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春光
中式建筑室內人文美學應用研究
趙春光
中國美術學院 講師浙江亞廈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
中國傳統(tǒng)室內設計的精神層面內容十分豐富。深入研究這些精神層面,有利于理解中國傳統(tǒng)室內設計乃至室內設計整體的形成與發(fā)展;有利于理解室內設計多種多樣的風格特征;也必將有利于提高當代室內設計對中國傳統(tǒng)“人文”美學的認識與提高。
中國傳統(tǒng)室內設計民族文化美學精神
中華民族有著悠久的歷史,在其漫長的發(fā)展過程中,產生了燦爛豐富的民族文化,這種民族文化使中華民族對美的認識也有了特殊的感受。各民族對美的認識都有自己的原則和內涵,既表現出每個民族美的價值觀,也濃縮了該民族的文化價值觀和文化心理特質,是民族文化歷史發(fā)展的結果。每個民族對美的特殊感受,可以體現在該民族藝術的創(chuàng)作風格中,也可以表現在日常的風俗習慣、居住環(huán)境、審美情趣甚至宗教信仰等社會生活的各個層面。中國傳統(tǒng)美學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融哲學思想與人文思想于一體,有著豐富多樣的形態(tài)。中國傳統(tǒng)美學的生生不息,是因為其中有著深厚的人文底蘊。它以人為中心,將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環(huán)境有機地融合在一起。因此,研究傳統(tǒng)美學,不能不研究它與人文的內在關系。
中華民族是一個熱愛生命、以和為美的民族。對于哲學的理性思辨與倫理的實踐、審美活動通過“吟詠情性,講究美學“意境”,使人生的意義在傳統(tǒng)美學中得到升華。
中國傳統(tǒng)的建筑結構和室內家具陳設采用木結構為主,其特點是梁柱承重,墻體起到圍護的作用,室內空間較大,運用格扇門罩以及博古架等物件對空間進行劃分,采用天花藻井、雕梁、斗拱等加以美化,并以中國字畫和陳設藝術品等作為點綴,創(chuàng)造出含蓄、高雅的空間氛圍。這種氛圍經歷了千百年的完善發(fā)展,形成了中國建筑室內固有的傳統(tǒng)風格樣式,被稱為“中華民族傳統(tǒng)形式”,并一直延續(xù)至今,也影響了東南亞日、韓等國家的建筑發(fā)展,行成了如今的新東方主義風格,對東方的建筑發(fā)展有著深遠的意義。
中國傳統(tǒng)建筑室內設計,通常還表現為室內對稱的空間形式。這種設計追求空間環(huán)境的平衡,寧靜、雅致,是東方人對室內空間的美學要求。在多數的宮殿和廳堂中,梁架、斗拱等都以其結構性和裝飾性在建筑中發(fā)揮著雙重作用,成為中國傳統(tǒng)室內設計表現的一種藝術形象。室內除了固定的隔斷外,還有移動的屏風、半敞開的照壁、博古架等與其他家具相結合,對組織空間起到了增加層次感和空間感的作用,這也是中華民族傳統(tǒng)美學中“內斂、自謙”的一種體現,運用這些裝飾元素即分隔了空間,也保護了人們的隱私。在色彩的處理上,中國北方傳統(tǒng)建筑室內的梁、柱常用紅色,天花藻井并繪有多種多樣的彩繪圖案,用鮮明吉祥的色彩取得對比調和的效果,顯示出了中國皇家建筑風格與氣派(圖1)。
中國南方傳統(tǒng)建筑室內則常用冷色調,白墻、灰磚、黑瓦,色調對比強烈,形成了江南特有的秀麗(圖2)。中國傳統(tǒng)的建筑風格和室內風格并不是短時間形成的,而是古代勞動人民對于建筑美學不斷摸索與探尋過程中逐漸演變形成的,也體現了人們對人性解放和人生意義的不斷求索與探尋。從大量宮廷建筑的室內天花藻井、家具、陳設、字畫等多方面設計元素中,都能尋找到中華民族古代勞動人民對傳統(tǒng)美學獨有的認知和理解。
任何建筑風格的形成都不是偶然得來,而是千百年來人們通過勞動及技術水平的不斷提高和對美學理解的不斷認知而形成。在我國,傳統(tǒng)的室內設計的發(fā)展也經過了三個層面的發(fā)展沉淀形成。物質層面,包括空間界面、家具與陳設等物質因素;技術層面,涉及結構、工藝、規(guī)范與標準等技術條件;精神層面,則指凝固于物質層面和技術層面之上的社會意識,體現了設計者與建造者的文化素質與審美能力等。中國傳統(tǒng)室內設計的形成是伴隨著社會的經濟、政治、文化等方面的提高而進步發(fā)展形成的。作為一個擁有上下五千年歷史的文明古國,在漫長的社會進程中,中國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民族文化,有著強盛的國家體制。伴隨著社會的進步,國家物質需求得到了極大的豐富,技術水平也得到了長足的進步與發(fā)展,對于傳統(tǒng)設計也逐漸由以追求實用為目標,轉向為既滿足實用性,也要滿足精神層面的審美需求。
政治思想、法律以及哲學、藝術、道德、宗教等觀點與中國的地理環(huán)境共同決定了中國傳統(tǒng)室內設計的基本特征。建造者與設計者的文化素質、審美能力、經濟條件、技術條件和建筑所處地區(qū)的地理環(huán)境、民族習慣等共同決定了中國傳統(tǒng)室內設計的個性特征。從而使中國室內設計形成了一個即統(tǒng)一而又多樣的局面。
3.1空間分隔采取的形式是“斷而不斷,隔似未隔”。
主要表現方式通過影壁墻、屏風、博古架、帷幕等方式?!巴ピ荷钌钌顜自S?”古詩詞中對這種場景有著細致、生動的描寫。這種形式和中國的家族觀念是分不開的。中國的家庭模式在形式上分而不分,小的家庭單獨存在,但和整個大的家庭聯系在一起。屏風上可以有美麗的圖畫和典故,博古架可以用來擺放古玩等物品,這些家具也體現了主人的內涵和品位,從而提高空間的藝術氛圍?!皵喽粩?,隔似未隔”的風格特征依然可以在如今的中式室內設計風格中頻繁出現(圖3)。
“借景”多為“遠看”,引入自然景物則為“近觀”。供石、養(yǎng)花、制作盆景,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周禮》注稱:“周公植璧于座?!笨梢姽┦L,興之甚早。到后來,以奇石置案,用石制作掛屏、座屏者,就越來越多了。將自然景物引入室內,意在“一卷代山,一勺代水”,以小見大,寓無限意境于有限的景物之中。體現了人們對自然的依戀和熱愛,也體現了古人的人文情懷和美學精神(圖4)。
3.2中國傳統(tǒng)設計在裝飾上多采用含蓄的形式,在手法上主要有三種:諧音、隱喻和象征
3.2.1諧音
中國古代的室內裝飾圖案大量采用了蝙蝠、鹿、魚、鵲、梅等圖案。蝙蝠的“蝠”和“?!蓖?,“鹿”和“祿”同音,“魚”和“余”同音……這些和中國傳統(tǒng)的求福、求祿、求功名是分不開的(圖5)。
有些老的房子廳堂上的家具擺設的也很講究。廳正中自里而外,長條幾、八仙桌,桌子兩側是太師椅,廳堂兩側擺放茶幾和木靠椅,八仙桌兩側是主人和貴賓的座位,兩側待客用。在長條幾上的陳設很有寓意?;丈淌覂汝愒O喜好東邊大花瓶西側放鏡子,中間一臺自鳴鐘。男左女右,男人外出經商,平平(瓶)安安,女人在家心靜(鏡)如水,鐘聲響起寓意“終身平靜,一生平安”……處處體現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美好向往。
3.2.2隱喻和借喻
在各種窗戶和門欄中多引用梅蘭竹菊和“歲寒三友”,還有“暗八仙”等,這些物品的引用多表示主人的精神追求。梅菊耐寒,竹子有節(jié),表示“氣節(jié)”;“暗八仙”則表示行行出狀元。安徽西遞宏村一帶的民居窗戶上的圖案特色鮮明,如:用菱形格的圖案表示“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鞭策和鼓勵居住在其中的人們的做事方法。商人則將大門設計成“商”字 ,凡是到商人家里都要從“商”字的下面過,這是典型的和中國傳統(tǒng)的“商為末,農為本,讀書為最高”作抗衡。云南土司家里設計的樓梯也非常有味道,將上梁做得很低,進去就要低頭,是“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頭”的隱喻。這些地方特色的設計為中國傳統(tǒng)室內設計增添了許多故事情節(jié)。
3.2.3象征手法
在室內物品的裝飾上多采用此手法。床頭的石榴圖案,枕頭的鴛鴦圖案,桌、椅等家具上的仙鶴圖案都是典型的代表。石榴代表“多子多?!?,鴛鴦代表“夫妻恩愛”,仙鶴則表示“長壽”。中國龍的運用可以說是象征手法的最高代表,皇帝用的是“五爪金龍”,親王和一些地方重要勢力則是用“四爪金龍”,皇后用的是鳳凰,而姘妃是不可用的,從另一個角度也體現了古代裝飾圖案的的運用遵循了嚴格的階級等級制度。
中國傳統(tǒng)美學由于具備深厚的人文底蘊,是中華民族精神世界與文化心理的突出表現。它在形態(tài)上具有黑格爾在《美學》中所提出的暫時性與永恒性兩方面的因素。所謂暫時性是指它的歷史具體性,這些特定時代的觀念會隨著時代的變遷而改變;而一些永恒的人文精神、美學精神,以及人與自然的統(tǒng)一等精神性的東西不但不會消逝,而且隨著時代的發(fā)展生生不息,融入到民族文化與精神世界之中。中國古代審美強調“謙遜、內斂”,正是美與善統(tǒng)一的自覺要求,也體現了古代人對美好生活的追求與向往,與西方審美觀中張揚的唯美主義、片斷性思維相比,是一種看待世界更為客觀的視角,是更適合我們生活的東方美學的體現。要了解中國建筑、中式風格的室內設計,就必須了解中國建筑的文化,而了解中國的建筑文化,就得從中國的“人文”美學精神下手。只有深刻地理解了中國的美學文化內涵,才能把中式的室內設計做到“形神兼?zhèn)洹?,既有外在美又有內在美?/p>
[1]潘谷西.江南理景藝術[M].南京: 東南大學出版社,2003:134—137
[2] 趙廣超. 不只中國木建筑[M]. 北京: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6: 182—194
[3] 李澤厚. 美的歷程[M]. 天津: 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1: 97—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