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昕
北京市豐臺區(qū)是北京市的城六區(qū)之一,無論從占地面積,還是從人口上來說,都稱得上是大區(qū)。從歷史沿革來看,豐臺區(qū)不是傳統(tǒng)的教育強區(qū),在促進教育公平、合理分布教育資源和提升教育質量方面都面臨著嚴峻的挑戰(zhàn)。在北京市推出教育供給側改革的幾年中,豐臺區(qū)的優(yōu)質教育資源量已經發(fā)生了根本性的變化,超過一半家庭的孩子能夠就近上好學。
豐臺區(qū)教委提供的數據顯示,截至2016年9月,全區(qū)已經引進了合作辦學22校(38處校址),建成北京十二中、豐臺五小、豐臺一幼、怡海教育集團等公辦、民辦教育集團16個,校址65處。建設了義務教育階段優(yōu)質學校56所,校址91處,優(yōu)質資源學位占比為56%。同時,重點引導教育資源向偏遠落后地區(qū)布局,推動區(qū)域教育資源優(yōu)質均衡
分布。
花開滿園,蜂蝶自來
北京市教委副主任李奕認為,教育領域的供給側改革,一方面是提高教育供給端的質量、效率和創(chuàng)新性,使其更貼近學生的消費需求和消費習慣,做到既能滿足學生個性發(fā)展的需要,又能對準未來社會的需求。另一方面是豐富教育供給結構,形成為學生提供豐富多元、可選擇的教育資源、教育環(huán)境和教育服務模式的新供給側結構,替代和打破原有單一的培養(yǎng)模式、統(tǒng)一的課程資源、僵化的考試評價供給結構。豐臺區(qū)的教育供給側改革落實到了政府、學校和教師三個方面,并取得了顯著的成效。充分適切的供給就如滿園開放的鮮花,四散的花香自然引來蜂蝶飛舞。
區(qū)教委在教育投入方面不惜重金,“十二五”期間,累計投入了1.2億元為130所學校的校園文化建設提供保障,培育了22所“北京市文化建設示范?!保幻磕晖度?200萬元支持學校開展特色社團活動,共建立中小學藝術社團1500個;每年投入專項經費3000萬元建立區(qū)聘優(yōu)秀人才庫;每年投入1300萬元用于提高教師福利待遇;此外,還購買專業(yè)院校、團體、民辦教育機構等社會資源,將歌劇、戲曲、舞蹈、話劇、足球等引入學校課程,落實北京市課外活動計劃。
在學校管理建設方面,“十二五”期間,區(qū)教委舉辦各級各類干部培訓班,共培訓干部1655人次;建立校長工作室和青年校長工作站,定位于培養(yǎng)優(yōu)秀校長群體、促進青年校長的快速成長;引進高端多元國際化培訓,先后與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北京師范大學、首都師范大學等重點高校合作舉辦校長高級研修班,并與英國One Education、Walsall College等機構合作舉辦高級研修班,校長們的視野開闊了,教育觀念及創(chuàng)新能力得到了進一步提升。
在教師隊伍建設方面,完善教師職業(yè)發(fā)展體系,構建“研訓賽評”專業(yè)成長平臺。通過新教師培訓、骨干教師研修、國際合作引進等項目,依托學科工作室、脫產培訓、繼續(xù)教育等形式,提高教師培訓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引進特級教師、省市級學科帶頭人或骨干教師64名,培養(yǎng)區(qū)級以上骨干教師1948名,全區(qū)骨干以上教師占專任教師總數的比例上升至22%。
在學校建設方面,區(qū)教委重點實施高校支持學校體育、美育發(fā)展項目,與中國戲曲學院、北京舞蹈學院、北京京劇院、中央音樂學院、首都師范大學、中央芭蕾舞團、北京市昆曲劇團等7所專業(yè)院校合作建立藝術特色發(fā)展基地校14所,將歌劇、戲曲、舞蹈、話劇等系列活動課程引入校園,聘請三百多名高校教師為學生授課,課程總量達13718課時。在2016年北京戲曲文化周開幕式上,來自豐臺區(qū)17所學校的2000名中小學生齊唱京劇,孩子們字正腔圓,有板有眼,頗為壯觀,驚艷全場,就連戲曲界的專家也為之驚嘆。自2010年到2015年,豐臺區(qū)共有186個節(jié)目參加由北京市教委主辦的“國戲杯”學生戲曲大賽,19所學校的112個項目分獲一、二、三等獎,“中華傳統(tǒng)文化進校園”碩果
累累。
豐臺區(qū)教育供給側改革的另一張?zhí)厣恰板塾斡媱潯?。該計劃是北京市教委?013年5月啟動的北京市中小學課程創(chuàng)新實驗項目,旨在促進首都基礎教育公平、優(yōu)質、創(chuàng)新、開放地發(fā)展,尊重學校的辦學自主權,促進學校內涵發(fā)展。該項目的核心是“六位自主”,即課程目標自主、課程內容自主、課程排課自主、課程實施自主、課程評價自主和學生選課自主。
位于豐臺區(qū)的現已發(fā)展成為從幼兒園到高中四學段多校區(qū)的“北京十二中教育集團”是“遨游計劃”的第一批項目實驗學校。北京十二中校長、數學特級教師李有毅介紹,2013年,北京十二中進入了課程品質整體提升的課程建設階段,把“六位自主”與北京十二中“求真、崇善、唯美”的辦學理念緊密地結合起來,著眼于學生的未來發(fā)展,構建了“真善美交融”的小初高一體化的課程體系。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教材發(fā)展中心副主任劉月霞在考察北京十二中的階段性成果之后說:“北京十二中的課程建設成果就是北京市‘遨游計劃’項目的成功典范,有很強的借鑒意義,為北京市乃至全國提供了很好的典型經驗。北京十二中成功的課改經驗,值得向全國推廣。”
一門課,一個世界
北京十二中副校長、數學特級教師王自勇介紹,北京十二中最具有推廣意義的經驗集中在“課程內容自主”與“課程實施自主”兩方面。
在“課程內容自主”方面,北京十二中重點建設了與學校辦學理念和辦學特色相一致的“真善美”交融的小初高一體化的課程體系。橫向分為綜合課程、創(chuàng)新課程、社會課程和國際課程四大系列,旨在落實課程育人目標—培養(yǎng)具有“學術素養(yǎng)、創(chuàng)新能力、社會責任、國際視野”的大寫的人;縱向分為三大層次:基礎課程、拓展課程、卓越課程,其中基礎課程以國家基礎課程為主,拓展課程由校本必修課程和部分校本選修課程構成,卓越課程則涵括了校本選修課程中具有較高深度和廣度的課程。
在課程內容的設計上,主要包括兩方面。一方面是國家課程校本化,突出補充、調整和拓展三項功能,針對國家課程育人功能的局限性做出補充,從結構上做優(yōu)化調整,對已有的育人功能從深度和廣度上做拓展,由此實現了四個打通:打通學段邊界、打通必修與選修邊界、打通學科邊界、打通校內外邊界。以數學為例,北京十二中把必修的五本教材和選修的三本教材進行全面解構,重構為大函數專題、解析幾何專題、立體幾何專題、概率統(tǒng)計專題、其他零散知識專題,以及大學先修課程專題;其中直升班的數學進行“初高大一體化”設計,將大學相關教學內容、高中相關教學內容分別向高中和初中滲透。在語文方面,做了“小初高閱讀一體化”的設計,各個學段、學期都有相應的閱讀計劃,并設置了學段銜接閱讀計劃。
另一方面是校本課程內容的自主開發(fā)。截至目前,北京十二中已經開發(fā)了150余門校本課程,發(fā)展了60余個社團。校本課程包括科技創(chuàng)新、人文社會、數學和自然、健康與藝術、國際課程等,每個學生每年至少要學習八門校本和社團的課程。
王自勇介紹,校本課程中還設置了大學先修課程,主要教授微積分、線性代數、物理力學、大學化學、普通生物學、通用學術英語、文學寫作、微觀經濟學等。設計這類課程的目的一方面是讓部分學有余力的學生了解大學學習內容與思維方式,另一方面為學生的個人職業(yè)規(guī)劃、人生規(guī)劃提供參考,為學生更科學合理地填報高考志愿做鋪墊。
目前,學校課程創(chuàng)新的重點是從課程供給到課程優(yōu)化,包括課程的種類、內容、層次和結構等。如,選修課要經過五級優(yōu)化過程—教師根據課程目標和學生需求自主開發(fā)、教研組把關、學校審核、學生選課自然淘汰和課程評價,既做加法又做減法,既不增加學生的課程負擔,又突出課程的品質,并能取得各類課程的相對平衡。
豐富的課程能夠引導學習者走出自我,融入社會發(fā)展的浩瀚洪流,體驗個體成長的艱辛與喜悅,與世界進行無言的對話……因此,說“一門課,一個世界”,毫不夸張。
讓心多“飛”一會兒
在“課程實施自主”方面,北京十二中打出了一套眼花繚亂的組合拳法,又好像排練了一組不斷變換隊形的團體操,讓課程的實施沖破了班級、學科、學段的重重邊界,在有限的時間空間下,為學習者開拓出更加廣闊的心靈空間,讓心多“飛”一會兒,與風共舞,與云同游,與花同放。
在教學組織形式上,首先,課程實施采用分層教學和分類教學相結合的方式,選修課和非高考學科如體育、形體、舞蹈、美術、音樂、信息技術、通用技術、心理等采用分類教學,國家課程則采用分層教學。
根據不同年級的學習情況制訂教學計劃,打通年級和學段。一般每年級分為十個行政班,向下分為三到四個學部,每個學部又分為A、B兩個層次的教學班,個別學部分為A、B、C三個層次教學班。
另外對部分學科實行“X+1”課程制。比如,從初一到高二,語文每周五節(jié)課,其中四節(jié)是常規(guī)課程,一節(jié)是閱讀課程。英語也是四節(jié)常規(guī)課程,另有一節(jié)外教課程。
此外,還有大小課、長短課相結合。國家課程是40分鐘的小課,部分選修課和社團活動是60~80分鐘的中課,競賽課程則可能是三個小時的大課。還有一些課程需要走出校園,是持續(xù)幾天甚至至少一周的長課。
從教學方式的變化上,北京十二中創(chuàng)造性地提出了“四問”的教學模式,分別是設問、解問、追問、新問,這是在數學、物理的“問題連續(xù)體模式”上發(fā)展起來的新的教學模式,已經開始向所有其他學科推廣,以此為抓手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同時,每個學科根據各自的學科特點,也各自發(fā)展出獨特的教學方法,比如語文的快速閱讀教學法、“五子登科”教學法、數學的問題連續(xù)體教學方式、藝術類的體驗教學方式、化學生物的實驗探究式等。同時,十二中的課堂教學并沒有出現模式化,老師們能靈活地運用其他各種教學模式。
學校還采用學院式的管理方式,構建綜合學院、創(chuàng)新學院、社會學院、國際學院四大學院,對課程開發(fā)與實施等方面進行管理。
目前,北京十二中已經形成了一批比較成熟的精品課程。形體藝術、板球、機器人、創(chuàng)新思維、創(chuàng)新算法與發(fā)明專利、“模擬人大”等都成為了十二中的品牌課。還有獨具特色的體驗式與研究式相結合的社會實踐課程,初中生每學期至少有一天北京市周邊的實踐活動,高中生則在六月到全國各地進行為期一周的實踐。另外,連續(xù)幾年中,學校每年都派遣一部分學生到臺灣的兩所大學和一所中學進行課題研究性學習。社會實踐課程成為最受學生歡迎的課程,也得到了家長的普遍認同,成為了北京十二中的名片。
在京南這片土地上,還有廣闊的教育田野等待教育者勤心勵耘,那將是一個更為深遠的教育意境,值得細細
品味。
責任編輯:江麗莉
jiangll@zgjszz.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