索緊握在自己手里的精神。本文從人文美、構圖美和情感美三個方面來對戲曲里秋千的審美意蘊進行探究。
戲曲 秋千 審美
秋千在古代是一種喜聞樂見的娛樂工具,在文學作品中也是一個常見的意象,但是在戲曲中,秋千所占的比例并不大。前人研究較多的是秋千的起源與流變,也有學者研究唐詩宋詞和小說里的秋千,但戲曲中的秋千卻少有人研究。戲曲起源于原始歌舞,與其他文學形式不同的是,它用唱的形式表演出來,富有節(jié)奏感,給人不同的印象與韻味。在戲曲中,秋千或作為人物活動的背景,或作為情節(jié)轉換的關捩,或作為情感寄托的象征,具有獨特的美。
打秋千這個活動多在清明、寒食時節(jié)進行,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芭找顺宿I,春風宜試馬,恰寒食有二百處秋千架”(白樸【雙調】慶東原),可見秋千林立是寒食節(jié)特有的景觀。秋千游戲在漢代比較盛行,主要是宮闈或者閨閣中女子的一種娛樂消遣方式。時代向前發(fā)展,漸漸地,打秋千成為人們喜愛的競技活動之一,兒童和男性也參與進來。尤其是每年的三月三,更是打秋千的好日子,許多地方還要舉辦打秋千比賽。曲劇《打秋千》是一首民間小曲,廣為傳唱,內容就是姐妹二人在三月三這一天外出打秋千。又如“牡丹亭畔秋千,蕊珠宮里神仙”(張可久【越調】寨兒令·三月三日書所見),也是寫作者在三月三日這一天于牡丹亭畔看到了秋千。可見三月三日成為了人們打秋千的一個特殊的日子。
秋千具有運動和娛樂的功能,很多情況下人們蕩秋千只是為了娛樂。鄉(xiāng)村的秋千大都豎立在村口或者門口的一側,將秋繩系在樹上或房梁上,在中間固定一塊木板,一個簡易的秋千就形成了;在城市,秋千多出現在林園或者湖邊的休閑之處,人們在蕩秋千的同時,還可以欣賞美麗的自然風景,如元代張可久的描寫:“綠樹秋千,青山鐘鼓,畫舫琵琶”(【雙調】折桂令·湖上懷古),“閑游楊柳邊,困倚秋千下,更不御鉛華”(【中呂】齊天樂過紅杉兒·湖上書所見),從中都可以看出秋千與大自然的融合。在湖邊,青山綠水間,一排排楊柳樹綠意盎然,其中搭建了幾個秋千,游人路經于此,既可以欣賞美麗的自然之景,閑來也可以坐上秋千休息或者玩耍,風景美不勝收,心情也自然愉悅暢快。
秋千的制作過程并不復雜,但是玩法卻有多樣,有單人玩法和雙人玩法。單人玩法比較簡單,就是一個人站在木板上,雙手抓住秋繩,通過用力躬身、屈腿、腳跐、下蹲、挺身站起,再伸開雙臂將秋繩撐開進行擴胸運動等一系列連續(xù)連貫的動作,木板便會載著人越蕩越高。雙人玩法需要兩個人共同完成,簡單一些的就是一個人坐在木板上,另一個人在后面推,使得秋千蕩起來。這種玩法只有一個人能享受到蕩秋千的樂趣。另一種是兩個人面對面站在木板上,也是通過躬身、屈腿、腳跐、下蹲、挺身等這一系列動作讓秋千蕩起,而且這個動作既可以一個人完成,也可以兩個人共同發(fā)力,最終的結果都是一樣的。如《琵琶記》第三出中寫道:“院公,沒奈何我每三個在這里廝輪做個秋千架,一人打,兩人抬?!保?]143這里展示的玩法就是一個人坐在秋千上,兩個人在后面推,因而只有一個人能真正享受到打秋千的樂趣。
秋千戲又稱“半仙之戲”。五代王仁裕等撰寫、后人輯校的《開元天寶遺事十種》中“半仙之戲”記載:“天寶宮中,至寒食節(jié),競豎秋千,令宮嬪輩戲笑,以為宴樂。帝呼為半仙之戲,都中士民因而呼之?!保?]人們在秋千上,越蕩越高,能夠看到的景色自然也更寬闊。蕩秋千給人的那種飄飄然仿佛要飛上天的感覺,像傳說中的神仙飛天,而“半仙之戲”這一說法的由來自然也是這個原因?!杜糜洝返谌鲋小氨臼潜狈饺謶?,移來上苑豪家。女娘撩亂隔墻花,好似半仙戲?!保?]143的證述,道出了打秋千這個活動從北方傳入,后逐漸走進富貴之家的事實,同時也描繪出了女子在秋千上搖搖蕩蕩,似神仙飛上天一般的美景?!澳档ねづ锨锴?,蕊珠宮里神仙”,描述了在牡丹亭邊蕩秋千,那感覺好似成了蕊珠宮的神仙一樣,這里也是在表達“半仙”這個感受。
秋千是古代閨閣女子最常見的一種娛樂工具,她們平時的生活空間受到限制,無聊之時便會去院里蕩秋千。許多稍富貴些的人家,院子或者花園里都會安置秋千供人娛樂玩耍?!赌档ねぁ返谄叱鲋醒诀叩囊痪浯鹪挘骸熬爸旅矗型づ_六七座,秋千一兩架。繞的流觴曲水,面著太湖山石。名花異草,委實華麗?!保?]《張協狀元》第四十九出中“【同前】名園郡圃,是處秋千,花板爭蹙?!保?]《西廂記》中紅娘的一句唱詞:“果若你有心,他有心,昨日秋千院宇夜深沉?!保?]這些都說明了秋千既可作為一種娛樂工具,也可以被看做一處風景。當秋千作為一個單獨的景致呈現出來時,能夠讓人聯想出一幅自然的靜態(tài)之圖。而當秋千與亭臺、花草一起呈現出來時,就能夠構成一幅立體的美麗的自然圖景,實現由平面到立體構圖的轉變。
蕩秋千是古代女子消遣解悶的方式,她們手握秋千索,在秋千上蕩來蕩去,衣裙飄飄,宛若仙子一般,展現出青春的生命與活力。“紅袖輕揎,玉筍挽秋千。畫板高懸,仙子墜云軒。額殘了翡翠鈿,髻松了柳葉偏”(關漢卿【雙調】碧玉簫十首其八),這里就描述了女子在蕩秋千時所展現的活潑與歡快,她們衣袖微微卷起,玉手輕輕握著秋千繩,在秋千上來回地搖蕩,衣袂飄飄,宛若仙子。發(fā)髻松了、玉釵偏了也無暇顧及,只愿意享受在秋千上的那種似神仙般的快活。她們在秋千上自在地玩耍,發(fā)出歡快的笑聲,笑聲飛出墻外,飛進男子的耳朵里面,變成了一串悅耳動聽的音符,吸引著墻外的人。《琵琶記》第七出中:“秋千影里,墻頭露出紅粉。他無情笑語聲漸杳,卻不知惱殺多情墻外人。”[1]154多情的男子被墻內人兒歡快的笑聲吸引著,無奈只能在她們蕩秋千蕩到高處時才能看到一襲紅衣,卻更是想念。蘇軾《蝶戀花·春景》中“墻里秋千墻外道,墻外行人,墻里佳人笑”,也描繪了一幅秋千佳人的美好圖景,正是佳人在秋千上發(fā)出的歡快笑聲吸引著墻外的人,雖然行人在墻外,佳人在墻內,但是女子的笑聲拉近了兩個人的距離。與蘇軾這首詞不同的是,黃梅戲《秋千架》中的女主人公楚云在蕩秋千時被墻外進京趕考的一位書生看中,后來書生考上進士后要娶楚云為妻。在這里,秋千佳人就不僅僅是靠聲音來想象,而是真實地看到了,作者描繪出一幅美好的秋千佳人圖。此圖賦予的女子的生動和生命的真實,變得讓人想接近。雖然書生還是在墻外,女主人公在墻內,但是他們越過了那一堵墻產生的距離,比想象中多了一分觸手可得,內心的情感也產生了質的改變,因而書生后來想娶女主人公為妻,但是可惜的是,女主人公并沒有答應。“蕩秋千的女子之所以生動可愛,是因為她們展現出的是一種動態(tài)之美?!保?]這種美是吸引人的,是能夠令人沉醉的。而這種動態(tài)的美與周圍的景色融為一體,又是一幅賞心悅目的畫面。動景和靜景相織,秋千與佳人相配,展現出一幅美好的構圖。
古代女子蕩秋千既是對無聊生活的打發(fā),也是想通過秋千看到外面的世界。她們受到封建禮教的約束,不能隨意出門,只能在自家的院子里通過蕩秋千抒發(fā)內心的煩悶。秋千寄托了她們的情思和向往,在秋千上,她們能看到墻內看不到的景色,滿足自己內心的渴望。秋千蕩得越高,所擁有的空間就越大,視野也就越開闊。那一次又一次的搖蕩,讓她們的內心得到一絲滿足,給無聊的生活增添一絲樂趣??释麗矍椋释饷胬_紛的世界,在受到限制的空間里蕩秋千,又給人一種無拘無束的精神放逐,仿佛蕩得越高,能夠接觸到外面世界的機會也就越多。雖然身體受到限制,但是心卻飛到了墻外,這是對封建禮教的精神反抗,也是一種在封建禮教約束下展現的心性的瀟灑。她們在秋千上緊抓繩索,想掌控自己的命運,不管能不能實現,這樣的情感是令人敬佩的。在黃梅戲《秋千架》里,秋千架被賦予了很多種意義。女主人公楚云喜歡在考試季節(jié)蕩著秋千,看外面許許多多進京趕考的人們。古時候科舉考試是很多寒門子弟改變自己命運的一把鑰匙,也基本上是唯一途徑,在讀書人看來,科舉考試是神圣的,是嚴肅的,因為這關系到自己的一生。楚云卻喜歡在秋千上看考生們去參加考試,考生認真嚴肅地對待這件事,但在楚云看來,這不過是為她日常生活增加了一劑調味料而已,她帶著幸災樂禍的心情去觀察他們,或者說她是帶著蔑視的眼光看待當時的封建制度,這種情感是值得肯定和鼓勵的。進一步說,楚云對封建制度的蔑視,實際上是女性自主意識的覺醒。
楚云在蕩秋千時被一位書生看中,書生考上進士后下聘書想娶她為妻,可是她不愿意,就想讓自己的父親拒絕這門婚姻,可是父親因為長期科舉考試失敗,作為一個失敗者,他沒有勇氣面對前來提親的進士。楚云為了幫助父親克服這種心理上的自卑,于是女扮男裝替父親去參加科舉考試,為父親獲得了一個舉人的頭銜。即便如此,父親還是沒有直接拒絕這門婚事,而是找借口說還有一位書生也看中了自己的女兒,而那位書生即將參加下一次的科舉考試,想把時間拖到下次科舉。情急之中,一位名叫千尋的男子愿意出來去參加科舉考試,可是事與愿違,千尋在考試前生病了。無奈之下,楚云又再一次女扮男裝替千尋去參加考試,結果這次比上次還要成功?;噬峡粗辛顺?,想將公主許配給她,楚云不得不說出事情的真相,而她和千尋也因此入獄。在牢房中,兩個年輕人看到了彼此的內心,舉行了簡單的訂婚儀式,這個情景被公主看到,打動了公主,兩人最后得以自由。楚云和千尋經過了重重波折,最后找到了愛情歸屬。他們像是經歷了一場生死游戲,這樣一場游戲正是在秋千架上經歷的,一番搖蕩之后最終安穩(wěn)復歸。
其實從中我們可以發(fā)現,楚云兩次參加科舉考試都輕而易舉地獲得了成功,這是很多人讀了大半輩子書都達不到的程度,這樣的輕而易舉也傳達出了對封建制度的蔑視。兩次考試成功將秋千蕩到了最高處,入獄則是落到了最低處,這一番搖蕩,經歷了磨難和生死,最終得以安穩(wěn)落地。在這出戲里,秋千不僅僅是一個秋千,一個簡單的意象,而蕩秋千也不僅僅是一種娛樂,而是闖蕩精神的一種體現。故事中的女主人公楚云對婚姻自主的追求打動了我們,從楚云身上體現出的那種要把命運的繩索緊握在自己手中的精神更是令人敬佩。她讓自己的生命奔放了一把,雖然經歷了險峻,但是最后卻收獲了精彩。而這種“讓生命奔放一把,險峻一把,精彩一把”[7]的闖蕩精神,也賦予了秋千架更多的生命內涵。我們不僅可以體會到楚云在秋千上的情感,而且這種情感已經上升到了生命的層次,使之擁有了更多的意蘊,讓人在細細品味中讀到更多。
打秋千這個活動讓人感受到節(jié)日的快樂,這個特殊的民俗活動由古至今得以一直流傳下來,應該得到更多的重視,讓這種人文之美得到更好的體現。
秋千在現實生活中是用來娛樂的,但在文學作品中卻有了更多的韻味。秋千與女性分不開,秋千佳人的美好構圖,女性蕩秋千的心理情感,讓人感受到了秋千更深的審美意蘊。
[1]翁敏華,馮棠,范民聲,標校.中國十大古典名?。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2]王仁裕,等著,丁如明,輯校.開元天寶寶遺事十種[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88.
[3]湯顯祖.牡丹亭[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63:28.
[4]錢南揚,校注.永樂大典戲文三種校注[M].北京:中華書局,2009:203.
[5]王實甫.西廂記[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63:104 .
[6]馬碧蓉.宋詞中的秋千[J].清江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0(08).
[7]曉耕.黃梅情系“秋千架”——黃梅戲《戲千架》座談會發(fā)言摘要[J]. 中國戲劇,1999(07).
(責任編輯 薛雨)
本文系湖北省大學生創(chuàng)新訓練項目(編號201510517011)成果之一。
劉思瑤,女,湖北民族學院文學與傳媒學院漢語言文學專業(yè)2013級在讀學生,研究方向:中國古代文學和現代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