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世芬
近日,一位加拿大朋友發(fā)到朋友圈的故事,我看了一遍又一遍,為之動容。
2011年,一只被海上泄漏的石油嗆得奄奄一息的小企鵝,漂流到巴西里約熱內(nèi)盧附近的一個海島漁村時,被一位71歲的老漁民Joao救下。Joao花去一周時間清洗它,小企鵝活了下來。
Joao明白企鵝是離不開水的,在喂養(yǎng)數(shù)月并確定企鵝完全康復后,拿出幾條魚喂飽了它,把它放歸大海。然而,老人把企鵝放到海里,它卻跟著老人又回到岸上。反復幾次之后,老人認為水淺載不起企鵝,便借了一條船,劃到深海區(qū),將企鵝放到了海里。
“再見了,小企鵝……”回岸的路上,Joao心里很是不舍。然而,這只企鵝早就先于老人游回了岸上,因為找不到老人正急得團團轉(zhuǎn)??吹嚼先嘶貋?,它搖擺著尾巴尖叫著迎了上去。Joao沒再狠心趕它走,而企鵝也跟老人越來越親密。
老人沒有子女,自從有了企鵝,它就成為家庭一員,老人為它取名Dindim。于是,小小的漁村里出現(xiàn)了這樣的奇異場景:別人遛狗,Joao走在路上時,身后卻跟著一只大搖大擺的小企鵝。
當大西洋的季風吹來的時候,這兩個老伙計已經(jīng)共處了11個月之久。這期間,小企鵝褪了毛,在長出新的羽毛后,突然不見了。
Joao以為這只可愛的企鵝永遠離開了。豈料,失蹤的企鵝繼續(xù)為人類制造著淚點——第二年6月,它回來了。
根據(jù)企鵝世界的生存定律,企鵝們本該聚在一起,前往共同的目的地繁衍后代,但Dindim卻選擇放棄同伴,萬里迢迢趕回來陪伴老人。它準確無誤地找到了Joao的住所,用帶著海腥味的嘴親吻老人,黏著老人蹭魚吃。
此后五年,這只企鵝每年6月來,次年2月離開,到阿根廷、智利附近海域繁殖,周而復始。生物學家做過精確計算:麥哲倫企鵝的聚居地位于南美洲南端,從距離上估算,Dindim每次為了見到Joao,要游至少5000英里。一路上,要克服疲憊和疾病,躲過海豹、鯨魚等天敵。它就這樣遠涉重洋,年復一年,只為看一眼那個它生命中的恩人。
Joao對采訪者說:“我愛Dindim,它就像我自己的孩子一樣。我相信它也愛我。Dindim不允許其他人撫摸它,否則會用嘴啄對方。而它卻睡在我膝蓋上,讓我給它洗澡,喂沙丁魚,也讓我抱它?!?/p>
年逾古稀的Joao為了每年與Dindim相聚,頑強地跟歲月作斗爭。人們希望這個故事不要有終點,希望Dindim每一次的離開,都是為了能更好地回來。
(摘自2016年4月9日《燕趙都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