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君智, 馬群瑩(陜西省安康市人民醫(yī)院手足顯微外科, 陜西 安康 725000)
鎖定加壓鈦板治療對C型橈骨遠端骨折患者近期預后影響分析
崔君智, 馬群瑩
(陜西省安康市人民醫(yī)院手足顯微外科, 陜西 安康 725000)
目的:探究鎖定加壓鈦板治療對C型橈骨遠端骨折患者近期預后影響分析。方法:收集骨傷科C型橈骨遠端骨折患者43例,根據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治療組,治療組22例采用掌側鎖定加壓鈦板治療方案,對照組21例采取外固定架治療方案,治療結束后對比分析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掌傾角、尺偏角、橈骨高度、腕關節(jié)活動度、Gartland~Werley、VAS評分以及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結果:治療組患者的手術時間以及出血量較低,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組患者的掌傾角、尺偏角及橈骨高度較高,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組患者的掌屈以及背伸活動度較高,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組患者Gartland~Werley以及VAS評分較低,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組患者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較低,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鎖定加壓鈦板治療對C型橈骨遠端骨折患者近期預后臨床有效性較高,有效改善患者關節(jié)活動,是C型橈骨遠端骨折的理想選擇。
鎖定加壓鈦板; C型橈骨遠端骨折; 近期預后
C型骨折因其關節(jié)面塌陷和橈骨短縮導致的移位較為嚴重,治療方法不當容易伴隨畸形愈合、再次移位、關節(jié)炎以及腕關節(jié)功能障礙等疾病,因此C型骨折的診斷以及治療尤為關鍵?,F代研究顯示,臨床采用鎖定加壓鈦板(LCP)進行骨折內固定,其中背側鎖定加壓鈦板治療C型橈骨遠端骨折出現肌腱斷裂等嚴重并發(fā)癥,臨床多實施掌側鎖定加壓鈦板治療[1]。由于C型橈骨遠端骨折治療技術的不完善,對于鎖定加壓鈦板出現較多爭議,本文基于大量數據研究,探究鎖定加壓鈦板治療對C型橈骨遠端骨折患者近期預后影響分析。
1.1 臨床資料:收集2012年10月至2014年6月骨傷科C型橈骨遠端骨折患者43例,男性24例,女性19例,年齡16~80歲,平均年齡(43.52±5.93)歲,根據AO分型,9例c1型患者,26例c2型,8例C3型,按照簡單隨機分組法,隨機分配為治療組與對照組,其中治療組22例,男性12例,女性10例,年齡17~80歲,平均年齡(44.85±4.73)歲;對照組21例,男性12例,女性9例,年齡16~78歲,平均年齡(41.65±6.03)歲,兩組患者均為外傷導致,性別、年齡、病情以及骨折分型等一般資料相比,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 納入標準:所有患者均符合以下條件:①診斷符合《骨傷學》中C型橈骨遠端骨折的診斷標準具備以下臨床特點:骨折后出現關節(jié)面塌陷和橈骨短縮,閉合復位操作失敗,復位后移位復發(fā),關節(jié)面粉碎,伴或不伴有骨質疏松;②掌傾角丟失>15度或負角;尺偏角丟失大于150度或者負角;③橈腕關節(jié)面不規(guī)整,臺階大于2mm,橈骨短縮小于2mm;④患者入院治療均未超過骨折時間3周,患者均為自愿參與本實驗,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3 排除標準:①AO分型A3、B2、B3型骨折、橈骨遠端開放性或陳舊性骨折、小兒橈骨遠端骨折;②感染,嚴重心、肝、腎等多臟器功能障礙或衰竭;③伴隨惡性腫瘤、癲癇等神經系統(tǒng)疾病。
1.4 方 法
1.4.1 治療方法:兩組患者術前行常規(guī)檢查,取仰臥位,實施臂叢阻滯麻醉操作,使患者上臂外展暴漏于手術側臺。治療組采用掌側鎖定加壓鈦板治療方案,具體步驟如下,患者進行常規(guī)消毒后,采用繃帶止血,沿著橈動脈尺側緣5mm位置,從腕橫紋至近端做6~8cm切口,切開至皮下腕橫韌帶,嚴禁碰觸正中神經以及其返支神經,橈動脈以及肱橈肌腱向橈側牽引,橈側腕屈肌和拇長屈肌向尺側遷移,在橈骨止點的位置割斷旋前方肌,向尺側翻轉,使骨折端暴露;橈骨遠端粉碎骨塊進行復位,確保橈骨長度及掌傾角、尺偏角與橈腕關節(jié)面保持水平,實施克氏針進行暫時固定,“C”型臂x線機透視顯示復位完成,使用斜“T”型掌側鎖定加壓鈦板進行掌側骨皮質表面貼附,旋轉人鎖定螺釘,采用人工骨和自體髂骨移植進行復位后骨缺損者修復,對旋前方肌覆蓋鎖定加壓鈦板以及切口行縫合,實施橡膠引流條,進行無菌加壓術后包扎。對照組采取外固定架治療方案,具體方法如下,參考術前X線片對患者骨折移位情況進行了解,并實施手法復位,采用“C”型臂x線機透視觀察復位情況,情況滿意后,實施常規(guī)消毒,由橈骨近端距關節(jié)面5~8cm和第2掌骨中段橈背側各切開0.6~0.8cm,預防指伸肌腱和橈神經淺支受損傷,放置套管針并擰同定針,確保其超過對側骨皮質;將兩側連接桿進行連接,牽引復位,根據復位的滿意程度旋轉軸不同的方法,不滿意采取克氏針撬撥透視下再次復位,做暫時固定;滿意則確保骨折斷端穩(wěn)定,術后拔克氏針,術后根據復位情況進行對癥處理。手術后,兩組患者均采取抗生素預防感染,持續(xù)1 ~2d。治療組術后第l日進行換藥,每隔3d換藥,術后14d拆線,術后1d進行腕關節(jié)背伸掌屈功能鍛煉,術后2~3周進行旋轉功能鍛煉。對照組術后每隔3d進行換藥1次,術后14d拆線,通過進行x線復查,實施松外同定架各螺釘,對腕關節(jié)功能位進行調整,擰緊螺絲;術后1d進行手指關節(jié)和患側肘關節(jié)的功能鍛煉。
1.4.2 觀察指標:療效評定標準:手術后對比患者手術時間以及出血量等基本情況。術后3d、術后6周以及術后2年,進行隨訪觀察并測量患者橈骨尺偏角、掌傾角以及橈骨高度;并采用量角器檢測包括腕關節(jié)掌屈以及背伸活動在內的腕關節(jié)活動度;根據Gartland~Werley腕關節(jié)評分表,包含殘余畸形、主觀評價、客觀評價、關節(jié)炎改變以及神經并發(fā)癥等評定,對兩組患者腕關節(jié)功能進行評價。該評分為功能缺陷評分,0~2分顯示腕關節(jié)功能優(yōu)秀,3-8分顯示腕關節(jié)功能良好,9~20分顯示為改善,功能評分>21分顯示為腕關節(jié)功能較差;根據視覺模擬評分(VAS)對兩組疼痛進行檢測,0分證實為無痛,10分證實為疼痛難以忍受,其分數越高疼痛越劇烈。
1.5 統(tǒng)計學分析:采用SPSS19.0統(tǒng)計軟件進行oneway ANOVA差異性統(tǒng)計,組間檢驗以及校正。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ˉ±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兩獨立樣本的t檢驗及重復測量設計資料的方差分析;計數資料以率或構成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或Fisher精確概率法,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療效比較:治療組手術時間以及出血量較對照組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手術時間及出血量比較±s)
表1 兩組患者手術時間及出血量比較±s)
組別 n 手術時間(min) 出血量(mL)治療組 22 56.63±21.53 7.84±6.21對照組 21 78.78±35.78 20.75±11.86 t' 2.4730 4.5016 P 0.025 0.000
2.2 兩組患者掌傾角、尺偏角及橈骨高度變化情況:術后3d、術后6周以及術后2年,與對照組相比,治療組掌傾角、尺偏角及橈骨高度均較高,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2.3 兩組患者腕關節(jié)活動度比較:治療組掌屈以及背伸活動度較對照組高,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 05),見表3。
表2 兩組患者掌傾角、尺偏角及橈骨高度在術后變化情況比較±s)
表2 兩組患者掌傾角、尺偏角及橈骨高度在術后變化情況比較±s)
注:治療后,與對照組比較,*P<0.05
組別 n 時間 掌傾角 尺偏角 橈骨高度治療組 22 術后3日 11.45±1.65* 23.67±2.63* 11.22±0.97*術后6周 11.47±1.98* 23.63±2.16* 9.45±0.91術后2年 10.17±2.77* 22.83±1.98* 10.57±1.13*對照組 21 術后3日 7.83±2.19 16.94±2.37 9.23±0.79術后6周 7.74±2.42 17.67±2.18 9.52±0.74術后2年 6.57±2.59 16.52±4.39 9.07±0.94
表3 兩組患者腕關節(jié)活動度比較?±s)
2.4 兩組患者Gartland~Werley以及VAS評分比較:與對照組相比,治療組Gartland~Werley以及VAS評分較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Gartland~Werley以及VAS評分比較s)
表4 兩組患者Gartland~Werley以及VAS評分比較s)
組別 n Gartland~Werley評分VAS評分治療組 22 2.27±0.77 1.17±0.79對照組 21 4.91±1.68 3.37±0.69 t 6.6754 9.7068 P 0.000 0.000
2.5 兩組患者并發(fā)癥比較:治療后對照組出現1例側傷口出現脂肪液化,1例腕管綜合征,4例關節(jié)僵硬,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28.57%(6/21)經對癥治療后癥狀緩解;治療組出現1例關節(jié)僵硬,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4.55%(1/ 22)經2~6次功能鍛煉基本恢復正常。治療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4.55%)低于對照組(28.57%),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C型橈骨遠端骨折是指復雜性橈骨遠端骨折,骨折發(fā)生在橈骨下端2~3cm范圍內的骨松質部位,是人類較為容易發(fā)生骨折的位置,老年人以及成年人較為常見。骨折發(fā)生后基本為粉碎性骨折,關節(jié)面形成嚴重破損,幼年發(fā)生本病可能由于暴力造成橈骨下端骨骼分離。本病為患者嚴重的生理以及心理損害,因此,其診斷以及治療尤為關鍵。臨床治療C型橈骨遠端骨折中醫(yī)采取整復方法、儀器固定、練功活動以及藥物治療等,西醫(yī)采取手術以及藥物方式共同治療本病,但是療效以及預后較差,近期并發(fā)癥較多。現代研究顯示,鎖定加壓鈦板治療對C型橈骨遠端骨折患者近期預后良好,鎖定加壓鈦板具有低切跡以及角穩(wěn)定的特點,有效鎖住橈骨遠端骨折使其固定,改善腕關節(jié)的早期活動,預防復位丟失,但由于切開復位軟組織進行剝離操作較為繁瑣,手術時間較長,在操作中盡量縮短手術時間,有效改善血液循較,提高骨折愈合性,預防手術暴露以及牽拉導致的血管、神經以及肌腱受損[2]。我們研究顯示,治療后與對照組相比,治療組手術時間以及出血量較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較低,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證實鎖定加壓鈦板治療C型橈骨遠端骨折臨床療效極佳,預后并發(fā)癥較少。
術后3d、術后6周以及術后2年,進行隨訪發(fā)現采用PACS軟件系統(tǒng)檢測的患肢掌傾角、尺偏角及橈骨高度,結果顯示與對照組相比,治療組掌傾角、尺偏角及橈骨高度均較高,掌屈、背伸活動度較高,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證實鎖定加壓鈦板治療C型橈骨遠端骨折術后橈骨遠端關節(jié)面的掌傾角、尺偏角以及橈骨高度得到了充分的修復,患者病情獲得改善。相關研究證實,對于嚴重粉碎性骨折、干骺端壓縮明顯以及復位后依舊骨缺損的患者,產生的內固定物松動、骨折再移位以及畸形愈合困難,鎖定加壓鈦板術可采用植自體骨和替代物,確保骨折復位、關節(jié)面高度穩(wěn)定以及骨折快速愈[3]。
[1] 張學東,張亞奎,王雪飛,等.掌側鎖定加壓鋼板內固定治療橈骨遠端關節(jié)內骨折臨床分析[J].中國骨與關節(jié)損傷雜志,2011,9(9):793~795.
[2] 許宏俊,吳毛,王建偉.橈骨髓內釘及尺骨加壓鋼板治療尺橈骨骨折[J].河北醫(yī)學,2007,13(10):1241~1242.
[3] 荀建軍,馮建剛,李艷芳.DVR解剖型橈骨掌側鎖定接骨板置入內固定治療橈骨遠端C型骨折:與普通掌側接骨板的比較[J].中國組織工程研究,2011,15(26):4804~4808.
1006-6233(2016)08-1328-03
A 【doi】10.3969/j.issn.1006-6233.2016.08.038
陜西省自然基金項目,(編號:2011JM4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