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瑞生
不管圣人、名家如何去講,就自己感悟而言,對于近六十歲的人來說,養(yǎng)生危急的信號,來自“一頭一腳”的開始。古人講,一個人“老”從腳開始,其意思是通過走路的步態(tài)、步速、步幅,可以觀察到人之將“老”的步履變化。還有就是牙齒開始壞死脫落,牙齦出血,出現(xiàn)口臭異味,常常感覺“米飯夾生”、“烙餅太硬”等,吃飯的速度也慢了下來,這些都將是人老的重要體現(xiàn)。
春節(jié)前和朋友就餐,不小心將下頜一顆壞牙咬斷了,心之倍感傷痛,由此更加想到了“準入老年階段”的養(yǎng)生問題。
作為本刊的核心理念,總編輯鄭靜晨院士高屋建瓴,提出了“六養(yǎng)”,即:養(yǎng)身、養(yǎng)心、養(yǎng)性、養(yǎng)神、養(yǎng)眼、養(yǎng)情。其中“養(yǎng)眼”是一個新的提法,具有時代意義??吹健懊馈钡木爸隆⒙牭健懊馈钡囊魳?、遇到“高興”的事情,都會產生“怡然自樂”、“心生愉悅”、“油然而生”的效果。瀏覽圣典,傳經布道,可將“養(yǎng)生”歸結為:少私寡欲,養(yǎng)精調情,返璞歸真,形神兼養(yǎng)。老子在實際生活中觀察到,新生的東西是柔弱的,但卻富有生命力;事物強大了,就會引起衰老。他曾說:“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主張無欲、無知、無為,讓人回復到人生最初的單純狀態(tài),即所謂“返璞歸真”。莊子也倡導養(yǎng)生,即有去物欲致虛靜以養(yǎng)神之意,同時又提倡“養(yǎng)形”之作用?!肚f子·刻意》說:“吐故納新,熊經鳥申,為壽而已”,是最早提倡“健美操”的有識之士,提出通過強健身軀達到治病、防病的作用。
加強鍛煉,堅持每天走步;還有注意飲食方面的“不多不少”,應該成為即將步入老年階段的前奏。同時,不論你年輕的時候脾氣“或大或小”、“或倔或燥”,現(xiàn)在就該學會有一個“平常心”,做到與人不爭,遇事不急,處事不驚,隨遇而安,還要樹立“認識新事物、學習新技能、不斷向前進”的精神面貌,這也許就是“準老年階段”應該具備的心理素質,愿與大家共勉。
(作者為本刊總編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