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捷
[摘 要]從黨的一大制定第一部綱領開始,群眾路線的發(fā)展脈絡就清晰地呈現(xiàn)在了黨章的修訂歷程中,彰顯了其在黨章中的地位??梢哉f,理解黨章中群眾路線演進的四個階段,了解其修訂的具體內容和當時背景,就是抓住了黨章學習的核心要義和根本問題,扣緊了“兩學一做”學習教育的關鍵所在。
[關鍵詞]“兩學一做”;群眾;群眾路線;黨章修訂
[中圖分類號] D261.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9-928X(2016)09-0025
“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把黨的正確主張變?yōu)槿罕姷淖杂X行動?!边@是群眾路線內涵最準確、完整、規(guī)范、權威的表述,從十四大黨章確定以來就未曾變動過。作為管黨治黨的根本大法,建黨以來,我們黨總是把各個時期理論創(chuàng)新的最新成果都寫進黨章,作為加強自身建設的基本遵循和主要依據(jù)??梢哉f,理解黨章中的群眾路線演進,就是抓住了黨章學習的根本問題,扣緊了“兩學一做”學習教育的關鍵所在。
一、關于歷次黨章中“群眾”出現(xiàn)頻率的簡要分析
我們黨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人民群眾就是黨的服務對象。所謂群眾,一是泛指人民大眾;一是指沒有加入中國共產黨或共青團的人;一是指不擔任領導職務的人。[1]如果以“群眾”作為關鍵詞,從一大綱領到十八大黨章進行一個出現(xiàn)頻次的統(tǒng)計,會發(fā)現(xiàn)“群眾”的多寡與黨自身的發(fā)展歷程相呼應。具體而言,從一大綱領到四大黨章,并沒有出現(xiàn)“群眾”這個字眼;五大黨章則第一次出現(xiàn)了“群眾”,次數(shù)為6;六大黨章則回落到2次。這一時期是中國共產黨的初創(chuàng)時期,黨在艱難探索著發(fā)展方向與路徑。到了七大黨章,“群眾”暴漲到24次,八大黨章更是出現(xiàn)了38次。這一時期是黨成熟發(fā)展并最終成為執(zhí)政黨的重要時段,“群眾”出現(xiàn)的次數(shù)之多是與黨的群眾路線的完善密不可分的。而到了九大至十一大時,黨和國家經歷了動蕩,這一點也影響了“群眾”的出現(xiàn),分別只有12、8、15次。從黨的十二大開始一直到十八大,“群眾”則處于穩(wěn)步有升的態(tài)勢,從42次一直到51次,反映了改革開放后,黨的群眾路線趨于穩(wěn)定并在不斷拓展其更深更新的內涵。
二、從歷次黨章修訂內容看群眾路線的大致演進
鄧小平在黨的八大指出:“群眾路線是我們黨的組織工作中的根本問題,是黨章中的根本問題,是需要在黨內反復教育的?!盵2]因此,要理解并學習好黨章的內容,就首先要了解黨章中群眾路線的演進。
(一)從一大到六大:群眾路線的發(fā)端。一大綱領第三條就明確規(guī)定開展群眾的革命斗爭為黨的中心工作,“把工人勞動者和士兵組織起來,并承認黨的根本政治目的是實行社會革命”。[3]黨一成立就將發(fā)動、組織群眾作為行動綱領,一大綱領無疑是群眾路線的歷史起點。二大的第一部黨章在條文中雖沒有涉及群眾路線的內容,但在大會通過的《關于共產黨的組織章程決議案》提出:“黨的一切運動都必須深入到廣大的群眾里面去。”[4]這是目前已知我們黨最早提及“群眾概念”和黨與群眾關系問題的文獻,二大黨章可視為群眾路線的理論雛形。三大黨章依然沒有涉及群眾路線的內容,但大會宣言強調要加強對工農的宣傳與組織,高度重視發(fā)動和組織群眾。四大黨章仍然沒有涉及群眾路線的內容,但《對于組織問題之決議案》強調了引導群眾參與革命的問題“實為吾黨目前之最重要的責任”。[5]五大黨章第一次將“群眾”寫了進去,首次增添“黨的支部”一章,將之視為“黨與群眾直接發(fā)生關系的組織”。[6]六大將黨和群眾的關系問題又提到一個新的高度,第一次將“爭取群眾”作為黨的總路線提了出來。[7]一大黨綱到六大黨章表明了黨對群眾重要性的認識逐步增強,但總體上還處于起步階段,沒有明確提出群眾路線。
(二)七大和八大:群眾路線的成熟。劉少奇在《關于修改黨章的報告》中說到,“因為黨的群眾路線,是我們黨的根本的政治路線,也是我們黨的根本的組織路線。這就是說我們黨的一切組織與一切工作必須密切地與群眾相結合”。[8]七大黨章是黨的群眾路線理論基本成熟的標志,雖沒有提出“群眾路線”,但首次把其基本精神明確載入,初步構建群眾路線的理論體系。八大黨章則進一步對黨執(zhí)政以來的群眾路線進行了總結,第一次將“群眾路線”寫入黨章。八大黨章的總綱對黨的群眾路線問題進行了專門論述,闡明了其重要地位、根本方法、基本觀點和堅持群眾路線的重要性。鄧小平在《關于修改黨的章程的報告》中則進一步對黨章關于群眾路線的修改和補充做了說明,強調了七大以來取得的成績是執(zhí)行群眾路線的結果,同樣黨脫離群眾的危險和危害也大大增加。八大黨章既豐富了“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的群眾觀點,又突出了“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工作方法,進一步完善了群眾路線理論體系。
(三)九大至十一大:群眾路線的曲折。黨的八大后,由于黨內“左”的思想不斷發(fā)展,群眾運動逐漸被當作走群眾路線的唯一形式,特別是“文革”期間,黨的事業(yè)遭受了嚴重挫折,黨的群眾路線的探索與實踐也偏離了正確的軌道。九大黨章以“無產階級專政下繼續(xù)革命的理論”為指導,取消了總綱中此前關于群眾路線的內容表述,十大黨章也無實質變化。十一大黨章在沒有根本糾正“左”的錯誤基礎上,率先恢復了群眾路線的有關內容。葉劍英在《關于修改黨的章程的報告》中強調了“當前最重要的,是保持和發(fā)揚群眾路線、實事求是的優(yōu)良傳統(tǒng)”。[9]百廢待興非一朝之功,十一大黨章所彰顯的內容已經預示著群眾路線將隨著時間的推移,進一步得到健康發(fā)展。
(四)十二大至十八大:群眾路線的發(fā)展與創(chuàng)新。1981年黨的十一屆六中全會以《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下稱《決議》)再次闡述并重新確立了群眾路線思想:“群眾路線,就是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盵10]緊接著的黨的十二大,第一次在黨的根本大法中寫入了群眾路線的基本內涵,即“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把黨的正確主張變?yōu)槿罕姷淖杂X行動”。[11]值得注意的是,《決議》中的表述“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在十二大黨章中沒有出現(xiàn)。黨的十三大通過的黨章修正案,關于群眾路線沒有做修訂。到了十四大黨章,群眾路線才第一次被完整表述:“黨在自己的工作中實行群眾路線,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把黨的正確主張變?yōu)槿罕姷淖杂X行動。”[12]上述表述一直沿用至十八大。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的近四十年里,黨的群眾路線的優(yōu)良傳統(tǒng)逐步得到了恢復和發(fā)揚,推動了黨和群眾關系的積極改善和創(chuàng)新發(fā)展。
三、一些思考
縱觀群眾路線在黨章中的歷史演進,可以說明什么時候群眾路線堅持得好,黨的事業(yè)就興旺發(fā)達;堅持得不好,就遭受損失。群眾路線的發(fā)展過程也不是一帆風順的,需要時刻以黨章為鏡,避免重蹈覆轍,讓錯誤再次發(fā)生。對每一位黨員,則應該從黨章中群眾路線的學習,來更深刻的理解群眾路線的歷史演進和基本要求,認清這一基本路線的來之不易,從而有動力更加積極踐行黨章要求。
參考文獻
[1]現(xiàn)代漢語詞典(第6版)[Z].北京:商務印書館,2014:1082-1083.
[2][8][9][11][12]中國共產黨章程匯編(一大—十八大)[Z].北京: 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13:316.259.234.98.168.
[3][4][5]中央檔案館編.中共中央文件選集(第一冊)[Z].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89:3.90.379-380.
[6]中央檔案館編.中共中央文件選集(第三冊)[Z].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89:150.
[7]中央檔案館編.中共中央文件選集(第四冊)[Z].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89:314.
[10]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注釋本(修訂)[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57.
作者單位:中共上海市委黨史研究室
責任編輯:卞吉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