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蓁
2013年5月26日,重慶市工商局四樓會議室,公務員遴選面試正在緊張進行。
“你的中國夢是什么?”面對第一道考題,來自武隆縣的大學生“村官”張利沉默了半晌才答道:“我放棄此題,直接回答后面的問題。”
張利的回答令考官很吃驚,因為面試時放棄考題就意味著直接落榜。
“這個問題讓我想起了村里的羊倌陳小龍。”張利后來對她的家人說。
艱難抉擇
畢業(yè)于西南政法大學的張利,放棄在重慶主城區(qū)律師事務所工作的機會,于2010年考上了武隆縣的大學生“村官”。
她的第一站是巷口鎮(zhèn)蒲板村。
蒲板村屬于高山貧困村,海拔最高處為1700多米。由于山高坡陡,村民的生產生活用水都得靠天,這也是蒲板村人的心病。
張利現(xiàn)在還清晰地記得,村里的羊倌陳小龍曾經(jīng)對她談起過自己的中國夢——帶領村民發(fā)“羊財”。
前幾年,一直在外打工的陳小龍回到村里,開始養(yǎng)殖山羊??墒牵驗槿彼?,他養(yǎng)殖的山羊先后死了一百多只。
2011年,張利到北京參加貧困村大學生“村官”培訓。其間,她為村里爭取到中國扶貧開發(fā)協(xié)會的貧困村飲水工程項目。
在張利去參加公務員遴選面試的前一晚,項目主管不無擔憂地對她說:“村里的飲水項目是‘村官’成長工程,你要是走了,項目款可能就要‘黃’喲?!?/p>
那一夜,張利幾乎整夜無眠。
走,還是不走,這個問題一直在腦海里打旋。家人都盼著她回家,但飲水工程關系著1000多村民的生產生活用水,鎮(zhèn)里還為此墊資了20余萬元……
“雖然做夢都想回家,但這不是我的人生夢想?!睆埨麖男〖揖池毢髮W四年,她靠別人資助才完成了學業(yè)。“我在大學就入了黨,從那時起,我就立志畢業(yè)后去農村服務”。
張利的思緒又回到考場上。
“你還有時間回答第一道題?!被卮鹜旰竺娴膬傻李}后,考官提醒張利。但張利沒有選擇答題,她面對考官,輕柔地說了一聲“謝謝”,便徑直走出了考場。
“這道題的答案,我會寫在蒲板村的致富路上?!睆埨臎Q定得到了家人的支持,這讓她更加堅定了信心。
扎根山村
其實,張利對蒲板村并非“一見鐘情”。
2010年8月3日到村里報到后,第一次上山,她就打起了“退堂鼓”。
這里山高路陡,坐車暈車,走路腿軟;晚上住在村支書家兩層樓的房子里,上面住人,下面圈羊,臭氣熏天,蚊子叮人。
“想家,想孩子……”當時,張利的孩子剛出生不久,這是她最大的牽掛。作為大學生“村官”,她每月工資不足1000元,連她的丈夫都認為她沒必要去受這個活罪。
盡管條件艱苦,可張利卻“不想這樣落荒而逃”。
2010年12月,張利在走訪村民時結識了村里的一對雙胞胎姐妹,其母早逝,父親長年在外打工,她們跟年邁的奶奶相依為命。姐妹倆都14歲了,還衣衫襤褸,也不愛說話。
姐妹倆的境遇令張利心神難安。接下來,她逐一走訪了全村34名留守兒童。每結識一名留守兒童,她都要拍下他們的照片,記下他們的家庭情況。
“看到他們,我想起了我的童年。我要留下來為他們做點什么?!睆埨f。
從此,每次乘火車回家,張利就會拿出她拍攝的留守兒童的照片,向乘客講述這些孩子的故事,爭取人們的資助?;氐郊依铮S婆婆去市場買菜也挨個給商販講故事、拉贊助。半年后,張利籌集到8700元現(xiàn)金。
2011年5月28日,“相約六一·情牽留守”愛心活動在蒲板村舉行,34名留守兒童分別收到了書包、衣褲、玩具等節(jié)日禮物。
這樣的活動,后來每年都要舉行。張利還在重慶主城開設了“愛心衣站”,每次回主城,她都會收集一些舊衣物帶回村里,送給那些缺少衣服的村民和留守兒童。
造福百姓
“一次培訓就引回20萬元飲水工程項目資金,不簡單!”說起張利為村里爭取的貧困村飲水工程項目,蒲板村村委會主任董澤兵就很感慨。他說,當時有200多人競爭這個項目,結果讓張利給拿回來了。
“其實沒那么玄乎,只是平日就收集了村民們缺水、找水的圖片和文字資料,在參加中國扶貧開發(fā)協(xié)會組織的培訓期間,我徑直找到項目決策人,聲情并茂地講述了蒲板村人的用水環(huán)境,情到深處,潸然淚下,結果就感動了對方。”張利說。
錢有了,找水源卻是難事。
為找水源,村里“一班人”十多天踏勘了五六個點。張利每次都跟著去,特別是爬1700多米高的老熊巖,來回八個小時,她硬是堅持了下來。
2013年4月,項目動工了。無論天晴下雨,張利都起早貪黑蹲守在施工現(xiàn)場,水溝挖多深、多寬,混凝土水泥多少、沙多少,她都要一一把關。
“她能吃苦,有責任感?!逼寻宕宕逯f習周說。2013年5月,水池沒建好,錢也沒到位,他們就擔心張利考上公務員走了,不好向村民交待。沒想到,她又回來了。
張利棄考回到村里,項目款的事很快有了著落,水池建好了,水源也找到了,可還差十萬元的水管購置和安裝款。
2013年7月,張利又帶著蒲板村引水的故事,參加了由重慶市扶貧開發(fā)協(xié)會、重慶電視臺舉辦的“贏在鄉(xiāng)村”創(chuàng)業(yè)大賽。這一次,她又為蒲板村抱回十萬元公益基金。
2013年8月,蒲板村1000余人終于喝上了潔凈的自來水。
堅守夢想
水的問題解決了,張利又把精力轉向村民致富的問題。
2014年底,張利開始擔任巷口鎮(zhèn)婦聯(lián)主席,并對口幫扶萬銀村脫貧。
萬銀村產黃臘李子,脆而甘甜。以前,果子收摘后需要農民自己背到縣城里去賣,有的農戶因家里勞動力不足,只能眼看著果子爛掉。
怎樣才能讓村民把果子賣出去,而且還要盡量賣一個好價錢,這成了令張利焦心的一件事。
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思索,張利盯上了當下正流行的電子商務,決定為村民打造“互聯(lián)網(wǎng)+”平臺,通過網(wǎng)絡來銷售果子。
2015年6月29日,經(jīng)過近半年的籌備和努力,萬銀村黃臘李終于在成熟的季節(jié)迎來了劃時代的日子——萬銀“互聯(lián)網(wǎng)+”平臺開張了。
光有平臺還不行,還要推廣才能吸引顧客。
張利不斷發(fā)動身邊人作宣傳,她自己還專門跑到重慶大學總裁班作推廣。幾經(jīng)努力,終于讓班主任同意給她兩分鐘的講解時間,并成功為村民賣出了500多公斤李子。
“在賣李子時,因運輸過程中李子難免受損變質,張利常常自己貼錢買下爛李子,給客戶送去好品種?!毕锟阪?zhèn)負責宣傳的干部說。
“這些都不算什么。能夠幫村民賣出李子掙錢脫貧,是我最大的心愿。”張利表示。
如今,萬銀村的李子產銷兩旺,張利又開辟了新的幫扶脫貧戰(zhàn)場。2016年春節(jié)過后,她以駐村“第一書記”的身份走進堰塘村,開始了新的扶貧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