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彩慧
【摘要】民辦高校學生未來生活與工作的根本是應用型技能與政治思想教育共同作用的結果,二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但是,近年來,民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能很好切合學生的現(xiàn)實生活需求實際,存在一定的背離現(xiàn)象。因此,如何探索出一條適合民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之路,是擺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個重要問題。
【關鍵詞】民辦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
思想政治教育不是空中樓閣,要想達到教育的目的就不能只局限于課堂講授這一種方式。民辦高校學生的應用型發(fā)展特點要求我們深入到學生生活中,從學生實際的需求角度找到思想政治教育可以發(fā)揮的具體作用,真正成為學生思想的指南針。
一、當前民辦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學概況
當前,在我國深化改革的大背景下,改革與創(chuàng)新已成為時代主題,思想政治教育領域的變革也勢在必行,思政教育改革的中心點在哪里。那就是課堂教學與實際生活相脫節(jié),導致了學生不重視、無用不學的現(xiàn)象,思想政治教育對學生的引導、促進與激勵功能大打折扣。其具體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思想政治教育理想化色彩明顯
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具有一定的抽象性,除了測試分數(shù)以外,課程教學成效極難獲得明顯體現(xiàn),無論哪個教學層次的思想政治教學工作均會面臨這樣的困惑。但是,這門課程對于學生的未來發(fā)展卻又極具引導功能。正確的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引導學生構建準確的“三觀”,從而確保其人生、工作、學習、生活平穩(wěn)有序,可以為社會做出更多貢獻。反之,則會讓學生增添困惑,阻礙學生成長與進步。在現(xiàn)實教育教學過程中,高校的老師大多具有不同程度的理想主義色彩。老師通常會以一些只知道工作不知道休息、內(nèi)心充滿正確思想政治抱負的事例、人物來做學生思想政治課堂內(nèi)的實際教學案例,為學生全面解剖他們的人生軌跡、事業(yè)途徑,意在引導學生學習他們,做他們那樣的人。
(二)思想政治教育重理論輕實踐
思想政治教育的真正價值不在于記憶多少理論符號,選出正確的答案。如果單純注重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學習,那么思想政治教育就不可避免地落入教條化和機械化的泥潭。當然,這并不是說理論教育就沒有必要,而是要糾正思政教育領域重理論輕實踐的問題。思想政治教育過程的成功,是社會發(fā)展所需要的思想品德對受教育者思想道德認識的內(nèi)化,同時也是受教育者的思想道德認識作用于行為實踐的外化。
(三)缺乏健全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體系
民辦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主要是由思政課教師完成教育教學任務。這是現(xiàn)行體制下的單一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項系統(tǒng)工程,所有可能對學生思想產(chǎn)生影響的方方面面都應該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涉及學校的各個部門,每一位老師和學校工作人員都應承擔起賦予自己的責任和義務,給學生樹立榜樣,向學生傳遞正能量,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滲透到學校各項工作中。但是,從現(xiàn)實情況看,目前民辦高校思政教育仍沒達到理想效果,工作滯后,存在明顯不足。
二、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基本理念
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在學生的生活中被運用,外化為積極的行動,這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含義。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必須要和學生的日常生活更貼近,要能夠全面的融入學生的言談舉止,指導他們學會做人、做事、會生活、會學習,正確對待職業(yè)發(fā)展與人生意義。如果我們在思想政治教育教學過程中不顧學生的文化學習能力、現(xiàn)實生活狀況,一味灌輸理論知識,想讓民辦高校學生對這門課程從心底喜歡,并自覺的將其運用于生活與學習實踐,恐怕只會是老師、學校的一廂情愿,也與開設這門課程的預期目標相悖,從而難以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
三、實現(xiàn)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有效途徑
現(xiàn)代教育教學的技術手段在社會發(fā)展中加速運用,教師必須從社會客觀實際、學生的思想、學習能力、職業(yè)期望等方面入手貼近學生的現(xiàn)實,讓學生在現(xiàn)實生活中體會到思想政治教育,對人生和事業(yè)發(fā)展起到的指導作用。
(一)以生活為基本途徑,創(chuàng)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學理念
表面來看,思想政治教育只是一門輔助性課程,似乎只有數(shù)理化、語數(shù)外才能讓人贏取人生,才能讓人生更加完滿。民辦高校必須注重學生的生活實際,了解他們的現(xiàn)實生活狀況與基本需求。從他們的個人品質、學習能力、個人及家庭狀況以及社交范圍等層面入手,全面把握學生的真實內(nèi)心狀況,也就是以生為本,實行人性教育。作為任課老師,不僅僅是完成學校規(guī)定的教學任務。課堂教學可以以數(shù)計,課堂外教學卻無止境。
(二)構建立體型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教學體系
(1)培養(yǎng)學生的法治意識。我國是法治國家,依法治國是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遵守法律是大學生社會生活的底線,法制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應對高校每個年級的學生,定期開設法律大課堂這類型的課程,由資深法律專業(yè)老師講解。教學內(nèi)容上主要講授涉及大學生工作、學習、生活的法律知識,以案例為主線貼近學生實際。(2)以習慣養(yǎng)成為推手培養(yǎng)學生的公民道德意識。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要“推進公民道德建設工程”。以德治國和依法治國是治理國家的兩種方式。與此相關,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兩個重要組成部分。(3)開展心理咨詢、心里訓練活動,塑造學生健康心理。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引進心理咨詢與訓練,可以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渠道,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實效性。針對個別學生的特殊心理問題,可以采取“一對一”溝通的方式、展開單獨談話。(4)積極開發(fā)利用網(wǎng)絡載體提升思政教育的實效性。思想政治教育也可以充分利用網(wǎng)絡優(yōu)勢,如播放思政類課程教學視頻、思政專題講座、教學公告欄、教學資源庫等供學生觀看學習。教師也可以通過對學生關注問題的討論來了解學生對這些問題的想法及看法,進而了解他們的思想道德狀況,達到思想道德教育有的放矢的目的,使思想政治工作的環(huán)境由封閉走向開放,大大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實效性和影響力。
參考文獻
[1]秦愛萍.高職院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研究[D].長江大學,2014.
[2]蘇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新思維[J].科技資訊,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