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秀杰
〔摘要〕近幾年,生命教育在國內越來越受重視,從學術領域的理論討論,到政策層面的官方指導文件,再到操作層面的學校課程、課題研究,都讓我們看到,生命教育已經(jīng)在國內生根、發(fā)芽。而國外和我國港臺生命教育成功的經(jīng)驗,無疑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生命教育既是一種教育理念,又是一種價值追求。然而,何謂生命教育,如何有效實施生命教育,目前還沒有形成明確一致的觀點。深入了解國內外生命教育理論研究的發(fā)展和現(xiàn)狀,有利于把握實踐的方向。本文以“生命”“生命教育”“生命與教育”“生命化教育”等為關鍵詞,進行文獻檢索整理而成,以期為我國中小學踐行生命教育提供參考。
〔關鍵詞〕生命;生命教育;研究進展
〔中圖分類號〕G4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2684(2016)18-0004-05
一、生命教育的起源
1968年,美國學者杰·唐納·華特士最早提出了生命教育說,在美國加州阿南達村阿南達學校,倡導和實踐生命教育思想,并出版了《生命教育》一書,“引導人們去充分體悟人生的意義;讓身、心、靈兼?zhèn)涞纳鼞B(tài)度,成為未來教育的新元素”。
二、生命教育的內涵
近年來,雖然生命教育在我國蓬勃發(fā)展,但總體上還處于起步階段,理論上的認識還未達成一致。綜觀專家學者們對生命教育的內涵所做的界定,我們可以了解到,這些闡釋充分體現(xiàn)了研究者們從不同角度,對“生命與教育”之間關系的不同認識。大體來講,有以下幾類。
我國臺灣學者認為“生命”屬于教育的“內容”,認為生命教育,顧名思義就是有關生命的教育。中小學生命教育是指通過對中小學生進行生命孕育、發(fā)展知識的教授,讓他們對自己有一定的認識,對他人的生命抱珍惜和尊重的態(tài)度,并讓學生在受教育的過程中,培養(yǎng)對社會及他人,尤其是殘疾人的愛心,使中小學生在人格上獲得全面發(fā)展[1]。人力資源與社會保障部中國就業(yè)培訓技術指導中心于2012年5月推出的職業(yè)培訓課程《生命教育導師》中也指出:生命教育,即是直面生命和人的生死問題的教育。
有的學者認為,生命教育有廣義與狹義之分,“廣義的生命教育是一種全人培養(yǎng)的教育,從肯定、珍惜個人自我生命價值,到他人、社會乃至自然、宇宙的價值,并涉及生死尊嚴、信仰問題的探討,包括生死達觀教育、認識哲學教育、情緒輔導教育、創(chuàng)造思考教育、多元智慧教育、終身學習教育、生活倫理教育、兩性教育、公民道德教育、社會公益教育及環(huán)境教育等多個方面。狹義的生命教育是一種人生觀教育,教育學生認識生命、尊重生命、熱愛生命,進而珍惜生命[2]。”
還有學者將生命定位為教育的“目的”:認為“生命教育不是通常理解的珍惜生命的教育,不是只對生死存亡的極端事例有意義,而是要服務于生命個體的成長、融會于學校教育的全過程[3]?!比嘻惼剑?004)也認為生命教育就是指對個體從出生到死亡的整個過程中,通過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進行生命意識熏陶、生存能力培養(yǎng)和生命價值升華,最終使其生命價值充分展現(xiàn)的活動過程,其核心是珍惜生命,注重生命質量,凸現(xiàn)生命價值[4]。
也有學者將“生命”定位為“教育的主體或對象”,如諶紅桃[5]認為,“生命教育的內涵有二:一是教育‘生命’——教育青少年尊重生命,既能善待自己的生命、珍愛自己,又能關愛他人生命、尊重他人;二是‘生命’教育——具有生命意識的教育,教育既能尊重學生的情感、心靈及個性,又能熱愛學生、關愛學生。”
王北生、趙云紅[6]則從焦慮視角探尋與解讀生命教育,將“生命”定位為“教育的基礎”。羅楚春[7]也認為生命教育就是要依據(jù)生命的特征,遵循生命發(fā)展的原則,以學生自身潛在的生命基質為基礎,通過選擇優(yōu)良的教育方式,喚醒生命意識,啟迪精神世界,開發(fā)生命潛能,提升生命質量,關注生命的整體發(fā)展,使學生成為充滿生命活力、具有健全人格和鮮明個性、掌握創(chuàng)造智慧的人。
也有不少研究者認識到“生命與教育”間的關系并非單一,而是多重關系?!吧笨梢酝瑫r是“教育的內容、目的、主體(對象)以及基礎”,因而認為“生命”是“教育的重心”,整個教育活動都要圍繞“生命”開展[3]。
另有研究者認為:生命教育就是要尊重生命主體,為其創(chuàng)設生動活潑、充實豐富的環(huán)境和條件,以促進生命主體全面、和諧、主動、健康發(fā)展的教育;在價值取向上,它強調人的精神生命的主動發(fā)展;在教育過程中,它關注人際交往中精神能量的轉換;在保障機制上,它注重生命主體自主能動的投入和合作[8]。
筆者比較認同的還是肖川、馬朝陽和曹專[9]對生命教育涵義的界定:
首先,生命教育是為了生命的教育?!吧巧仙n饋贈給我們的最珍貴的禮物,是自然創(chuàng)造的奇跡,而教育則是人類自身饋贈給生命的最珍貴的禮物。為了個體生命的成長與幸福,是教育最正當?shù)膬r值追求。生命教育就是為了生命更加美好、更加幸福和更加久遠的教育?!?/p>
其次,生命教育是關于生命的教育?!吧逃顷P于生命的教育,是引導人們關注生命、了解生命、認識生命的教育,是闡釋生命現(xiàn)象、生命過程和生命本質的教育,是探索‘生命與自我、生命與他人、生命與社會、生命與世界’關系的教育。”
最后,生命教育是充滿生命氣息的教育。每種教育總是呈現(xiàn)出一定的型態(tài)和特征,如斯巴達教育嚴厲殘酷,我國古代的私塾教育強調死記硬背,生命教育也是一種教育型態(tài)。在這種教育型態(tài)中,教育的過程和方法充滿生命的氣息,涌動著生命的活力?!霸谶@種教育型態(tài)中,師生在學校的每一段時光都蕩漾著生命的情懷,在校園的每一個角落都充滿人性的溫暖:笑聲朗朗,書聲瑯瑯,歌聲朗朗……每一個人的優(yōu)長都能夠得到充分的綻放,每一個人對未來都有著樂觀的向往,在每一個人心中培植起對于教育無限信任的力量?!?/p>
三、生命教育的內容
“生命教育既是一種教育理念,又是一種價值追求,關懷人們生命的成長是教育的本真。生命教育既是階段性教育,又是全程式教育,人的一輩子都需要生命教育[10]?!睆倪@個意義上說,生命教育涵括了豐富的學習主題,比如探索生命的起源與演進,了解生命的結構與功能,思考生命的出生與死亡,學習生命的安全與健康,規(guī)劃生命的未來與成長,認識生命的權利與責任,思索生命的價值與意義,追求生命的尊嚴與幸福等等。
在生命教育的內容方面,學者們普遍認為,要充分考慮到不同年齡階段的學生特點?!渡虾J兄行W生生命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指出,生命教育要形成各學段有機銜接、循序遞進和全面系統(tǒng)的教育內容體系。小學階段著重幫助和引導學生初步了解自身的生長發(fā)育特點,初步樹立正確的生命意識,養(yǎng)成健康的生活習慣;初中階段著重幫助和引導學生了解青春期生理、心理發(fā)展特點,掌握自我保護、應對災難的基本技能,學會尊重生命、關懷生命、悅納自我、接納他人,養(yǎng)成健康良好的生活方式;高中階段著重幫助和引導學生形成科學、合理的性生理、性心理和性道德觀念,培養(yǎng)對婚姻、家庭的責任意識,學會用法律和其他合適的方法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學會尊重他人、理解生命、熱愛生命,提高保持健康、豐富精神生活的能力,培養(yǎng)積極的生活態(tài)度和人生觀。
也有許多學者認為,生命教育的內容可以劃分為不同層次,認為生命教育包括生存意識教育、生存技能教育和生存價值升華教育三個層次[11]。生存意識教育,實際上也就是珍惜生命的教育。這是生命教育的第一個層次,是生命教育的基礎和首要前提,包括生命安全教育、生活態(tài)度教育和死亡體驗教育。第二個層次是生存能力教育,這是個體生命得以存在和發(fā)展的必要條件;包括動手能力、適應能力、抗挫折能力、野外生存以及安全防范能力和自救能力的訓練。第三個層次是生命價值升華教育,即生命質量提升教育,是生命教育的最高層次。臺灣生命教育的內容包括從肯定、珍惜個人自我生命價值,到他人、社會乃至自然、宇宙生命的互動與倫理關系等大生命的省思,并涉及生死尊嚴、信仰的探討,范圍頗廣。
四、生命教育的目標
生命教育主要是幫助人們認識并珍愛自己的生命,尊重他人的生命,并在此基礎上主動思索生命的意義,找出自己存在的價值與定位,提升生命質量,培養(yǎng)人文精神[10]。
余林梁[12]提出生命教育的具體目標如下:探索生命的本質,培養(yǎng)尊重、愛惜及超越生命的情懷;探討生死的議題,涵養(yǎng)生死智慧,以面對人生的挑戰(zhàn)和挫折;探尋人生的價值,建立正確的人生觀,充分活出生命的光芒;尋生涯的發(fā)展,開發(fā)個人生命潛能,開展兼顧工作、生活、休閑與學習的全方位人生;培養(yǎng)生活的智慧,關懷自我、人際及社會,提高自我保護的意識和能力,以健全的人格和豐富的生命內涵,活出舒坦、豐 盈的人生。
人力資源與社會保障部中國就業(yè)培訓技術指導中心于2012年5月推出的職業(yè)培訓課程《生命教育導師》中也指出:生命教育,即是直面生命和人的生死問題的教育。其目標在于使人們學會尊重生命、理解生命的意義以及生命與天人物我之間的關系,學會積極地生存、健康地生活與獨立地發(fā)展,并通過彼此間對生命的呵護、記錄、感恩和分享,由此獲得身心靈的和諧,事業(yè)成功,生活幸福,從而實現(xiàn)自我生命的最大價值。
五、生命教育的意義
生命教育的宗旨是捍衛(wèi)生命的尊嚴,激發(fā)生命的潛能,提升生命的品質,實現(xiàn)生命的價值。它的首要意義在于肯定和重視生命的價值,把生命的價值擺在至高無上的地位。肖川、曹專等學者認為:一個社會,只有重視生命的價值,才能創(chuàng)造其他一切價值,才能真正走向繁榮富強。對于個體來說,“生命至上”的價值觀體現(xiàn)在對幸福人生的追求,對生命尊嚴、生命質量的追求。
國外和我國臺灣的實踐已經(jīng)證明,生命教育不僅在消極方面可以避免自我傷害或自殺行為的發(fā)生;而且在積極方面可以使受教育者尊重生命、肯定生命的價值與意義,并達成自我實現(xiàn)及關懷人類的目標。同時,生命教育也有助于揭示教育的真諦,有助于實施素質教育,有助于改進道德教育[13]。
有利于倡導和形成“生命化”的教育過程。相比于一般教育對教育結果的重視,生命教育更加重視教育的過程。它的意義在于,讓教育者更加關注和優(yōu)化教育過程,使教育過程變得富有生命樂趣和活力。重視教育的過程,會讓我們更好地享受當下的教育和生活,從而改善教育的面貌和品質[9]。
六、國內外生命教育的發(fā)展情況
(一)國外生命教育的發(fā)展情況
1976年,美國1500所中小學開設了生命教育課程,20世紀90年代,美國中小學的生命教育基本普及。美國中小學生命教育的目標旨在使學生意識到自我生命內涵的多面性和豐富性,正確地體認生命的可貴,確立正確的生活態(tài)度與目的。其生命教育內容豐富,包含死亡教育、健康教育、品格教育、個性化教育、環(huán)境教育、生計教育、挫折教育等多方面,并取得了很好的成效。華特士在《生命教育——與孩子一同迎向人生挑戰(zhàn)》一書中指出:“教育并不只是訓練學生能夠謀得職業(yè),或者從事知識上的追求,而是引導人們充分去體悟人生的意義?!边@可以看作美國中小學生命教育的總目標——讓學生意識到自我生命內涵的多面性和豐富性,正確地體認生命的可貴,確立正確的生活態(tài)度與目的,追求人生的價值和意義。具體來說,美國中小學生命教育的目標有三個維度:關注死亡,珍惜生命;體悟人生意義,從生命中學習;促使學生成為全面均衡發(fā)展的人。
英國是世界上較早在中小學開展生命教育的國家之一,其生命教育理念主要體現(xiàn)在公民教育、個人教育、社會教育和健康教育之中,強調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尤其重視學生個人、社會、心理的發(fā)展,使學生具有人文素養(yǎng)、珍愛生命和尊重他人的品質。英國的生命教育突出全人培養(yǎng)與全人關懷,以發(fā)展學生的靈性、道德、文化和社會責任感為目標。在推進過程中,英國生命教育形成了主輔結合的課程體系,即以公民教育課程為核心,并輔以個人、社會和健康教育課程。
澳大利亞的生命教育最早由諾夫斯牧師提出,主要針對當時青少年吸毒并致死這一問題。1979年,澳大利亞成立了全球首個“生命教育中心”,旨在預防藥物濫用、暴力與艾滋病等,目前該組織已經(jīng)發(fā)展成為一個正式的國際性機構,是聯(lián)合國“非政府組織”中的一員。
(二)港臺地區(qū)生命教育的發(fā)展情況
1996年,香港天水圍十八鄉(xiāng)鄉(xiāng)事委員會公益社中學率先開展“生命教育課程”的探索與實踐。1999年,香港天主教教育委員會推出“愛與生命教育系列”,除了為家庭生活教育提供素材與方法之外,也鼓勵老師將這些內容融入相關科目的教學。還開辦了“宗教與人生——優(yōu)質生命教育的追尋”等網(wǎng)站,出版了《香港的生命教育》等專著,取得了一系列成果。2002年,香港教育學院公民教育中心明確提出以生命教育整合公民教育及價值教育,并在多所學校推廣生命教育課程。
1997年,陳英豪在臺灣率先提出“生命教育”的概念與愿景,1997年底,臺灣啟動了“生命教育實施計劃”,1998年,生命教育在臺灣地區(qū)的中學全面展開,并將2001年定為“生命教育年”,生命教育在臺灣開始蓬勃發(fā)展。在教育界,人們達成一個共識,那就是學校生命教育的實施是一個系統(tǒng)的工程,所以,臺灣生命教育的推行是全方位的。臺灣中小學在進行生命教育時,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方式:善于把滲透式與獨立設科或綜合課結合起來,通過學校的全部教育活動實施生命教育。這樣,既能保證學生獲得集中的生命教育知識,又能充分利用學校生命教育資源,從而達到理想的教育效果[1]。此外,許多高等院校和教育研究機構也主動參與,進行理論與實踐研究,對推動臺灣地區(qū)生命教育的發(fā)展起到了重要的引領和提升作用。
(三)大陸生命教育的發(fā)展情況
在我國大陸,葉瀾教授最先開始關注“生命”及其與教育的內在關系,她主張“從更高的層次——生命的層次,用動態(tài)生成的觀念,讓課堂煥發(fā)出生命的活力?!薄吧逃币辉~在中國大陸出現(xiàn)于20世紀90年代中期,當時主要是將環(huán)境教育、安全教育等視為一種生命教育。一些學校還結合預防艾滋病、遠離毒品、抵制不健康網(wǎng)絡以及生存安全等嘗試開發(fā)了“熱愛生命”的課程。
2004年12月,遼寧省啟動了中小學生命教育工程,制定了《中小學生命教育專項工作方案》,以此作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工作的有效載體;2005年5月,上海市頒布了《上海市中小學生生命教育指導綱要》,將生命教育納入國民教育總體規(guī)劃,著手構建十二年一貫的中小學生命教育科學體系;2005年,湖南省也出臺了《湖南省中小學生命與健康教育指導綱要》,2008年,云南省開展 “三生教育——生命、生存、生活”;同年,黑龍江省將生命教育納入中小學教學計劃,根據(jù)不同年齡段學生特點設不同教學內容;接著,長春市頒布《中小學開展生命教育的實施意見》,有教材、有課時、有師資。
2010年7月29日,國家教育部正式公布實施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年),在戰(zhàn)略主題中明確提出要“學會生存生活”,要“重視安全教育、生命教育、國防教育、可持續(xù)發(fā)展教育。促進德育、智育、體育、美育有機融合,提高學生綜合素質,使學生成為德智體美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笨梢?,進行生命教育已成為了國家教育發(fā)展的戰(zhàn)略決策,這也是在國家教育改革文件中第一次載入了要“學會生存生活”,要進行“生命教育”的內容,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
這些舉措標志著我國大陸的生命教育已經(jīng)進入實踐階段。
七、生命教育的實踐取向
關于生命教育的實踐取向,大致包括以下幾類。
第一,教育取向——死亡教育是生命教育中的一個重要取向,這種取向認為,如何面對死亡應該是生命教育的主要論題,而生命教育的意義也只有在關注死亡的話題上才能體現(xiàn)出來。死亡教育取向的生命教育,可以采取如下兩種方式開展:組織和進行與人類終極狀態(tài)有關的教育活動,開展臨終關懷;開展死亡心理教育,使青少年能夠理性、科學地認識生命狀態(tài),完成死亡心理及死亡情感的準備,提高生命的質量。
第二,倫理道德教育取向——生命教育應該貫穿在生命的全過程,而學會如何與人為善則是生命教育的核心任務;于是,有人把生命教育類同于道德教育,走上了倫理道德教育的取向。倫理學取向的生命教育關注的是“人應該怎么活著”[2]。
第三,生涯規(guī)劃取向———因為許多人之所以拋棄生命、放棄理想、漠視生命的價值和意義,都是因為他們沒有正確的人生規(guī)劃;所以,生命教育的重要任務之一就是為青少年提供生涯輔導服務,協(xié)助他們選擇準確的人生道路,學會自覺反省自己的人生目標。
第四,還有研究者認為,學??梢越Y合校園安全、學生自我保護進行生命教育;可以結合愛心、友善、關愛進行生命教育;可以結合生活、生理、生存進行生命教育;可以結合健康養(yǎng)生、遠離毒品進行生命教育;可以結合環(huán)保、生態(tài)進行生命教育。
八、生命教育的實施途徑
對于生命教育的實施途徑,不同的研究者有不同的主張,大體有以下幾種。
有的學者認為,香港地區(qū)的“生命教育”主要建立在“社會互動”的基礎之上,即各種社會團體積極倡導,并與學校形成良好的教育互動。臺灣學者張振成認為,可以按照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將“生命教育”的內涵融入各課程學習領域中教學,具體實施途徑包括:認知的、訊息的教導;個人的、情感的經(jīng)驗分享。
也有研究者主張通過有形課程和無形課程實施生命教育。一是進行學科教育內容的滲透。二是充分利用班級團隊活動、節(jié)日與紀念日活動、儀式教育、學生社團活動、社會實踐活動等多種載體,開展生命教育活動。生命教育主題的設計應盡量生活化,以活動為載體,以體驗和分享為關鍵。生命教育就是要使學生從體驗中感悟生命的可貴及對生命積極的關懷,借以形成對生命正確的認知與態(tài)度。生命教育的關鍵在情感,所以生命教育的課程教學必須從內心感動學生,使其產(chǎn)生強烈的心靈震撼。三是通過生命化的課堂生活、學校文化、班級管理等方面,使其彌漫于學校的全部教育教學之中,彌漫在學校生活之中,使學生能處處感受到生命的關懷,浸潤在生命的陽光之中。
生命教育的實施,應該是學校、家庭、社會等多種力量共同參與。而學校因為是學生成長的主要場所,對學生生命的發(fā)展起著主導作用。具體到學校推行生命教育,必須從課程、教學方式、教師素養(yǎng)、學生文化等方面著力。課程方面,以德育課為主體,在學科中滲透生命教育;教學方式方面,實施分享與體驗的教學,使生命教育觸及靈魂;教師素養(yǎng)方面,啟發(fā)教師的生命關懷和生命智慧,實施生命化的教育;學生文化方面,遵循兒童的天性,關注兒童的生活[3]。
師范教育應率先開展生命教育。生命教育是教育領域中的一個新生事物,沒有現(xiàn)成的教師,加強師資培育就成了生命教育實施的首要任務,而師范院校是培養(yǎng)教師的“航空母艦”,為保證中小學教育能推行生命教育,在師范教育中率先開展生命教育應該是一個必然選擇。
筆者認為,生命成長與智慧啟發(fā)是教育的最高理想,因此,生命教育應以某種方式融入教育體系之中,而不應是一時興起的項目或熱鬧一時的活動,應以永續(xù)經(jīng)營的方式進行,否則就有可能失去實際意義,最終淪為校園中一種可有可無的點綴。根據(jù)中小學生的身心發(fā)展特點,學校生命教育要尋求德育與心理健康教育雙向結合的道路,利用活動體驗、學科滲透,培養(yǎng)生命情感。
教育是一個生命影響另一個生命的過程,生命教育更是如此。作為學校生命教育的實施者,教師要進行新的角色定位,學校管理者也要幫助教師自覺進行角色的重塑,有計劃地開展多形式、多層次的有利于教師成長的教研、培訓活動,以更好地實施生命教育。同時,家庭和社區(qū)要提供一種尊重生命的環(huán)境和氛圍,共同打造維護青少年生命安全的機制。
葉瀾教授說:“教育是基于生命的事業(yè)”,我們懷著對生命的敬畏和尊崇,追尋教育的本真,期待開啟我國中小學生命教育的新篇章!
注:本研究為“濟南市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指南”項目組研究成果之一。
主要參考文獻:
[1]王學風. 臺灣中小學生命教育的內容及實施途徑[J]. 教育評論,2001(06):52-54.
[2]張美云. 近年來我國大陸關于生命教育的研究綜述[J]. 上海教育科研,2006(04):13-16.
[3]潘鳳亮. “生命教育”先要“關懷”權利[J]. 人民教育,2004(21):10.
[4]任麗平. 論大學生生命教育[J]. 綿陽師范學院學報,2004,23(4):93-96.
[5]諶紅桃. 生命教育任重而道遠[J]. 寧夏教育,2004(Z1):114.
[6]王北生,趙云紅. 從焦慮視角探尋與解讀生命教育[J]. 中國教育學刊,2004(02):16-19.
[7]羅楚春. 生命教育的研究與探索[J]. 中國教育學刊,2004,12(10):8-11,15.
[8]劉濟良. 生命教育論[M].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
[9]肖川,馬朝陽,曹專. 生命教育的內涵、價值與實施路徑[J]. 人民教育,2013,24:12-15.
[10]王曉虹. 生命教育論綱[M]. 知識產(chǎn)權出版社,2009.
[11]許世平. 生命教育及層次分析[J]. 中國教育學刊,2002(04):5-8.
[12]余林梁. 開展生命教育,提高大學生的人文素質[J]. 邏輯學研究,2003,23(3):107-111.
[13]蔡巍然. 不可缺席的生命教育[J]. 中國科學教育,2004,6:43-44.
(作者單位:山東省濟南回民中學,濟南,250001)
編輯/王抒文 劉 揚 終校/于 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