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荊華
內容摘要:針對培養(yǎng)學生的英語的語言能力的論題,指出了培養(yǎng)學生的英語自學能力及寓思想教育于英語教學之中,提高學生的思想文化素質措施;闡明了采取多種手段,培養(yǎng)學生的聽說交際能力重要性;論述了培養(yǎng)學生綜合運用語言能力的方法。
關鍵詞:英語語言 能力 培養(yǎng)
在我國的外語教學中,對學生的語言能力的培養(yǎng)沒有放在重心上,由于這樣的狀況,不少學生對語法知識和詞匯的掌握就不是很豐富和扎實了,不僅如此,在實際的社會交往中更是無法運用到這方面的知識。形成這樣局面的原因,主要是傳統(tǒng)外語教學法,即與分析——翻譯法也有一定的關系。當然要區(qū)別對待,前者不說,就后者來看,前一段時間,所有外語教師基本上以語言知識,特別是語法知識作為教學的主要內容,當然與所使用的教材不無關系,有部分教材也沒有根據社會對學生的要求來進行編寫,正因為這些因素的存在,導致英語教師把教學過程單單看作是英語知識的傳授,因此,根本無暇顧及學生的語言的實際運用和語言的能力培養(yǎng)。
一.培養(yǎng)學生的英語自學能力
1.指導學生學會使用工具書——英語詞典。在新生剛入學時,教師可能發(fā)現(xiàn)許多學生不會查閱英語詞典,或者是查閱速度慢,或者是面對一個單詞的多種用法不知所措。所以教師應該首先幫助學生了解詞典的用途,詞典中符號的表示和詞典編排的規(guī)律,指導學生快速、準確地查閱,并要求學生經常使用詞典。
2.指導學生利用工具書自學詞匯。單詞的發(fā)音,詞形的變化,單詞的用法及例子,學生都可以在課前借助詞典獨立完成,上課時教師再進行檢查、更正和補充。這樣,不僅能節(jié)省課堂時間,更主要的是發(fā)揮學生的積極性。
3.提出目標、自學課文。學課文之前,教師先提出要求,讓學生預習。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利用詞典,讀懂課文,翻譯課文,翻譯對學生來說是不可少的;同桌或前后桌間共同設計問題,互問互答,互相解決疑難,找出文章中的關鍵詞和句子;簡要地歸納課文的中心等。這樣學生預習就有目標,學習也有樂趣。教師還必須對預習進行檢查、指導,進一步引導學生挖掘課文的深層含義,開拓學生自學的深度與廣度.
二.采取多種手段,培養(yǎng)學生的聽說交際能力
學習英語知識的目的是為了更好、更有效、更規(guī)范地進行語言實踐與交際。而我們傳統(tǒng)的教學往往忽視語言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而且,也缺乏必要的英語學習環(huán)境。結果許多能考高分的學生,卻“金口難開”,他們學的英語也就成了“啞巴英語”。他們開口說英語,難度很大,而現(xiàn)在對英語口語的要求又在不斷提高。因此,教學中教師有必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開口說英語,培養(yǎng)學生的聽說交際能力,使學生的語言知識轉化為語言技能。
英語教學法中的句型教學法(雙向式英語)、情景法、視聽說法,交際法等都有助于學生聽說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電化教學給我們提供了更直觀、更有效地進行語言實踐與交際的條件。利用錄像教學,培養(yǎng)學生的聽說能力:學生在聽懂錄像中對話的內容后,可再根據對話中所采用的一項交際項目編寫一段類似的對話,進行操練。讓學生編寫對話的內容,最好是挑選結合學生實際、今后需要的有助于交際活動的、他們感興趣的材料。只要學生感到所學內容實用、有趣,就定會認真學習,就會掌握好。一討論是另一種有助于聽說交際的方法。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就某個問題進行全班討論,讓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各抒己見。討論題也應該是學生熟悉并感興趣的,如:birthday,age,football等。教師課前先列出能啟發(fā)學生的論點、論據及思路。學生用簡易的英語發(fā)表自己的看法,陳述理由。在討論中,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及連貫使用英語的能力。
英語教師應該考慮,外語教學過程是落實到教學計劃之中,傳統(tǒng)的外語教學在課堂教學上是以教師為中心,教師就是絕對的權威,老師講,學生聽,一節(jié)課,四十五分鐘,基本是“滿堂灌”,而學生則只是被動的接受,有的外語教師甚至更本不去進行課堂設計,也不可能去“挖空心事”作課堂設計,就只有照本宣科了。而學生完全處于被動的狀態(tài)。這樣的教學程序和教學方法,嚴重的挫傷學生英語學習的積極性。這種課堂教學是一種呆板的教學,教師和學生之間是傳授與接受、學生和學生之間都處于互不交流往來的境地。因此,傳統(tǒng)的英語課堂教學與現(xiàn)實的語言交際活動是有著天壤之別的。要加強課堂教學與實際情況的橫向聯(lián)系,這是現(xiàn)在教學形勢發(fā)展走向,使其生活更加貼近。
三.培養(yǎng)學生綜合運用語言的能力
與傳統(tǒng)的外語教學相比,現(xiàn)代外語教學更要注重語言的交際功能,主張外語教學訓練交際功能采用的方式,主要有觀察法(the monitor model)和聽讀領悟法(the comprehension model)等。首先是強調運用語言的方式方法,不是去說明學會某種語言的結構;其次是強調以學生為主體,把有社會意義的語言作傳達為主,讓學生在教師精心組織的交際能力的教學過程中獲得語言能力;再是強調語言的社會因素和文化因素,放在首要地位的是交際功能。這些功能體現(xiàn)了語言學習和教學的本質,代表著新時期外語教學的發(fā)展方向。
(作者單位:荊州職業(yè)技術學院)