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然
編者按:
為進一步推動生活垃圾分類工作的開展,提高小學生的垃圾減量、垃圾分類意識,充分發(fā)揮“小手拉大手,教育一個孩子,影響一個家庭,文明一個社區(qū),造福整個社會”的宣傳帶動作用,營造全社會共建首都美麗城市環(huán)境的濃厚氛圍,6月24日,“垃圾分類我能行”——2016年北京市垃圾減量垃圾分類宣傳教育活動進校園啟動儀式在北京市京源學校小學部舉行。全校師生一千余人參加。
勿以善小而不為——以德育為基石,從孩子們的行為意識抓起
垃圾分類是一項人人都可以參與的環(huán)保行動,不要因為行為過小而不去做,因為很多小的行為舉止正是對小學生做人、做事行為意識的培養(yǎng)。
北京市京源學校小學部正是在一開始辦學時就充分考慮到了小學生行為意識的培養(yǎng),所以學校以“為人的終身發(fā)展和一生幸福而工作”為宗旨,堅持“以德為魂、育人為本”的辦學理念,將綠色、環(huán)保、低碳、文明等理念融入校園建設中。
記者在京源學校小學部看到,一幢四層的教學樓,每層布置都別具匠心。
一層主題主打藍色,藍色沉靜而內斂。十年樹木,百年樹人,今日之幼苗,明朝之棟梁,樹的形象便成為校園中處處可見的風景。再看樓梯間,每個鏤空的樹形景觀都以孩子們親手制作的剪紙形式出現。
二層主題選用橙色,橙色給人的感覺是溫暖。這里有專門為學生們設計的“陽光悅讀吧”和音樂角空間,課間或放學后,在這里讀讀書、談談心,好不愜意。此外,樓道兩側還有常年舉辦的“攝影作品展”和“書畫作品展”,展示小小攝影師們眼中五彩斑斕的校園生活圖景和歷年來學生們創(chuàng)作的書畫作品。
三層設計有科學實驗室。在這里,學生們可以通過科學實驗,了解、學習力學、電學、再生資源循環(huán)利用等方面的知識。
四層建有古生物化石館和動物標本館,此外還有個極具國粹特色的小小京劇展廳。
不僅如此,教學樓外更設有多處環(huán)保景觀和設施,老師們通過這些點滴的外在環(huán)境,教導學生們保護環(huán)境,樹立“綠色理念”意識。
樓外的“曲水思源”是一處山水建筑小品,因為曲曲折折的溪水故名“曲水”,“思源”則告誡學生們勿忘母校,傳承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文化。那么,溪水是從哪里來的呢?是源自學校下沉廣場東南角的一個雨水收集池。通過收集池將雨水收集后,再利用水泵把雨水抽到曲水思源南側的假山上。雨水從假山上一直向北流下來,流到水木年華北側的一個溢水口,溢出的雨水通過管道又回流到收集池。此外,收集的雨水還能養(yǎng)魚,澆灌種植園,起到調節(jié)水系空氣濕度的作用。
校領導介紹,雨水循環(huán)利用系統(tǒng)能夠使學生們更加關注節(jié)約用水的理念,用實際行為踐行低碳環(huán)保的生活理念。另一個設施是回收機。學生們可以把廢舊塑料瓶投進回收機,變廢為寶,減少校園的白色垃圾,實現垃圾分類的目的。正如學生們所說,要積極踐行綠色發(fā)展的理念,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讓綠色出行成為我們新的生活方式,讓種花種樹成為一種時尚。通過我們的努力,小手拉大手,讓北京的天更藍,水更綠。校園文化潤物無聲,一步一景,浸潤心靈。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以細節(jié)為珠鏈,從孩子們的行為習慣培養(yǎng)抓起
垃圾分類是一項人人都可以參與的環(huán)保行動。每個人的隨手小舉動,都可以為整個社會環(huán)境營造出一點點綠色。這種點滴行為不僅是對學生們自身成長的素質教育,更是會影響到家庭,乃至社會的大行為。
京源學校小學部的老師們在以德育為基石的前提下,積極踐行新課程改革的重要思想,優(yōu)化學校特色課程體系,指導學生們積極踐行垃圾分類,將垃圾分類融入課堂教學,同時注意引導學生們開展課外跨學科綜合實踐活動,取得了顯著的教育效果。
在垃圾減量垃圾分類宣傳教育活動進校園啟動儀式上,從學生們精彩的表演中便可以感受到垃圾分類意識已深入人心,并且切實融入到了學生們的日常行為細節(jié)中。在課程設置中,老師們巧妙地將垃圾分類、垃圾減量的理念與教學實踐活動相結合。例如,將數學的平均數與營養(yǎng)午餐相結合,讓學生們親測營養(yǎng)午餐的能量值,從而促進“光盤行動”;引導學生們均衡合理膳食,做到不浪費。
此次活動還展示了學生們把課堂上學到的內容、自己在生活中體驗到的經驗,做到學以致用、靈活運用的能力?;顒蝇F場,學生們通過生動活潑的小話劇《羊村風波》,展現了生活垃圾污染河道帶來的環(huán)境不美麗和生態(tài)污染;用靈動的快板形式,從“環(huán)保低碳說”表達了垃圾分類能辦到,“回收塑料一噸重,可煉石油真不少;廢紙利用四百斤,六棵樹木不砍掉;廢紙塑料和玻璃,金屬材料和布料。此類垃圾都是寶,合理利用最重要”。不僅如此,學生們還表演了舊衣物改造后變新顏的服裝秀,展示了近年來學校參與垃圾分類、資源循環(huán)、節(jié)約資源等方面的環(huán)境教育成果,讓領導和嘉賓們看到了學生們關注社會、自主探索問題答案、主動嘗試解決問題的良好風貌。
活動進行中,全體同學莊嚴宣誓:“做文明有禮北京人,垃圾減量垃圾分類、垃圾分類我能行,我們積極行動”,將活動推向了高潮,表達了學生們將理念付之行動的決心和信心。
活動最后,領導和嘉賓向學生們贈送了垃圾分類圖書《垃圾的故事》、綠植等紀念品。
2016年綠色行動:從京源小學開始,不斷前行
據北京市城市管理委員會趙功委員介紹,為宣傳城市環(huán)境建設,推動垃圾分類,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今年將持續(xù)在全市30所小學、幼兒園開展“做文明有禮北京人、垃圾減量垃圾分類從我做起進校園”活動,從培養(yǎng)孩子們垃圾分類習慣入手,小手拉大手,逐步建立起垃圾分類行為的長效教育機制。
記者了解到,從2010年啟動的全市垃圾分類居住小區(qū)達標試點工作開始,目前已經在北京市的3759個居住小區(qū)開展,覆蓋80%有物業(yè)管理的小區(qū),初步實現了垃圾分類投放、分類收集、分類運輸、分類處理的鏈條銜接,并開啟了日常運行和監(jiān)督檢查模式。
今年,垃圾分類居住小區(qū)達標試點將保持覆蓋80%左右的有物業(yè)管理的小區(qū),同時鼓勵新建小區(qū)按照垃圾分類標準,設計或者采用智能垃圾分類設施。在廚余垃圾分類方面,此前設定的“城鎮(zhèn)地區(qū)主要分出廚余”的比例也在逐步提升。
下一步,垃圾分類將以“干濕分離”,分出可回收物,提高垃圾資源化利用水平為主,通過減水減重分出廚余垃圾等方式,實現社區(qū)就地減量。同時,根據區(qū)域范圍合理設置固定收集點,以及采用社區(qū)網絡終端(APP)、電話預約上門回收等方式,推進專業(yè)化作業(yè)水平,促進居民廚余垃圾和可回收物收集量的提高,推動各區(qū)垃圾減量的積極性。
(責任編輯:李靜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