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才文
一、基本案情
1990年3月23日,某市婦幼保健院下屬的托兒所(無民事主體資格)保育員在為入托兒童用午餐時,不慎將手中湯鍋碰翻,造成林女(1986年5月出生)右胸腹部大面積燙傷,后送往醫(yī)院治療。因損害賠償問題協(xié)商未果,林父以自己名義作為原告向某區(qū)人民法院起訴市婦幼保健院,要求賠償藥費、醫(yī)療費及間接損失等1.8萬元。1991年4月區(qū)法院正式立案受理,并收取原告訴訟費。期間,林父長期擔任該區(qū)法院的人民陪審員。2012年6月,區(qū)法院作出(1991)延法民字第006號民事裁定書,依據《民事訴訟法》第108條認定林父是林女的監(jiān)護人,但不是本案的適格原告,駁回林父的起訴。
2012年10月,林女以原告身份起訴市婦幼保健院,要求人身損害賠償,包括前期醫(yī)療費、誤工費及后續(xù)整形醫(yī)療費(預估價)50萬元、精神損害撫慰金10萬元等共計63萬余元,市婦幼保健院抗辯稱該案已超過20年法定最長民事訴訟時效期間。2013年1月,區(qū)法院通過簡易程序判決市婦幼保健院賠償林女56萬元(其中精神損害撫慰金4萬元)。市婦幼保健院不服,提出上訴。2013年12月,市中級人民法院二審認定林女的整形費用未實際發(fā)生,可待其實際發(fā)生后另行起訴主張,在本案中不予支持,維持其他訴訟主張費用。二審宣判后,市婦幼保健院仍然不服,向省高級人民法院申請再審。2014年12月,省高級人民法院裁定駁回市婦幼保健院的再審申請。2015年10月,林女以三級法院的裁判為依據,再次起訴市婦幼保健院,要求賠償整形治療費等合計52萬元,市婦幼保健院向檢察機關申請對原一、二審法院判決進行監(jiān)督。
二、分歧意見
在審查中,本案的關鍵性問題在于林女于1990年3月受傷,2012年10月起訴市婦幼保健院要求人身損害賠償,是否超過民事法律規(guī)定的最長訴訟時效期間?
第一種觀點認為,本案原告林女在1990年3月受到傷害后在法律規(guī)定的期間內以其父親的名義向法院提起訴訟,雖因主體不合格被駁回了起訴,但原告自始未放棄主張權利,在2012年法院恢復審理并裁定駁回其父親的起訴后,以自己的名義向法院提起訴訟,原告的訴訟時效期間并未超過。
第二種觀點認為,林女提起民事訴訟時距離其受到傷害的時間已經22年,根據《民法通則》第136條規(guī)定訴訟時效期間為1年的情況有:(一) 身體受到傷害要求賠償?shù)摹?;?37條:訴訟時效期間從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權利被侵害時起計算;但是,從權利被侵害之日起超過20年的,人民法院不予保護;有特殊情況的,人民法院可以延長訴訟時效期間。因此,本案沒有出現(xiàn)法定特殊情況,起訴已過20年的最長訴訟時效期間,應當監(jiān)督法院予以糾正。
三、評析意見
本人同意第二種觀點,理由如下:
(一)本案已超過法律規(guī)定的20年最長民事訴訟時效期間,且不存在訴訟時效中止、中斷或當事人自愿履行的法定事由
訴訟時效又稱為消滅時效,是指權利人在法定期間內不行使請求權即喪失請求人民法院依法保護其民事權利的法律制度。設立訴訟時效的主要功能在于維護社會秩序和交易安全,包括督促權利人及時行使權利,維護既定法律秩序的穩(wěn)定,有利于證據的收集和判斷并及時解決糾紛。[1]訴訟時效的適用范圍原則上限于請求權。一方面,請求權在內容上是請求他人為一定的行為或不為一定行為的權利,它不能無期限地長期存在下去,它一定要受到訴訟時效期間的限制;另一方面,時效發(fā)生的效果就是產生抗辯權,抗辯權正是與請求權相對應的,針對請求權進行防御的權利。理論上通常分為普通訴訟時效期間、特別訴訟時效期間、最長訴訟時效期間三種。
普通訴訟時效期間,就是指民事基本法規(guī)定的普遍適用于應當適用時效的各種法律關系的時效期間,即我國《民法通則》第135條規(guī)定的2年期間。特別訴訟時效期間,是指由民事基本法或特別法針對某些民事法律關系規(guī)定的時效期間,其優(yōu)先于普通訴訟時效。如我國現(xiàn)行民事法律規(guī)定將人身損害賠償訴訟時效期間分為三種情況:(1)《民法通則》第136條規(guī)定的1年訴訟時效期間;(2)《產品質量法》第33條規(guī)定:因產品存在缺陷造成損害要求賠償?shù)脑V訟時效期間為2年;(3)《環(huán)境保護法》第42條規(guī)定:因環(huán)境污染損害賠償提起訴訟的時效期間為3年。上述人身傷害的三種訴訟時效期間都是自當事人知道或應當知道其權利受到損害時起計算。
最長訴訟時效期間,又稱絕對時效期間,就是指不適用訴訟時效中止、中斷規(guī)定的時效期間。由于一般訴訟時效和特殊訴訟時效期限較短,尤其是適用中止、中斷的規(guī)定,且時效要從知道或應當知道起算,這就造成了其不確定性,從而使糾紛不能得到及時解決,不能形成一個穩(wěn)定的法律秩序,這就有必要設定一個最長的時間限制。最長訴訟時效期間的顯著特點就在于具有固定性,在起算上從權利產生之日起計算,不適用延長的規(guī)定。在某種意義上,《民法通則》第137條規(guī)定的20年是法律最長的保護期間,可以稱之為保護時效。20年最長保護期間要求權利人在遵循訴訟時效規(guī)則的同時,必須在權利被侵害后20年內提出訴訟請求。換句話說,自權利被侵害起超過20年才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權利被侵犯的,即使在其知道或者應當知道的2年訴訟時效期間以內,法院也不予保護。訴訟時效是主觀標準,保護時效是客觀標準。1988年法(辦)發(fā)〔1988〕6號最高人民法院《關于貫徹執(zhí)行<民法通則>意見》第167條規(guī)定:民法通則實施后,屬于民法通則第136條規(guī)定的1年訴訟時效期間,權利人自權利被侵害時起的第19年至20年期間才知道自己的權利被侵害的,提起訴訟請求的權利,應當在權利被侵害之日起的20年內行使;超過20年的,不予保護。第168條規(guī)定:人身損害賠償?shù)脑V訟時效期間,傷害明顯的,從受傷害之日起算;傷害當時未曾發(fā)現(xiàn),后經檢查確診并能證明是由侵害引起的,從傷勢確診之時起算。
從本案看,林女在1990年3月受到傷害,并到醫(yī)院治療,傷情明顯,2012年10月以自己的名義提起人身傷害賠償訴訟,期間已過22年。最高人民法院《關于貫徹執(zhí)行<民法通則>意見》第175條規(guī)定:民法通則第135條、第136條規(guī)定的訴訟時效期間,可以適用民法通則有關中止、中斷和延長的規(guī)定;民法通則第137條規(guī)定的“20年”訴訟時效期間,可以適用民法通則有關延長的規(guī)定,不適用中止、中斷的規(guī)定。2008年法釋〔2008〕11號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民事案件適用訴訟時效制度若干問題的規(guī)定》第3條:當事人未提出訴訟時效抗辯,人民法院不應對訴訟時效問題進行釋明及主動適用訴訟時效的規(guī)定進行裁判?!睹穹ㄍ▌t》第138條規(guī)定:超過訴訟時效期間,當事人自愿履行的,不受訴訟時效限制。本案林父與市婦幼保健院之間協(xié)商賠償未成,林父以原告名義起訴后,在長達22年的時間內由于案件一直處于審判階段,市婦幼保健院也未自愿履行賠償損失,不存在《民法通則》第138條規(guī)定的自愿履行情形。在2012年林女以原告名義起訴損害賠償時,市婦幼保健院提出超過最長民事訴訟時效期間的抗辯。因此,本案已超過法律規(guī)定最長的保護期限,喪失了要求人身損害賠償主張的實體權利。
(二)人民法院怠于審判導致當事人提起訴訟超過最長保護時效期間的,不能認定為《民法通則》第137條規(guī)定的可以延長訴訟時效期間的“特殊情況”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貫徹執(zhí)行<民法通則>意見》第169條規(guī)定:權利人由于客觀的障礙在法定訴訟時效期間不能行使請求權的,屬于《民法通則》第137條規(guī)定的“特殊情況”。該條規(guī)定的司法意義有兩點:一是授權人民法院確定何為“特殊情況”,其定性為對權利人而言是在法定訴訟時效期間不能行使請求權的客觀障礙,即不能克服、不能避免的客觀情況;二是授權人民法院自行決定如何延長當事人的訴訟時效期間。經查找,1988年8月9日最高人民法院《關于人民法院處理涉臺民事案件的幾個法律問題》,即在最高人民法院舉行的第一次新聞發(fā)布會上,馬原副院長談到人民法院處理涉臺民事案件的幾個法律問題中關于訴訟時效問題:“為了保護去臺人員和臺胞的合法權益,我們在適用訴訟時效方面,對涉臺民事案件作了特別規(guī)定。根據《民法通則》的規(guī)定,從權利被侵害之日起超過20年,權利人才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的,人民法院不予保護。由于涉及去臺人員和臺灣同胞的案件,許多已經超過20年了,因此,對去臺人員和臺灣同胞的訴訟時效期間問題,根據《民法通則》第137條的規(guī)定,人民法院可以作為特殊情況予以適當延長?!币簿褪钦f,目前最高人民法院關于最長訴訟時效延長僅有此規(guī)定。
司法實踐中,人身傷害引起的潛伏性后遺癥,因當時的客觀狀況沒有出現(xiàn),現(xiàn)有醫(yī)學水平也不能發(fā)現(xiàn),受害人就更無法發(fā)現(xiàn)并行使賠償請求權,屬于一種“客觀的障礙”所致,屬可以延長訴訟時效的“特殊情況”。所以,對于人身傷害出現(xiàn)潛伏性后遺癥時受害人提起訴訟的,人民法院可以確認為可以延長訴訟時效的“特殊情況”,予以延長訴訟時效,以確保受害人得到司法救濟。筆者從互聯(lián)網上查到幾個有關超過20年保護時效的法制案件報道,但未看到相應的法院判決情況,極有可能是法院通過調解結案,從而規(guī)避了必須從法律層面將其認定為可以延長訴訟時效的“特殊情況”。如 《留有后遺癥的人身傷害案件的訴訟時效》[2],《一顆子彈,24年官司。》[3]
對林父而言,1991年以自己的名義作為原告向區(qū)法院提出林女人身損害賠償?shù)拿袷略V訟,事實上已經行使了請求權,只不過存在法律認識上的錯誤,并不存在法定訴訟時效期間不能行使請求權的客觀障礙,即沒有出現(xiàn)不能克服不能避免的客觀情況,本案沒有出現(xiàn)《民法通則》第137條規(guī)定的可以延長訴訟時效期間的“特殊情況”。從我國法律規(guī)定及司法實踐來看,也未查找到由于法院怠于審判的原因,而成為《民法通則》第137條規(guī)定的可以延長訴訟時效期間的“特殊情況”。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民事案件適用訴訟時效制度若干問題的規(guī)定》第2條規(guī)定:當事人違反法律規(guī)定,約定延長或者縮短訴訟時效期間、預先放棄訴訟時效利益的,人民法院不予認可。按照法學理論上舉輕以明重的原理,連當事人違反法律規(guī)定約定延長或者縮短訴訟時效期間、預先放棄訴訟時效利益的人民法院不予認可,那么,作為審判機關的法院更不能因其怠于審判,而違反法律規(guī)定認定本案存在“特殊情況”,將最長訴訟時效期間予以延長,就像足球場上對裁判員的要求一定要嚴于對運動員的要求一樣。
(三)檢察機關應當從民事判決實體和訴訟程序公正合法兩方面對區(qū)法院審判行為錯誤問題予以監(jiān)督糾正
1991年《民事訴訟法》第135條規(guī)定:人民法院適用普通程序審理的案件,應當在立案之日起6個月內審結;有特殊情況需要延長的,由本院院長批準,可以延長6個月;還需要延長的,報上級人民法院批準。2013年修改后的《民事訴訟法》第149條也作同樣的規(guī)定。就本案而言,1991年4月區(qū)法院正式立案受理本案,并收取原告訴訟費后,遲遲未審結,期間并未中止或中斷審理。2010年11月和2012年4月,在林父向區(qū)法院一再提出強烈要求下,2012年6月11日區(qū)法院向林父和市婦幼保健院出具《通知書》:本院受理原告林父訴被告市婦幼保健院人身損害賠償糾紛一案,現(xiàn)決定恢復審理。在這長達22年期間,區(qū)法院院長雖幾經換屆,但從未決定延長過本案的審理期限,也未向上級人民法院申請延長過本案的審理期限,直到2012年6月才審結1991年立案的民事案件,且是駁回不適格原告的起訴,屬于嚴重違反《民事訴訟法》第135條規(guī)定的訴訟違法情形,并導致林女于于2012年10月正式以原告身份提起人身損害賠償訴訟。根據2013年新修改的《民事訴訟法》第208條第3款的規(guī)定:各級人民檢察院對審判監(jiān)督程序以外的其他審判程序中審判人員的違法行為,有權向同級人民法院提出檢察建議。2013年高檢發(fā)釋字﹝2013﹞3號《人民檢察院民事訴訟監(jiān)督規(guī)則》第99條規(guī)定:人民檢察院發(fā)現(xiàn)同級人民法院民事審判程序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當向同級人民法院提出檢察建議:(八)違反法定審理期限的。
本案中林父能否作為原告提起訴訟?林女于1986年5月出生,1990年3月被燙傷時才4周歲,其自己是無法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的,更不用說采取訴訟的方式維權?!睹穹ㄍ▌t》第12條第2款規(guī)定:不滿10周歲的未成年人是無民事行為能力人,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民事活動。第16條:未成年人的父母是未成年人的監(jiān)護人。最高人民法院《關于貫徹執(zhí)行<民法通則>意見》第10條:監(jiān)護人的監(jiān)護職責包括:……在被監(jiān)護人合法權益受到侵害或者與人發(fā)生爭議時,代理其進行訴訟。1991年《民事訴訟法》第57條:無訴訟行為能力人由他的監(jiān)護人作為法定代理人代為訴訟。1992年《最高人民法院關于貫徹執(zhí)行<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意見》第66條:在訴訟中,無民事行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的監(jiān)護人是他的法定代理人。因此,無論是從上述民事法律及司法解釋的規(guī)定來看,還是法學學者的意見或者審判實踐的經驗,都確認未成年人具有民事訴訟權利能力,在訴訟中具備當事人資格,但因不具備訴訟行為能力,應由其法定監(jiān)護人作為法定代理人代為進行訴訟活動。1990年林女權益受侵害提起訴訟時,其有權利維護自己的利益,原告只能是林女本人,但因其作為未成年人無訴訟行為能力,林父是林女的法定監(jiān)護人,在提起訴訟時作為法定代理人代理其進行訴訟,因此,林父作為原告提起訴訟是民事訴訟主體不適格。最高人民法院《關于貫徹執(zhí)行<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意見》第139條:起訴不符合受理條件的,人民法院應當裁定不予以受理;立案后發(fā)現(xiàn)起訴不符合受理條件的,裁定駁回起訴。因此,區(qū)法院對林父以原告名義起訴市婦幼保健院一案在1991年應當不予以受理并予以釋明,或立案后在法定審判期限內予以駁回起訴。
從另一方面說,林父以原告身份起訴后,區(qū)法院正式受理并收取其訴訟費用,林父有理由相信區(qū)法院肯定會依法維護其合法權益的,換句話說,如果1991年區(qū)法院不予受理或立案后裁定駁回起訴,林父作為法定代理人以林女自己名義作為原告,提起人身損害賠償訴訟完全在法定的民事訴訟時效期間內,根本不需要區(qū)法院違法延長訴訟時效期間。2012年10月,當林女以自己名義作為原告起訴時,事實上已超過法律規(guī)定的最長保護時效期間,但區(qū)法院利用手中的裁判權認定以這種情況屬于《民法通則》第137條規(guī)定的延長訴訟時效期間的“特殊情況”,于2013年變通判決本案,一個簡單的人身損害賠償案件拖了23年才有了一審判決結果,此后二審、再審、再次起訴,現(xiàn)在到了2016年還沒有訴訟終結,雙方當事人二十多年來糾纏于訴累,耗費了大量的時間,浪費了巨額的人力物力,無論是林家父女還是市婦幼保健院對裁判結果并不認可,因為他們的合法權益都被嚴重侵犯了!區(qū)法院會承擔訴訟雙方當事人的損失嗎?2010年修改的《國家賠償法》第38條規(guī)定:人民法院在民事訴訟、行政訴訟過程中,違法采取對妨害訴訟的強制措施、保全措施或者對判決、裁定及其他生效法律文書執(zhí)行錯誤,造成損害的,賠償請求人要求賠償?shù)某绦?,適用本法刑事賠償程序的規(guī)定。即對本案即使當事人想提出國家賠償也于法無據!
綜上所述,正是基于林父通過法律維權上的失誤行為,加上區(qū)法院方面存在諸多問題:(1)1991年立案受理,2012年駁回起訴,審判人員長期怠于審判的失職行為;(2)對應適用普遍程序審理的爭議較大的民事案件,卻適用簡易程序審理;(3)1991年立案受理時案件證據原件全部遺失,2013根據證據復印件作出判決;(4)對1990年發(fā)生的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2001年3月10日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關于確定民事侵權精神損害賠償責任若干問題的解釋》、2004年5月1日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判決賠償精神撫慰金。最終導致區(qū)法院出現(xiàn)1991年立的民事案件到2012年才審結“杰作”,出現(xiàn)了法院于2012年落款的民事判決書只得沿用1991的文號的咄咄怪事,嚴重損害了雙方當事人的合法權益,也導致林女以自己名義作為原告起訴超過了20年最長民事訴訟時效期間。檢察機關作為法律監(jiān)督機關理應從民事判決實體和訴訟程序公正合法兩方面予以監(jiān)督糾正。
注釋:
[1]王利明、楊立新、王軼、程嘯著:《民法學》,法律出版社2011年第3版,第148頁。
[2]梁明柱:《二十多年前已判決賠償,現(xiàn)在能否再次起訴要求繼續(xù)賠償》,http//www.bjef.com/showArt.asp?id=221.
[3]央視國際,www.cctv.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