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燕,王成勇
?
湖北省城鄉(xiāng)收入差距、勞動力質量與經濟增長實證分析
李 燕1,2,王成勇1
(1.湖北文理學院 數學與計算機科學學院,湖北 襄陽 4410532.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數學與物理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4)
通過構建VAR模型分析湖北省城鄉(xiāng)收入差距、勞動力質量與經濟增長之間的動態(tài)影響關系. 結果顯示:三者之間存在顯著的相互作用機制,即城鄉(xiāng)收入差距的擴大對勞動力質量具有制約作用,而勞動力質量的提高將加速城鄉(xiāng)收入差距的擴大;經濟增長抑制城鄉(xiāng)收入差距的擴大,短期內城鄉(xiāng)收入差距的擴大對經濟增長起到促進作用,但長期來看,將不利于經濟的增長;勞動力質量的提高有利于經濟的增長,而且經濟增長也將促進勞動力質量的提高.
湖北;城鄉(xiāng)收入差距;勞動力質量;VAR模型
湖北省是我國新一輪中部崛起戰(zhàn)略的核心省份,經濟取得飛速發(fā)展,居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但隨著經濟的快速增長,城鄉(xiāng)居民之間的收入差距呈現擴大趨勢,積累了不少結構性矛盾. 產業(yè)結構由工業(yè)向服務業(yè)、勞動密集型向知識和技術密集型轉變,加上資源成本的不斷增加,加速了湖北省經濟步入“結構性減速”新階段的步伐. 隨著經濟下行壓力不斷增大、勞動力無限供給時代的結束和人口紅利逐漸消失,要保持經濟穩(wěn)定增長,必須縮小城鄉(xiāng)收入差距、提高勞動力質量.
關于城鄉(xiāng)收入差距與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目前還沒有一致結論,但大致分為3種情形,即正相關、負相關及不確定性:1)正相關 Aghion等研究表明由于富人邊際儲蓄傾向高于窮人邊際儲蓄傾向,儲蓄率與投資率呈正相關關系,投資可促進經濟增長,因此經濟不平等導致更高的儲蓄及投資,從而有利于經濟增長[1]. 汪同三等采用協(xié)整理論、誤差修正模型等方法進行分析得出投資結構會隨著城鄉(xiāng)收入差距的擴大而發(fā)生變化,使得重工業(yè)相對比重加大從而提高經濟[2]. 2)負相關 Alesina和Rodrik研究表明城鄉(xiāng)收入差距的拉大很可能會使人們選擇使用加大稅收等手段來促進社會再分配,在一定程度上會導致人們生產積極性降低,從而對經濟產生阻礙作用[3]. 陳敏輝基于面板數據,從人力資本積累與物質資本積累兩個方面出發(fā),采用系統(tǒng)GMM分析方法進行實證研究,結果表明目前收入差距的擴大對經濟增長具有抑制作用[4]. 3)不確定性 王少平和歐陽志剛通過建立面板協(xié)整和誤差修正模型分析經濟增長與城鄉(xiāng)收入差距的長期和短期調節(jié)關系,發(fā)現從長期來看兩者之間的關系呈非線性,改革開放初期城鄉(xiāng)收入差距的擴大刺激經濟增長,目前城鄉(xiāng)收入差距的擴大阻礙了經濟增長,并且這種阻礙作用呈逐年增加的趨勢[5]. 曹裕、陳曉紅等基于省級面板數據建立面板協(xié)整模型,研究表明經濟增長和城鄉(xiāng)收入差距之間存在長期穩(wěn)定的面板協(xié)整關系,總體上低收入者會由于差距的擴大而減少對人力資本的投入,進而抑制經濟增長[6].
關于勞動力質量對經濟增長作用的研究文獻也有一些. De La Croix 等從生育決策和教育決策的相互影響入手,指出平均受教育水平降低將阻礙經濟增長[7]. 黃燕萍等通過建立具有經濟理論基礎的計量回歸模型,對中國地區(qū)經濟與不同層級教育的關系進行研究,發(fā)現中國初級教育和高級教育均通過不同的作用方式推動經濟增長,而現階段初級教育所起作用更大[8]. 所以勞動力質量提高對推動經濟增長作用明顯.
對于城鄉(xiāng)收入差距與勞動力質量的研究文獻較少. 楊俊基于內生增長理論建立聯立方程組模型,結果指出城鄉(xiāng)收入差距與教育的投入、獲得之間相互影響,長期內降低教育的不平等程度并不能縮小收入差距,但短期內收入差距的擴大將會加劇教育的不平等[9]. 鈔小靜等對城鄉(xiāng)收入差距、勞動力質量與中國經濟增長建立聯立方程模型,指出城鄉(xiāng)收入差距的擴大對勞動力質量的提高呈現負面影響[10].
綜上所述,對城鄉(xiāng)收入差距、勞動力質量與經濟增長之間關系研究的文獻大多只研究城鄉(xiāng)收入差距與經濟增長之間的影響以及勞動力質量與經濟增長之間的影響,而對三者之間的雙向關系進行研究的文獻較少. 本文基于湖北省1995—2013年相關數據,采用VAR模型方法將三者放在同一個動態(tài)系統(tǒng)中進行實證分析,研究三者之間的相互作用機制.
1 數據說明與平穩(wěn)性檢驗
1.1 指標選擇與數據來源
由于VAR模型不同于傳統(tǒng)經濟計量方法,并不需要對變量作任何先驗性約束和事先設定變量間具體函數形式,有效避免了把宏觀經濟變量先驗地劃分為內生變量和外生變量而導致的錯誤經驗結果. 因此本文利用VAR模型把系統(tǒng)中每一個內生變量作為系統(tǒng)所有內生變量滯后項的函數來構造模型,從而將單變量自回歸模型推廣到由多元時間序列變量組成的向量自回歸模型. 并在此基礎上利用脈沖響應函數、方差分解以及Granger因果關系檢驗對城鄉(xiāng)收入差距、勞動力質量和經濟增長三變量之間的相互作用機制進行分析. 數據的統(tǒng)計與分析采用軟件Eviews6.0.
城鄉(xiāng)收入差距 目前國內學者一般常采用城鎮(zhèn)可支配收入與農村人均純收入之比、基尼系數和泰爾系數來度量城鄉(xiāng)收入差距. 但基尼系數沒有反映城鄉(xiāng)人口所占比重,主要對中等收入的變動比較敏感,而泰爾系數對高收入和低收入人群收入變動比較敏感. 根據發(fā)展經濟學基本理論與中國經濟發(fā)展的基本特征,本文選擇城鎮(zhèn)可支配收入與農村人均純收入之比來度量城鄉(xiāng)收入差距(INE).
勞動力質量 人力資本可以分為同質性和異質性兩種類型. 已有研究證實異質性人力資本就是勞動力質量的反映[11],因此本文用平均受教育年限度量勞動力質量(EDU). 設定各學歷層次年限:文盲為0、小學為6年、初中為9年、高中和中專為12年、大專及以上文化程度為16年. 通過受教育程度人口計算各學歷層次人口占總人口比重. 最后用各學歷層次年限乘以其所占總人口比重加總得到.
經濟增長 目前大多數文獻采用國內生產總值來衡量經濟增長,考慮到通貨膨脹對國內生產總值的影響、人口對經濟發(fā)展的影響以及得到數據的更小誤差率,本文選擇以人均實際國內生產總值(PGDP)來衡量經濟增長水平. 根據居民消費價格環(huán)比指數(上年=100)計算其定基指數,通過居民消費價格定基指數對國內生產總值進行消除通貨膨脹影響處理,得到實際國內生產總值,最后將其除以相應的人口數.
考慮到《中國統(tǒng)計年鑒》《中國人口統(tǒng)計年鑒》《湖北省統(tǒng)計年鑒》關于各地區(qū)受教育程度人口數據統(tǒng)計是從1987年開始,加上數據缺失和統(tǒng)計口徑不同,而且中國城鄉(xiāng)收入差距是從20世紀90年代末才開始呈現迅速擴大趨勢,因此本文選擇湖北省1995—2013年數據作為研究樣本區(qū)間.
1.2 平穩(wěn)性檢驗
對于宏觀經濟變量,考慮其二階差分序列雖然大多平穩(wěn)但通常不具經濟意義,而將其序列取對數,一階差分序列變?yōu)槠椒€(wěn)序列,并且該平穩(wěn)序列為原序列各自的增長率序列,同時消除了異方差,提高了估計精度. 所以,本文對所有變量取對數之后再進行分析.
表1 各變量序列的ADF單位根檢驗
注:檢驗類型(C,T,k)分別表示單位根檢驗中是否含有常數項、時間趨勢項和滯后階數.
首先對數據進行ADF平穩(wěn)性檢驗,結果如表1所示. 在5%顯著性水平下,lnINE、lnEDU和lnPGDP三個變量為非平穩(wěn)序列;在10%顯著性水平下,lnINE、lnEDU和lnPGDP的一階差分序列均為平穩(wěn)序列,因此該三變量序列是一階單整序列,記為I(1).
2 VAR模型構建與估計
2.1 滯后階數確定
在選擇滯后階數時,首先為了能夠完整反映所構造模型的動態(tài)特征,需要使滯后階數足夠大. 其次因為模型自由度是隨估計參數個數而變化,估計參數增多會降低其模型自由度. 而滯后階數越大,待估計參數就會變得越多. 因此必須保證滯后項和自由度擁有足夠數目. 首先對VAR模型滯后結構檢驗. 設置不同的最大滯后階數來對滯后長度進行判別檢驗(檢驗結果見表2),滯后階數為2時最為合適.
表2 滯后長度判別檢驗
2.3 VAR(2)模型建立
將變量lnINE、lnEDU以及l(fā)nPGDP都視為系統(tǒng)內生變量,以每個內生變量作為因變量,其滯后值作為自變量構造函數,建立2階向量自回歸模型即VAR(2)模型(1).
模型各個方程的可決系數為R2=(0.948231 0.906931 0.998259)T,F統(tǒng)計量為(30.53 16.24 955.65)T,(i=1,2,3)為各自誤差項,表明模型(1)總體顯著性較好,城鄉(xiāng)收入差距和經濟增長受自身的影響較大,而勞動力質量受城鄉(xiāng)收入差距的影響較大.
圖3 lnINE對lnEDU沖擊的反應圖4 lnINE對lnINE沖擊的反應
3.1.2 變量lnEDU的沖擊反應
圖5—7可以看出,給變量lnINE一個標準的新息沖擊,在當期對勞動力質量變量lnEDU有較大負影響,然后震蕩變小,在第10期接近0,其后幾乎為0. 給變量lnPGDP一個標準差的新息沖擊,對勞動力質量變量lnEDU產生正影響,第2期達到最大,然后震蕩變小,但一直為正,第7期開始趨于穩(wěn)定. 表明城鄉(xiāng)收入差距的擴大對勞動力質量當期有較大負影響且在前5期有影響,湖北省現處于教育經費相對于人均收入較高的發(fā)展階段,當城鄉(xiāng)收入差距過大時,其對低收入家庭受教育的負面影響遠大于對高收入家庭受教育的正面影響. 由此,時間與資金的限制將使低收入家庭的入學率、畢業(yè)率和人均受教育水平總體進一步降低,不利于勞動力質量的提高. 而經濟增長對勞動力質量產生正影響,且相對于經濟增長,城鄉(xiāng)收入差距的擴大對勞動力質量的影響更為強烈.
圖5 lnEDU對lnPGDP沖擊的反應
3.1.3 變量lnPGDP的沖擊反應
圖8—10可以看出,給變量lnINE一個標準的新息沖擊,對經濟增長變量lnPGDP產生正的影響,雖然當期和第2期的影響較小,但從第3期開始逐漸加大,直到第10期以后趨于穩(wěn)定;給變量lnEDU一個標準的新息沖擊,對經濟增長變量lnPGDP也會產生較大正面影響,第8期達到最大,然后逐漸減弱并在第10期以后趨于穩(wěn)定. 表明城鄉(xiāng)收入差距的擴大和勞動力質量的提高均對經濟增長產生正面影響,且城鄉(xiāng)收入差距的擴大對經濟增長影響更大. 出現這種結果可能是因為城鄉(xiāng)收入差距的擴大會使收入向高收入人群轉移,而更多財富被高收入人群用來進行投資,物質資本得到進一步增加從而帶動經濟持續(xù)穩(wěn)定發(fā)展. 同時這也降低了低收入者對人力資本的投資以至于阻礙經濟的增長. 當人力資本投資降低的作用強于物質資本增加的作用時,城鄉(xiāng)收入差距的擴大將不利于經濟增長. 而勞動力質量的提高是有利于勞動力向現代部分產業(yè)流動且生產效率得到提高,從而促進整體經濟產出增長.
圖8 lnPGDP對lnEDU沖擊的反應
3.2 方差分解
脈沖響應函數能夠描述各內生變量對特定沖擊的響應和幅度,但不能比較不同沖擊對特定變量的影響強度. 方差分解是通過分析每一個結構沖擊對內生變量變化(通常用方差來度量)的貢獻度,進一步評價不同結構沖擊的重要性. 因此,本文利用方差分解對模型(1)各變量之間的相互影響做出一個定量的分析,方差分解的結果見表3.
從表3可以看出,相對于經濟增長(lnPGDP)沖擊,勞動力質量(lnEDU)沖擊對城鄉(xiāng)收入差距(lnINE)的貢獻率更大,勞動力質量沖擊對城鄉(xiāng)收入差距變動的貢獻率大約為18%左右,經濟增長沖擊對城鄉(xiāng)收入差距變動的貢獻率大約為9%左右,城鄉(xiāng)收入差距變動的73%左右可由自身的擾動解釋. 該結果與上述脈沖響應分析中的結果保持一致.
相對于勞動力質量本身沖擊和經濟增長沖擊,城鄉(xiāng)收入差距沖擊對勞動力質量變動的貢獻率最大達到60%左右,其次為勞動力質量自身擾動的變動貢獻率大約為32%左右,經濟增長沖擊對其的貢獻率較小大約為8%左右. 同樣印證了脈沖響應分析的結果.
給城鄉(xiāng)收入差距、勞動力質量、經濟增長3個變量各自一個標準差的沖擊,對經濟增長的變動影響效果基本差不多,得到同脈沖響應分析一致的結果. 城鄉(xiāng)收入差距沖擊的貢獻率呈現開始相對較小,以后呈現逐漸增大的趨勢,越到后期影響越大,最后達到35%左右. 勞動力質量沖擊的貢獻率占22%左右. 由其自身沖擊的貢獻率在初期達到80%以上,后來逐漸減小直至為43%. 雖然這3個變量沖擊的效果相差不大,但相對來說由其自身沖擊的貢獻率還是最大的.
表3 變量lnINE、lnEDU和lnPGDP之間方差分解
3.3 Granger因果關系檢驗
雖然上述AR根檢驗已經驗證本文構建的VAR模型的穩(wěn)定性,但變量之間是否構成因果關系則需要進一步驗證,同時檢驗脈沖響應分析結果和方差分解結果的可靠性. 因此,本文對模型(1)的變量lnINE、lnEDU和lnPGDP進行Granger因果關系檢驗,結果見表4.
表4 變量lnINE、lnEDU和lnPGDP關系的Granger因果檢驗
注:表中每個方程的前2行是每個其他滯后內生變量在特定顯著性條件下的c2統(tǒng)計量,第3行是方程所有滯后內生變量在顯著性條件下的c2統(tǒng)計量.
從表4可以看出,在城鄉(xiāng)收入差距方程中,勞動力質量、經濟增長的Granger因果檢驗和聯合檢驗均在5%顯著性水平下拒絕原假設,表明勞動力質量、經濟增長在Granger意義下均能影響城鄉(xiāng)收入差距;在勞動力質量方程中,城鄉(xiāng)收入差距、經濟增長以及其聯合檢驗均在1%顯著性水平下拒絕原假設,說明城鄉(xiāng)收入差距和經濟增長對勞動力質量具有顯著的Granger影響. 在經濟增長方程中,只有城鄉(xiāng)收入差距在10%的顯著性水平下拒絕原假設,而勞動力質量及其聯合檢驗均不能拒絕原假設,表明城鄉(xiāng)收入差距能夠引起經濟增長的變化. 綜上所述,城鄉(xiāng)收入差距擴大與勞動力質量提高互為Granger原因;城鄉(xiāng)收入差距擴大與經濟增長互為Granger原因;經濟增長是勞動力質量提高的Granger原因.
4 結論與建議
本文基于VAR模型對湖北省1995—2013年的城鄉(xiāng)收入差距、勞動力質量以及經濟增長之間的動態(tài)關系進行實證分析,結果表明三者之間存在一定程度的相互作用機制.
城鄉(xiāng)收入差距與勞動力質量互為Granger原因. 城鄉(xiāng)收入差距的擴大會限制低收入家庭接受教育年限從而不利于勞動力質量的提高,其影響較為顯著,貢獻率達到60%左右. 同時勞動力質量的提高會加劇勞動收入的分配不均問題,從而進一步導致城鄉(xiāng)收入差距的擴大,其貢獻率約為18%左右.
城鄉(xiāng)收入差距與經濟增長互為Granger原因. 城鄉(xiāng)收入差距雖然短期內對經濟增長可以通過收入向高收入人群轉移,增加物質資本等促進經濟增長;但同時通過降低低收入者對人力資本的投資也就是降低勞動力質量來阻礙經濟的增長. 長期來看,當降低人力資本投資的作用強于增加物質資本的作用時,城鄉(xiāng)收入差距的擴大將不利于經濟增長. 經濟增長會帶動經濟結構的優(yōu)化將有利于城鄉(xiāng)收入差距的縮小,從而抑制城鄉(xiāng)收入差距的擴大.
經濟增長是勞動力質量的Granger原因. 勞動力質量的提高有利于生產效率的提高,整體經濟將得到增長. 經濟的增長也相應的對勞動力質量有一定得促進作用,只是貢獻率較小為8%左右.
通過綜合分析,湖北省作為中國教育大省更應該注重居民教育,提高師資力量和加大對低收入家庭教育政策的優(yōu)惠力度,最大程度提高入學率,從而提高勞動力質量,加速城市化進程,帶動經濟增長. 提高勞動人民的最低工資標準以及工資收入. 完善教育、醫(yī)療等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切實解決民生問題,且加大對公共服務業(yè)的投資. 同時政府配合調節(jié)稅收政策來減輕低收入階層的負擔,注重二次收入分配的平等程度,從而縮小城鄉(xiāng)收入差距.
[1] AGHION PHILIPPE, CAROLI EVE, GARCíA-PE?ALOSA CECILIA. Inequality and economic growth: the perspective of the new growth theories[J].
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 1999, 37(4): 1615-1660.
[2] 汪同三, 蔡躍洲. 改革開放以來收入分配對資本積累及投資結構的影響[J]. 中國社會科學, 2006(1): 4-14.
[3] ALESINA ALBERTO, RODRIK DANI. Distributive politics and economic growth[J].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994, 109(2): 465-490.
[4] 陳敏輝. 城鄉(xiāng)收入差距對中國經濟增長的影響機制研究——基于我國省際動態(tài)面板數據的系統(tǒng)GMM分析[J]. 技術經濟, 2011(30): 89-93.
[5] 王少平, 歐陽志剛. 我國城鄉(xiāng)收入差距的度量及其對經濟增長的效應[J]. 經濟研究, 2007(10): 44-55.
[6] 曹 裕, 陳曉紅, 馬躍如. 城市化、城鄉(xiāng)收入差距與經濟增長——基于我國省級面板數據的實證研究[J]. 統(tǒng)計研究, 2010(3): 29-36.
[7] DAVID DE LA CROIX, MATTHIAS DOEPKE. Inequality and growth: why differential fertility matters[J].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2003, 93(4):
1091-1113.
[8] 黃燕萍, 劉 榆, 吳一群, 等. 中國地區(qū)經濟增長差異: 基于分級教育的效應[J]. 經濟研究, 2013(4): 94-105.
[9] 楊 俊, 黃 瀟, 李曉羽. 教育不平等與收入分配差距: 中國的實證分析[J]. 管理世界, 2008(1): 38-47.
[10] 鈔小靜, 沈坤榮. 城鄉(xiāng)收入差距、勞動力質量與中國經濟增長[J]. 經濟研究, 2014(6): 30-43.
[11] 狄子新. 勞動力異質性視角下人力資本溢價研究[J]. 商業(yè)經濟研究, 2015(28): 36-37.
[12] 李憲印. 城市化、經濟增長與城鄉(xiāng)收入差距[J]. 農業(yè)技術經濟, 2011(8): 50-57.
[13] 夏 敏. 基于PVAR的經濟增長、通貨膨脹與城鄉(xiāng)收入差距關系研究[D]. 長沙: 湖南大學, 2012.
[14] 陸 銘, 陳 釗, 萬廣華. 因患寡,而患不均——中國的收入差距、投資、教育和增長的相互影響[J]. 經濟研究, 2005(12): 4-14.
[15] 李 姍, 何 博. 貨幣供給沖擊、工農產品價格剪刀差與城鄉(xiāng)收入差距——基于VAR模型的實證分析[J]. 財經界: 學術版, 2014(3): 23-25.
[16] 李永立, 吳 沖. 基于多變量的Granger因果檢驗方法[J]. 數理統(tǒng)計與管理, 2014(1): 50-58.
[17] 雷 欣, 陳繼勇. FDI、出口與區(qū)域經濟增長——異質面板“格蘭杰”因果檢驗的應用[J]. 經濟管理, 2012(6): 10-20.
(責任編輯:饒 超)
Urban-rural Income Disparity, Labor Quality and Economic Growth of Hubei Province
LI yan1,2, WANG Chengyong1
(1.College of Mathematical and Computer Sciences, Hubei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 Xiangyang 441053,China; 2.School of Mathematics and Physics,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Wuhan 430074, China)
The paper analyzed the dynamic effect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urban-rural income gap, the labor quality and the economic growth in Hubei Province by constructing VAR model. The result indicated that a certain degree of interaction mechanism existed between them. Expansion of the urban-rural income gap restricts labor quality, while the improvement of labor quality accelerates the expansion of the urban-rural income gap. The economic growth restricts the expansion of the urban-rural income gap which promotes economic growth in the short term and is conductive to economic growth in the long run inevitably. The improvement of labor quality benefits the economic growth which will also promote the improvement of the labor quality.
Hubei Province; Urban-rural income gap; Labor quality; VAR model
F224.9
A
2095-4476(2016)02-0077-07
2015-11-30;
2015-12-30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71371066)
李 燕(1990— ), 女, 湖北襄陽人, 湖北文理學院與中國地質大學(武漢)聯合培養(yǎng)碩士研究生;
王成勇(1973— ), 男, 湖北襄陽人, 湖北文理學院數學與計算機科學學院副教授, 碩士生導師, 博士, 主要研究方向: 計量經濟學與應用統(tǒng)計建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