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淑娟
編者按: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終身學習研究所(UNESCO Institute for Lifelong Learning, UIL)近期發(fā)布了題為《學習型家庭:代際掃盲教學法》(Learning Families—Intergenerational Approaches to Literacy Teaching and Learning)的報告。報告共涉及納米比亞、尼日利亞、南非、烏干達、巴林、巴勒斯坦、澳大利亞、尼泊爾、新西蘭、瓦努阿圖、加拿大、德國、愛爾蘭、馬耳他、荷蘭、羅馬尼亞、土耳其、英國、美國、哥倫比亞、危地馬拉、墨西哥22個國家的26個代際掃盲項目。本刊特約青島科技大學外國語學院副院長呂耀中教授及其學生對這一報告的內(nèi)容進行編譯,以饗讀者。
一、背景與環(huán)境
漢堡市是德國第二大城市。該市有相當大比例的居民為移民或擁有外國血統(tǒng)。以2006年為例,漢堡市居民總數(shù)為1754182人,其中15%(258225人)為非德裔,26.8%的居民有移民背景。此外,48%的六歲及以下兒童有移民背景。主要的移民群體包括土耳其裔(23%)、波蘭裔(22.6%)、阿富汗裔(5.3%)、伊朗裔(3.4%)、俄羅斯裔(3%)、加納裔(2.1%)。漢堡市的種族多樣性也帶來了多元化的宗教信仰。世界上的主要宗教,如基督教、伊斯蘭教、猶太教及印度教在漢堡市都有信徒。這些因素都給教育帶來了挑戰(zhàn)。除此之外,很多父母還缺乏必要的讀寫技能來為孩子的學習提供支持。尤其是很多成年移民是功能性文盲,無法積極有效地參與孩子的發(fā)展。因而,相對其他孩子,來自移民家庭的孩子在學校的表現(xiàn)很可能會差一些。
為了應對孩子們(尤其是來自貧困及移民家庭的孩子)所面臨的教育挑戰(zhàn),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教育研究所(UNESCO Institute of Education,UIE)及漢堡市教師培訓與學校發(fā)展研究所(the State Institute for Teacher Training and School Development in Hamburg)在2004年啟動了家庭掃盲項目(Family Literacy Project,F(xiàn)LY)。該項目作為擁有移民背景的兒童及青少年提升項目(the Promotion of Children and Young Adults with Migrant Backgrounds Programme)的重要組成部分,由德國聯(lián)邦、州教育規(guī)劃與研究促進委員會(Bund-L?覿nder-Commission for Educational Planning and Research Promotion,BLK)及漢堡市提供資金支持。2010年,該項目被授予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頒發(fā)的世宗王掃盲獎(the UNESCO King Sejong Literacy Prize)。
二、家庭掃盲項目
該項目是一個代際家庭掃盲項目,主要針對家長,以及學齡前、幼兒園、小學低年級、有特殊學習需求的兒童。目標群體中的許多人來自社會上的弱勢群體。該項目旨在發(fā)展家長及其子女的讀寫技能(聽、說、讀、寫及創(chuàng)造力),同時還通過以下途徑促進幼兒園或小學與基于家庭的學習間的密切聯(lián)系。第一,為家長提供支持,增加他們的家庭讀寫活動,使他們能夠幫助子女完成學校作業(yè)。第二,培訓學校教師,使他們學會與多元文化背景的孩子們打交道并傳授知識。此外,該項目也鼓勵、支持家長和幼兒園或小學教師密切互動合作,以增強孩子們的學習能力。
項目最初與7所小學及2所幼兒園進行試點。這些學校都位于漢堡市移民最為集中的貧困街區(qū)。由于其他學校不斷增加的需求,該項目此后又被引入了25所學校。與其他機構,如有類似或相關授權的成人教育中心,結成的有效工作網(wǎng)絡也促進了項目的擴張。家庭掃盲項目課程主要由教學人員根據(jù)實際教學環(huán)境靈活制定,強調(diào)以下主題:語言發(fā)展,聽力及理解(如講故事),讀寫及理解(大聲朗讀及討論)字母和語音(語音、韻律及音節(jié)的運用),文化意識。
該項目的宗旨包括:培訓家長使其有能力在孩子們的心理和學習發(fā)展方面起到積極作用,從而推動兒童的早期讀寫及語言技能發(fā)展;提高有移民背景的父母及孩子們的讀寫技能;通過提供學習材料和開展培訓,使父母成為能夠促進家庭學習的教育者;創(chuàng)造小學或幼兒園和基于家庭的學習間的密切聯(lián)系及合作;利用掃盲培訓促使移民群體有效、可持續(xù)地融入德國主流社會;培訓教師及其他教育者,以增強學校和幼兒園教育的有效性。
三、項目實施
項目的實施一方面基于對教師的有效培訓,他們是項目的主要教學人員;另一方面基于成人的積極參與,他們扮演著父母和兒童教育工作者的雙重角色。項目給教師和父母提供專門培訓,以確保其有效性及可持續(xù)性。2009年,項目試驗階段結束后,漢堡市每年為25所貧困地區(qū)的學校提供額外的資源,以支持家庭掃盲以及教師培訓。
(一)教師培訓
項目要求每所學校配備2名教學人員。漢堡市教師培訓與學校發(fā)展研究所每個月都會為小學及幼兒園教師提供培訓課程,這些教師大部分都是語言發(fā)展教育工作者。作為代際項目的主要實施者,教師們接受的培訓涉及與孩子和成人相關的廣泛科目或主題,以及家庭掃盲教學法。此外,培訓同時強調(diào)文化意識和文化敏感性,目的是讓教師們能夠滿足及應對不同種族、宗教背景孩子和成人的需求。研究所也為來自各個學校的教師創(chuàng)造機會分享經(jīng)驗,以此提高他們的教學技能。
(二)社區(qū)參與:父母的培訓與參與
項目的基本原則為:家庭是構成兒童可持續(xù)學習和教育的基本起點。在家庭掃盲項目的框架下,父母被視為平等的伙伴,因此他們被鼓勵積極參與項目的計劃和實施,這體現(xiàn)在以下3個方面。
1.媽媽們積極參與課堂
媽媽們在每周特定的一天參與到課堂中。她們參與到與讀寫相關的活動中,如與孩子一起看書或玩簡單的讀寫游戲。家長參與孩子們的課堂意在使家長熟悉孩子們是如何學習的,以及評價他們的學習過程,同時也使家長能夠成為教育者。除此之外,也意在為家長和孩子們創(chuàng)造一個在共同學習背景(如共同選擇、閱讀和討論一本書)之下互動的機會??傊?,必須認識到:家長和孩子的互動會在他們之間建立起堅韌的紐帶,這是家庭掃盲項目長期成功的基礎。
2.家長(不帶孩子)參與平行課程
在有經(jīng)驗的教育者的指導下,家長在沒有孩子出席的情況下參與課堂讀寫活動。這些課程中,家長學習如何為自己的孩子提供支持,以及根據(jù)各種主題制作可以用來跟孩子共同進行家庭學習的材料(如故事包、單詞卡片、自己編寫的故事及繪制的圖片)。這些課程同時也為家長創(chuàng)造機會,使他們學習德語或提高德語水平,關注撫養(yǎng)孩子、健康與營養(yǎng)等話題,以及更為重要的——學習其他的文化。
3.聯(lián)合校外活動
聯(lián)合校外活動包括孩子、家長及教學人員共同參與戶外活動,如參觀博物館和圖書館,逛逛學校附近的市場,進行“讀寫散步”(literacy walks),以及參加特別的慶?;顒印_@些活動旨在擴大家長的社交網(wǎng)絡,增強父母和孩子間的紐帶以及促進行動導向型學習。
(三)教學方法
項目教學理念與學校環(huán)境及項目參與者相適應??傮w來說,側重行動導向及過程導向參與型教學方法。在父母與子女共同參與的課堂中,參與者被鼓勵共同積極參與學習過程及學習材料的制作。例如,當孩子唱歌跳舞時,家長可以進行讀、寫或討論與孩子相關的家庭故事。
(四)教學材料
為了促進掃盲活動在多語言背景下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家庭掃盲項目采用多種行動導向型的、簡單的、與環(huán)境相關的教學材料。這些材料大部分是由參與者在教學人員的指導下制作而成并且適用于家庭和學校學習的。主要的教學材料包括如下3種。
1.多語言“迷你書”
迷你故事書是父母根據(jù)家庭照片和經(jīng)歷用多種語言制作而成的,目的是促進跨文化和多語言學習。迷你故事書在激發(fā)家長和孩子學習熱情方面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這些書不僅記錄了家庭故事,而且為了解其他民族的生活、文化及傳統(tǒng)創(chuàng)造了機會。總之,這個工具在跨文化教育及促進不同種族的社會融合方面發(fā)揮了核心作用。
2.家庭讀寫發(fā)展包
包含的學習材料有兒童書籍,內(nèi)容為語言游戲、故事、韻律、歌曲CD、磁帶等。家長可以借回家使用。
3.故事包
使用故事包學習是一種以整體的、行動導向的、創(chuàng)造性的方式探索圖畫書的方法。圖畫書里的主要角色和物體都可以在故事包里找到或制作出來。在閱讀圖畫書時,孩子們可以觸摸到物體,交互使用(在角色扮演中)或用感官(聞、嘗、聽)去探索。
四、監(jiān)控及評價
教師培訓與學校發(fā)展研究所已經(jīng)對家庭掃盲項目進行了評估。評估采用定量及定性分析方法來判定項目實施效果,包括對不同種族和社會群體的家長以及來自學校、日托中心的教育工作者、校長進行結構式訪談或進行問卷調(diào)查;父母觀察孩子們的正式課程。
此外,孩子們在課程開始及結束時的非語言智力及語言能力被系統(tǒng)地評估或測試,以此來判定他們的學習過程和學習需求。這也包括對學前及一、二年級學生測試,以及教師對學生的教育發(fā)展評估。此外,還在參加課程前后對家長進行采訪,以得到他們對孩子讀寫能力發(fā)展情況的看法。
五、效果
該項目提高了成人的溝通能力和溝通技巧,增強了他們的自尊,增加了他們與來自其他種族或文化群體的人進行社會交往以及融入德國整體社會的可能性。因此,項目已經(jīng)成為不同社會文化背景的成人、家庭、學校和社區(qū)之間建立聯(lián)系網(wǎng)絡的重要工具。
自啟動之初,該項目每年平均惠及1000名家長及1000名兒童。它已經(jīng)在學校和家長間形成了牢固的聯(lián)系,許多學校已經(jīng)成立了家庭讀寫教室,家長每次來學校都會在那里碰面。
家長參與孩子教育既強化了家庭關系,也提高了孩子們的讀寫能力。
考慮到許多教師沒有教授來自不同文化背景學習者的經(jīng)驗,該項目為他們提供了這些機會,從而也提高了他們的跨文化教學技能。最重要的是,該項目使教師能夠理解并較好地處理課堂上與文化差異相關的狀況。
六、挑戰(zhàn)
項目目前的主要挑戰(zhàn)在于小學和幼兒園教師在家庭讀寫和成人教育方面缺乏經(jīng)驗。此外,大部分教師缺乏與不同社會文化背景的家長打交道的經(jīng)驗。因此,在項目初始階段,要求對教師在家庭讀寫、成人教育及跨文化教育方面進行強化培訓來應對這些挑戰(zhàn)。
其他的挑戰(zhàn)還包括父母由于忙于家庭事務而不能持續(xù)參與項目;項目很難惠及最需要的人群,因為他們往往是社會上最為孤立的群體。因此,需要利用多種資源,發(fā)揮創(chuàng)造性來促進家長的持續(xù)參與。
七、經(jīng)驗
由于家長參與是自發(fā)的,學校需要經(jīng)常提醒并鼓勵家長履行支持孩子發(fā)展的義務。鑒于此,學校被鼓勵實行家長注冊以及考勤制度。因為該項目包含了很大比重的成人教育,也可以通過對所修課程進行認證以提高父母參與項目的積極性。這個策略無疑會激發(fā)家長們的興趣,很好地鼓勵其付出及參與。以上都是項目取得成功的必要因素。
家長參與學?;顒蛹訌娏私處熍c家長間以及學校和社區(qū)間的合作與交流。這些關系是互惠的,因為家長能夠享受到終身學習機會,而學校和孩子們也從家長的支持中獲益。此外,與其他社區(qū)機構(如圖書館)加強聯(lián)系,學校對家長開放,能夠使學校逐漸發(fā)展為社區(qū)學習中心。因此,為了家庭掃盲項目的有效性,家長應被視為平等的伙伴。
家庭掃盲作為一種靈活的學習模式,能夠很好地適用于不同的社會環(huán)境及滿足特定學習群體的需求。
八、可持續(xù)性
項目可持續(xù)性主要體現(xiàn)為家長和學校間的合作以及由此帶來的家長積極參與學校活動及孩子教育。由于實施過程花費不多,家長有望持續(xù)參與,這會確保項目的長期開展。
同樣重要的是,家庭掃盲項目與城市的移民融合項目相結合,表明主要合作方仍視項目的實施為應對移民及社會弱勢群體挑戰(zhàn)的有效途徑。事實上,漢堡市曾承認家庭掃盲項目在處理移民問題上是“可能的行動方法的框架的中心要素”(central element in the framework of possible action approaches)。因此,德國漢堡市政廳要求2013年前每年增加25所學校,并將項目實施方式融入現(xiàn)有的合作項目之中。
編輯 許方舟 校對 郭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