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彥萍
鈍針扣眼法在動靜脈內瘺穿刺中的應用及護理體會
王彥萍
目的:總結鈍針扣眼法在動靜脈內瘺穿刺中的應用及護理體會。方法:選取我院2013年9月至2014年9月收治的58例接受動靜脈內瘺穿刺的血液透析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29例,對照組患者采用區(qū)域法穿刺,觀察組患者采用鈍針扣眼法穿刺。觀察兩組患者的并發(fā)癥,并探討穿刺護理體會。結果:觀察組患者的動脈瘤、血栓發(fā)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感染率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結論:在動靜脈內瘺穿刺中,采用鈍針扣眼法穿刺,并實施精心護理措施,有利于降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減輕患者的身心痛苦,安全可靠性高,值得推廣應用。
動靜脈內瘺;鈍針扣眼法;穿刺;護理體會
動靜脈內瘺是臨床常見、較為理想的血液透析血管通路,常見的穿刺方法包括鈍針扣眼法、區(qū)域法、繩梯法等,區(qū)域法易發(fā)生內瘺血管狹窄、形成血管瘤;繩梯法對血管長度要求高,若患者血管條件差、無足夠長度的內瘺血管患者,穿刺失敗率較高,不僅增加患者痛苦,還會引起血管堵塞、內瘺失功等。鈍針扣眼法是一種安全可靠的穿刺方法,可有效防止內瘺血管瘤形成,減少穿刺點滲血,延長內瘺使用壽命,提高血液透析質量。在選擇鈍針扣眼法穿刺時,實施全面、系統(tǒng)、規(guī)范的護理措施,能進一步降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提高治療效果。我院針對58例動靜脈內瘺穿刺的血液透析患者作分析,探討應用鈍針扣眼法的護理體會,報道如下。
1.1一般資料本組58例接受動靜脈內瘺穿刺的血液透析患者為我院2013年9月至2014年9月收治,男性34例,女性24例;年齡26~60歲,平均年齡(42.9±3.4)歲;原發(fā)疾病:糖尿病腎病12例,高血壓腎病16例,慢性腎小球腎炎25例,多囊腎2例,狼瘡腎炎3例。納入標準[1]:①動靜脈內瘺均為新成熟內瘺或成熟內瘺使用≤5次;②無透析和動靜脈內瘺穿刺禁忌證;③了解研究內容,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兩組患者基線資料比較,均衡性較高(P>0.05)。
1.2方法觀察組患者采用鈍針扣眼法,穿刺部位采用0.2%安爾碘消毒,采用大連JMS17G穿刺針,同一角度、深度、穿刺點,穿刺8~12次,形成隧道,隨后采用16G鈍針從扣眼穿刺。將上次穿刺后產生的結痂去除,再次消毒穿刺部位。選擇距離內瘺吻合口≥5cm作為動脈穿刺點,動靜脈穿刺點保持5cm距離,首先穿刺靜脈,采用3點固定法[2],針尖朝上與皮膚呈25°進針;見回血后,放低角度,將鈍針從扣眼處捻入固定竇道中。將針梗送入隧道,給予創(chuàng)可貼覆蓋,3道3M膠帶固定內瘺針。對照組患者采用區(qū)域法穿刺,消毒方法與穿刺針類型與觀察組一致,靜脈短穿刺點選擇外周淺靜脈,動脈端穿刺點選擇離吻合口5cm以上內瘺,穿刺后固定方法與觀察組一致。
1.3評價指標觀察兩組患者的血管血栓發(fā)生率、感染發(fā)生率、動脈瘤形成率等指標。
1.4統(tǒng)計學處理在統(tǒng)計學軟件SPSS18.0中進行資料處理分析,計數(shù)資料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說明差異存在統(tǒng)計學意義。
兩組患者的內瘺感染發(fā)生率比較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觀察組患者的血栓、動脈瘤形成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內瘺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比較[例(%)]
3.1加強健康教育良好的動靜脈內瘺直接關系到維持性血液透析的質量,是患者的生命線。在采用鈍針扣眼穿刺法時,應做好解釋工作,向患者講解鈍針扣眼穿刺法的好處,與其他穿刺法的區(qū)別,可能發(fā)生的并發(fā)癥等,糾正患者錯誤認知,緩解其不良情緒,取得患者和家屬的信任與配合。在血液透析過程中,加強巡視,給予患者最大的關愛、鼓勵,耐心傾聽患者訴說,一旦發(fā)現(xiàn)問題需及時處理,增加患者信任感。
3.2扣眼穿刺點滲血目前鈍針扣眼穿刺無法做到“三同”,加上老年患者組織修復能力差,對穿刺角度差別細微,穿刺針對扣眼隧道切割,將增大隧道。因此穿刺前,需徹底消毒,等到結痂變軟易分離時,再清除結痂,可預防穿刺點滲血。一旦發(fā)生滲血,應調整穿刺針位置,重新固定,并采用無菌棉簽進行壓迫止血[3]。若患者動脈壓力高、血管表淺,在進行扣眼穿刺時,應減小進針角度,延長皮下隧道長度,降低滲血發(fā)生率。
3.3感染遵醫(yī)囑接受血常規(guī)、B超檢查、血液細菌培養(yǎng)等,并有針對性實施抗感染治療,觀察感染部位體征變化,局部濕敷20min,每日2次,消炎止痛膏外敷,促進炎癥消退。感染期間,應暫停內瘺扣眼穿刺,改為銳針穿刺引血,建立回血通路,待感染癥狀消失、內瘺通暢后,繼續(xù)進行扣眼穿刺。因此,在鈍針扣眼穿刺時,應保持穿刺部位清潔、干燥,徹底消毒,有效預防感染。
3.4穿刺時進針困難部分患者鈍針不易進入血管上扣眼,針尖雖無切割峰面,但反復進針易導致隧道水腫。在行鈍針扣眼穿刺時,應朝進針方向做一標志點,如黑痣、小疤痕、特殊印記等,可減少進針困難,降低患者的身心痛苦。
動靜脈內瘺是臨床常見、較為理想的血液透析血管通路,被稱為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生命線”,良好的動靜脈內瘺可延長其使用壽命,為血液透析提供足夠的血流量,降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提高血液透析質量。臨床常見的動靜脈內瘺穿刺方法包括繩梯法、區(qū)域法、扣眼法等,其中扣眼法被美國腎病基金會推薦為防止內瘺血管瘤形成的最有效方法。普通內瘺穿刺針尖較為鋒利,會損壞隧道,穿刺點針頭周圍出血不止;而鈍針結構特點為橢圓形針尖,針邊緣不鋒利,在進針時不會損傷隧道,可降低穿刺點滲血發(fā)生率。在患者接受動靜脈內瘺穿刺時,采用“三同”穿刺8~12次后,形成固定的皮下隧道(扣眼)[4],隨后采用鈍針穿刺,可有效防止血管血栓、血管瘤形成,減輕患者的身心痛苦,降低感染、滲血發(fā)生率,進而延長內瘺使用壽命,確保血液透析質量。由于鈍針扣眼穿刺法操作前期對護理人員操作技術要求較高,應加強相關操作人員培訓工作,熟練掌握穿刺技能,由臨床經驗豐富、技術嫻熟的高年資護理人員執(zhí)行,并實施系統(tǒng)、規(guī)范的護理干預,確保一次性穿刺成功,促進皮下隧道形成。鈍針扣眼穿刺法對患者血管長度要求不高,比較適用于老年、肥胖、糖尿病等患者,解決了穿刺難度。本組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的感染、血栓、動脈瘤形成率低于對照組,尤其是血栓、動脈瘤形成率顯著降低(P<0.05),說明采用鈍針扣眼穿刺法有利于提高一次性穿刺成功率,減輕患者的穿刺疼痛,降低動脈瘤、血管狹窄發(fā)生率,同時實施系統(tǒng)的護理干預,可減少并發(fā)癥,確保血液透析效果,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1]余美芳,徐青,張青春,等.動靜脈內瘺鈍針與銳針扣眼法穿刺技術的臨床效果比較[J].解放軍護理雜志,2014,31(4):73-74.
[2]沈衛(wèi)利,沈丹琴.鈍針扣眼穿刺法在自體動靜脈內瘺穿刺中的應用[J].當代護士(學術版),2014,16(3):126-127.
[3]徐建清,高秀芳,普麗萍等.應用鈍針扣眼穿刺老年血液透析患者的護理[J].當代護士(中旬刊),2015,9(7):111-112.
[4]梅曉蓉,鄭茜茜,陳怡,等.血液透析患者動靜脈內瘺扣眼穿刺并發(fā)癥的護理[J].護理學報,2013,21(5):30-31.
A
1004-2725(2016)08-0626-03
730900甘肅 白銀,白銀市第一人民醫(yī)院血透室
作者:王彥萍,E-mail:13162708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